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創新,帶來羅氏沼蝦養殖的新契機

模式創新,帶來羅氏沼蝦養殖的新契機

模式創新,帶來羅氏沼蝦養殖的新契機

模式創新,帶來羅氏沼蝦養殖的新契機

一、發展瓶頸?

羅氏沼蝦自1992年從上海東海農場引進高郵以來,羅氏沼蝦在高郵的養殖情況一直呈良性發展,不斷的在摸索中前進,經過多年的努力,由起初的幾十畝,發展為現在的十萬畝示範養殖基地,養殖技術、養殖面積、產量也在逐年增長,但是近兩年開始出現萎縮。


模式創新,帶來羅氏沼蝦養殖的新契機


羅氏沼蝦的養殖方式經過了多次改良,最開始的時候是6月份放苗,9月份開始出蝦;1995年的時候開始出現溫棚養殖,放苗時間也從之前的6月份提前到3月份;2000年出現鍋爐棚養殖,放苗的時間也進一步提前到2月份,出蝦時間提前到6月20日左右,再發展到分批出蝦,羅氏沼蝦的產量得到大幅提高。

1995年開始溫棚養蝦後,羅氏沼蝦畝產提升到100斤以上,隨後每兩年產量翻一番,至2004年平均產量達到600斤/畝以上,最高達到1500斤/畝,之後平均產量一直保持在600-650斤/畝,畝平均利潤保持在2000元/畝以上,高的達到8000-10000元/畝,之後畝平均利潤保持在2000-2500元/畝。


模式創新,帶來羅氏沼蝦養殖的新契機


相對養殖南美白對蝦來說,養殖羅氏沼蝦病害少、養殖成功率高,已經成為高郵地區的“水產明星產業”。從上面數據來看,羅氏沼蝦養殖蒸蒸日上,但近兩年卻越來越多的養戶開始改養其他品種,導致羅氏沼蝦養殖面積進一步縮減,這又是為什麼呢?


模式創新,帶來羅氏沼蝦養殖的新契機


二、原因分析

羅氏沼蝦的養殖規模縮減,究其原因是養殖戶不賺錢了。首先,雖然2004年以來畝產量保持在600斤/均以上,但養殖成本逐年增加,稀釋了高產帶來的利潤;其次,養殖成功率也逐年降低,比如自2010年以來“鐵蝦”的比例居高不下,後期滴星病等病害也瘋狂肆虐;最後,回捕率普遍不到3成,今年掙錢的比例不足2成,具體原因我們可以探討一下。

1、成活率低

溫棚標粗階段蝦苗成活率普遍低於五成,蝦苗死亡一般是在蛻殼期間發生。有這麼兩個影響因素,一是蝦苗下塘後開口差,不能迅速吃上優質餌料,得不到充足營養,部分弱苗硬殼慢或硬不起殼,就被其他蝦苗殘食掉,或者自行死亡,損耗一部分;另一方面,標粗期間,餌料顆粒不適口,營養不均衡,蝦苗營養跟不上,導致一部分蝦苗損耗。

2、成本增加

蝦苗價格從最開始的100多元/萬尾,到現在普遍300-400元/萬尾,直接增加了養殖成本。另外,育苗場硬件越來越完善,引進優質種蝦、優秀管理人才等一系列舉措,苗種成本不可避免增加。溫棚和鍋爐棚等硬件完善以及耗材,也是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但這些都是高產的前提,必不可少。

3、苗種的好壞

有句話叫“一苗定江山”,指的是隻要拿的苗是“鐵蝦”,養殖註定是虧錢的。實際上來看,絕大多數確實如此。但今年也有拿了“鐵蝦”,卻養殖賺錢的例子。

4、後期養成病害多發

① 放大水期間,天氣不佳,水溫、水質波動大,導致部分蝦苗被“凍死”,損耗一部分。

② 高溫期因管理不善,導致缺氧翻塘、倒藻中毒死亡等事故頻發,損耗一部分。

③後期滴星病等病害多發,尤其是高溫期、拉網過後,導致蝦子大量死亡。滴星病往往發生在高溫期、倒藻或拉網過後,很多養殖戶朋友認為是環境突變和拉網等機械損傷導致蝦子感染滴星病而大量死亡。但是從滴星病死亡的蝦子來看,蝦體本身沒有明顯病灶和殘肢,而且多數情況下,發病池塘的蝦子往往前期吃料猛,加料快,唯一症狀是肝胰臟病變,環境突變、惡化和機械損傷是一方面原因。

三、我們該如何破局

1、拿苗不要過早,縮短大棚標粗時間


有養殖戶認為,隨著養殖模式改進,應該要拿早苗,早上市,分批出蝦拿高產,那為什麼說不要早拿苗呢?

