人多不怕事大,見死不救的罪魁禍首是誰

一個和尚打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究其原因,並不是懶惰,而是責任分散,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旁觀者效應。就是說個人在應對緊急事件的反應與有旁人在場時的反應是不同的,由於他人在場,個體的利他行為會受到抑制。

人多不怕事大,見死不救的罪魁禍首是誰

見死不救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

1963年一位白人美國妞在凌晨遇害身亡,在她第一次發現自己深處危險時,大喊救命,鄰居們亮起了燈,打開窗,歹徒隨即被嚇跑,隨後歹徒繼續尾隨,美國妞的呼喊和鄰居們的注視又將歹徒嚇跑,而在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將其殺死在美國妞的家門前。在美國妞呼救的這段時間,至少有38位附近住戶目睹了這一切,卻沒有人伸出援手或者報警。

人多不怕事大,見死不救的罪魁禍首是誰

責任分散,讓每個人都成為了見死不救的道德譴責對象。

2001年的小悅悅事件也再次喚起社會反思,7分鐘內,18名路人目睹2歲的小悅悅被機動車碾壓,卻無人伸出援手,最終搶救無效而身亡。路人的冷漠,葬送了這一幼小的生命。

人多不怕事大,見死不救的罪魁禍首是誰

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人多不怕事大,見死不救的罪魁禍首是誰

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唯有從根本上提高人們對責任的認同,法律和制度對責任的劃分更加明確,見死不救的行為才會減少,人們的生活才會更加井然有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