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佛系”一詞成為了新的網絡流行詞,許多年輕人自詡為“佛系青年”,他們採取一種隨遇而安、寧靜淡泊的生活態度,常把“都行”“可以”“沒關係”之類的詞掛在嘴邊。事實上,“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並不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而是基於現代社會轉型時期所出現的各種新變化和湧現的新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原因和生成根源。基於現實狀況不能正確應對而採取逃避的態度衍生了“佛系”現象。從社會現實角度看,一方面,快節奏、高負荷的工作給人造成了身體和心理上的勞累感,使得人們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不想有多餘的想法和要求;另一方面,萬般努力後卻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由此陷入了失落,這恐怕才是“佛系”現象產生的最重要原因。
“佛系”現象是人們因壓力太大、心理焦慮而產生的一種生活態度
當今的社會是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社會,如果我們不能持續提升自己,不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我們早晚有一天會被這個社會拋棄,因此,工作壓力大、生活壓力大幾乎成了常態。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會使我們的身體疲勞,而高企的房價、擁堵的交通、工作的壓力等又會使我們的心理感到焦慮。在這種身心俱疲的情況下,我們自然就不想對無關緊要的事情再多操心,而希望得到“治癒”和“撫慰”。
人生的意義在於實現價值和理想。當目標有實現的可能時,人們才有向目標前進的動力。但是,一旦目標成為了無法企及的對象,人們就會喪失掉激情,陷入失落。正如馬克思1835年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所指出的,“如果我們選擇了力不能勝任的職業,那麼,我們決不能把它做好,我們很快就會自愧無能,並對自己說,我們是無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會成員,由此產生的必然結果就是妄自菲薄。還有比這更痛苦的感情嗎?還有比這更難於靠外界的賜予來補償的感情嗎?妄自菲薄是一條毒蛇,它永遠齧噬著我們心靈,吮吸著其中滋潤生命的血液,注入厭世和絕望的毒液”。實現目標的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目標能否實現是受諸多因素影響的,有時人的主觀因素只能佔到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也就是說目標能否實現並不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努力。當我們努力過後卻不能實現目標時,失望之情就會生髮出來,時間久了也自然會產生得過且過、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
事實上,“佛系”的生活方式看似是怎麼都行、看淡一切,其實並不是真的沒有追求、沒有慾望,而是對這種疲勞、無奈、失落的不完滿現實狀況的逃避。為什麼有段時間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遊戲可以和“佛系”一詞同時流行起來,就是因為這款遊戲在現實之外給玩家建構了一個美好的、安逸的、自由的虛擬世界,使得諸多“佛系青年”找到了心靈的歸屬和安慰。
“佛系”現象的流行客觀上體現了人們對個性生活的追求成為一種共性。從傳播學角度來看,一種現象之所以能夠在社會上流行,主要是有足夠的人能認同這種現象。“佛系”現象同樣如此,當自己認為這種“佛系”狀態很好時,一些人就會學習和模仿這種狀態;還有一些人本來過得並非是“佛系”生活,但他們也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設想為了“佛系”生活,便也自稱是“佛系青年”了。不論以上哪一種情況,其實質都是盲目從眾的表現。
所以,“佛系青年”並沒有那麼多,許多人只是看到這個詞流行了才自稱或被稱為“佛系”的,進而使得這個詞在更大範圍內流行開來。由此深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佛系”一詞傳播和流行的過程中觸碰到了一對關係,就是共性與個性的關係。當諸多的個性在某一方面呈現出了共同的特徵,就構成了共性,“佛系”如果只是一兩個人需要過的生活方式,那就不可能普遍流行起來,正是因為有大量的青年正在過或想要過這種生活,“佛系”才流行了起來;當共性的東西與個性的東西出現碰撞時,就有可能出現共性消解個性的情況。那些盲從“佛系”的人就屬於這種情況,也許他們有著自己個性的生活方式,但當“佛系”生活流行起來時他們就倒向了“佛系”生活,這就是對自身個性的一種消解。所謂“百花齊放才是春”,廣大青年人在體驗流行生活的同時,也應保留自己的個性生活方式,過自由的生活。
“佛系”現象的流行是一種大眾文化的娛樂性消遣
從字面上來看,“佛”是指佛教,是一種宗教文化,宣揚“捨棄慾望”“破除執著”的思想,正是從這一方面出發,才把那些過著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的人稱為“佛系”。實際上,“佛系”一詞與佛教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佛”的本意是覺悟者的意思,慧能大師在《壇經》中言:“佛者,覺也。”意思是說“佛”是了脫生死、覺悟圓滿的人。顯然,“佛系青年”們遠達不到這一思想境界,他們僅僅是對不完滿現實的逃避而已。“系”字在這裡是在“高等學校中按學科分的教學單位”這一意義上衍生使用的,其目的在於區分群體。
以此看來,不論是“佛系”的群體還是“佛系”的態度,都和“佛教”沒有太大的關係,那麼這一詞又是怎麼出現和流行起來的呢?究其原因,其實是社會大眾對這種流行現象的娛樂消遣和過度消費。首先,媒體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對流行現象推波助瀾。對媒體來說,流行現象對他們來說就意味著更多的關注,就意味著網絡上更多的點擊量和流量,有了這些就可以有效益,於是他們便積極助力流行現象的發展。正如德國哲學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所說:“娛樂製造商知道,即使消費者心煩意亂,仍然會消費他們的產品,因為每一個產品都是巨大的經濟機器的模型,這些經濟機器無論是在工作的時候,還是在閒置的時候,都會像作品那樣,為大眾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社會大眾在學習工作之餘接收到這種娛樂性信息,可以給他們帶來輕鬆、愉悅的感受,讓他們樂於接受。最後,大眾傳播媒介也為事物的流行也提供了技術性支持。
但總的來說,這種娛樂流行現象對於我們事業的發展並沒有太大的益處。一方面,這種娛樂方式會使我們逐漸喪失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用理性去進行判斷,使得我們只能被動接受外界傳輸給我們的信息,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創新能力和自主性。另一方面,這類娛樂方式不具有教化大眾的功能,僅僅能使大家感到一時的有趣,對我們優秀文明的傳承和正能量的傳播卻起不到多少作用。