這裡並不衝突,以現有模式,標粗60天左右甚至更短時間,可以達到3.5-4.5公分的規格放大水。拿苗過早,標粗時間會延長到80-90天,高密度標粗時間越長,蝦苗殘殺的幾率越大,而且因標粗時間過長,到後期還未到放大水時間,蝦苗規格過大,水體承載力過高,可能需要通過控料來保證蝦苗規格,這不僅進一步增加蝦苗殘殺幾率,還造成蝦苗營養匱乏,體質變差,輕者後期病害多發,重者標粗期間就會出現爆棚。

所投餵的飼料,是否能在較短時間內讓蝦苗更快更好的生長也是養殖成功的關鍵。澳華針對這一問題,專注苗期營養,推出蝦奶粉三段標粗模式,提高苗種成活率10%以上。

2、關注苗種健康,破局的關鍵之處


三年磨一劍,專注沼蝦苗期營養,澳華推出蝦奶粉三段標粗模式。

① 蝦苗下塘後,投餵蝦奶粉Ⅰ段,讓蝦苗迅速開口,吃上最優質餌料,讓弱苗活下來,好苗更健康,提高蝦苗成活率。

② 蝦苗1cm後,投餵蝦奶粉Ⅱ段,不僅吃的多,消化更好,讓蝦苗多吃快長,消化腺迅速發育完善,蝦苗活力更好,蝦體更壯。

③ 蝦苗1.5cm後,過渡投餵蝦奶粉Ⅲ段,護肝促長,肝胰臟發育更快更完善。

上文提到放大水蝦苗被“凍死”,滴星病蝦子肝胰臟病變,這裡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標粗期間用蝦奶粉Ⅲ段保肝,讓蝦苗肝胰臟發育更完善。苗期是蝦子消化系統迅速發育的階段,肝胰臟發育完善,體質更好,能有效提高蝦子抗應激和抵抗病害的能力。


模式創新,帶來羅氏沼蝦養殖的新契機



3、降低放養密度,拉大出蝦規格


研究表明,養殖密度能明顯影響羅氏沼蝦生長和性腺發育,合適的養殖密度是預防羅氏沼蝦性早熟的有效措施。降低放苗密度,一是降低放苗量,放養密度由10萬左右降到7-8萬尾/畝以下,直接降低苗種成本。二是增加溫棚面積,降低標粗密度,目前多數標粗棚面積佔塘口5%左右,將標粗棚面積佔比提高到10%左右。

4、投餵優質餌料,少吃多長體質好


放大水後,為保證第一網蝦規格更大,養殖戶朋友往往快速增加投餵量,肝胰臟是沼蝦的重要消化器官,高投餵量會大大增加沼蝦肝胰臟負荷,肝胰臟長時間處於高負荷狀態,蝦子處於亞健康狀態,拉網或高溫等外界刺激,就會造成肝胰臟病變,蝦子死亡,蛻皮期間尤甚。所以,滴星病或許不只是未知病原的原因,和投餵也有很大關係。


模式創新,帶來羅氏沼蝦養殖的新契機



這期間投餵優質沼蝦安康,控好投餵量,每天拌飼澳保正腸寶和澳保護肝寶,不僅促進消化吸收,降低沼蝦肝胰臟負擔,還能提供充足營養,健康快長,減少病害發生幾率。

模式關鍵點


1、降低標粗和放苗密度,賣大蝦

吳老闆兩個母塘大棚標粗密度低於1500尾/平,初始放養密度均在7萬尾/畝以下。好處有:

① 避免標粗後期因規格過大導致密度過高引發的一系列病害,水質亞硝酸鹽超標、倒藻等水質問題極少出現。

② 標粗期間蝦苗生長速度較快,提高放大水時蝦苗規格,增強蝦苗抗應激能力。

③ 子塘雖然放苗數量多,但放苗時間晚,放大水時規格小,相對養殖密度低,有利於蝦苗快速生長;母塘出第一網蝦後,及時向母塘補苗疏苗,平衡子母塘養殖密度,兼顧適宜養殖密度和高產量。

④ 以兩個母塘為主產塘,總體出蝦規格均在30頭以內,出大蝦、賣高價、產量高、效益好。


2、關注苗期營養,標粗成活率高

蝦苗標粗期間,吳老闆使用蝦奶粉和沼蝦安康,保證蝦苗的營養充足、體質健壯。吳老闆的養殖理念比較超前,深知一分價錢一分貨的道理,蝦苗標粗就是要用優質餌料,蝦苗才能健康快大。


模式創新,帶來羅氏沼蝦養殖的新契機



3、精細化管理,病害少

雖然羅氏沼蝦相比白對蝦病害少、好管理,但吳老闆依然全程精細化管理,各個環節把控毫不馬虎。

① 硬件設施過硬:放苗之前硬件設施必須到位,避免出現飼料儲存不當變質、養殖過程中斷電缺氧、供氧不足等低級錯誤。也儘量避免惡劣天氣應激死蝦、蛻皮期間拉網死蝦等細節管理出問題。

② 飼料投餵合理:吳老闆認為,投餵優質餌料,注重苗期營養只是最基本要求,怎麼利用好優質餌料也很關鍵。從標粗開始,吳老闆就每天通過查料臺和觀察蝦子狀態判斷飼料投餵的多與少,每餐控料2-3h,根據蝦子吃料情況適當加料或減料,讓蝦子吃的好吃的飽。

根據投餵量能判斷塘中蝦子數量的多少,蝦子吃料猛,加料快,代表蝦子體質好,數量多,也預示著後期的高產。尤其是放大水過後,天氣好水溫合適時,為了第一網蝦產量高,只要蝦子能吃就猛加料,殊不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後期的水質惡化、死蝦等問題,往往是這時候過量投餵造成。因此,吳老闆堅持“穩”字當頭。

吳老闆在放大水後注意觀察天氣變化,高溫期定期改底,關注水質變化,蝦子是否蛻皮等。成敗往往只在一念之間,管理越精細,突發情況就越少,養殖成功率就越高。


4、病害防控毫不馬虎

羅氏沼蝦養殖的病害相對較少,但預防工作不得不做,突發情況防應激,蛻皮期間補鈣鎂,高溫天氣防缺氧,後期底質常改善,這些都是常規操作,吳老闆時刻放在心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