辯證看待“佛系”現象的正面意義和負面影響
任何事物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性的一面,“佛系”現象也不例外,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所謂辯證地看待,就是堅持“兩點論”全面看問題,既要看到其合理性的正面意義,又要看到其不合理性的負面影響。
“佛系”心態在一定意義上有助於避免功利主義的控制。市場經濟和資本的邏輯很容易導致人們的功利主義滋生。在慾望的驅使下,一些人容易執迷於工具理性,往往會忘記價值理性,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把工具當成了價值,從而喪失自我。正如一首詩所寫的,“由於出發的太久,忘記了為什麼出發”。“佛系”心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人們不太執著於工具理性,有助於冷靜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一個人如果明白了人生意義和價值,就不會被急功近利的心態所驅使,避免浮躁。這些人也許會不慕名利,不貪求榮華富貴,只求能夠平平靜靜、安安穩穩地生活。其實他們很多是經歷過榮華富貴後選擇淡泊的,而不是現在年輕人那種求之不得後的逃避與沉淪。東晉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放棄了自己不喜歡的縣令工作,迴歸田園,過起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生活。千百年來,他的這種做法獲得了無數人的讚揚和豔羨。當前,有許多人一門心思地追名逐利,崇拜金錢與權力。有些人因此不擇手段,導致社會道德淪喪、世風日下;有些人因此傾家蕩產,甚至搭上了身家性命。如此看來,能夠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堅持一種清心寡慾、淡泊名利的生活,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一個人如果認準了奮鬥目標和價值追求,他們在事關自身利益的事情上也是執著和精進的,只是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才“無可無不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無關緊要的事情,偶爾懶惰一下無可厚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壓力和焦慮。如果一個人心理長期處於焦慮的狀態下,很容易產生身體和心理上的疾病,比如抑鬱症,嚴重者會危及生命。而“佛系”生活恰恰可以起到緩和焦慮的作用,不然那麼多人也不會在壓力之下選擇這種生活方式。
但“佛系”心態的不良影響也不容忽視。“佛系”心態會使人們容易喪失原則,導致隨波逐流。一個人不能沒有理想追求,沒有理想追求就只會渾渾噩噩的度日,就容易走向虛無。“佛系”這種隨意的生活態度,就是缺乏理想追求的表現。而當有了理想追求的時候,人就會有動力,因為理想追求會激勵我們前進。明代大儒王陽明從小就立志做“聖人”,後來經過刻苦的學習和深入的思考,終於創立了陽明心學,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偉業。偉大導師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樹立了崇高的理想追求,他在論文中寫道:“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而他自己也用畢生的經歷為全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鬥。
“佛系”隨意的生活還會導致對規則的無視。自然界中的事物從生長到發育再到滅亡,都要受自然法則的支配。人類為了自身社會能有一個良好穩定的秩序,從而長期發展下去,也制定出了一系列規則制度。如果我們對規則也採取隨意的態度,就有可能導致不良的後果。
正確引導“佛系”心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一代能否擔當得起時代賦予的使命,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引導廣大青年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看待現實,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觀是關於人生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價值觀則是對人生和事物的評價,是一種哲學性的反思活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髮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好人生的“總開關”,我們才能認識好解決好“什麼是人”“該怎樣為人”這些根本問題。如果都是怎麼都行、看淡一切的“佛系青年”,那我們的事業恐怕就很難成功。所以,廣大青年應該積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崇高的理想追求,自覺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去。
樹立正確的幸福觀。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只要我們以全人類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我們就會充滿責任感與使命感,就會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永不懈怠的毅力。瞭解了什麼樣的幸福值得我們追求,我們還要明確如何實現幸福。實現幸福只有一種途徑,就是靠努力奮鬥。幸福從來不會從天而降,幸福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幸福只會眷顧勤奮者,需知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因此,新時代的廣大青年,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用自己的奮鬥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拒絕慵懶,拒絕得過且過,擼起袖子加油幹!
董振華(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導;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張愷同學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關注☞ 人民論壇網(微信公眾號:rmltwz)
閱讀更多 人民論壇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