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

今日冬至。

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白晝的時間降到了最短,夜晚星象仍然是美麗的冬季星空,不過,冬至以後的日子,白晝將越來越長,封凍已久的天地正在緩緩舒展身體,萬物也會開始由秋冬的衰敗、轉為生長,下一個天地循環正在走來。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北方人在冬至吃餃子,南方人在冬至吃湯圓,而福州人的冬至,是和米時相伴的。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米時

到了十二月,福州的氣溫好像才剛入冬似的。

記得兒時在奶奶家,每到冬至的前一夜,奶奶就會把用水把米和糯米泡軟,軟到可以用手指捏碎的程度,再用石磨慢慢捻成米漿,裝入乳白色的布袋裡,紮緊,壓在兩層石磨之間。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冬至日的清晨,家家的廚房都是燈火通明的。

把前一夜瀝乾水分的米漿揉成球,一邊揉還會念著福州話歌謠:““搓細齊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討依嫂,依弟單身哥。依嫂帶身喜,爹媽齊歡喜……”。“搓”是個動作,在手心上轉,就成了圓圓的米時。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將揉好的米時一個個扔進鍋裡,煤氣灶的開關向右一擰,青藍色的火苗舔著鍋底,發出滋滋的聲音。糰子在水裡滾得軟乎乎,再長胖一圈,然後漸漸浮到水面上。剛出鍋的米時一定要趁熱在黃豆粉裡裹一圈,一口咬下去,綿軟彈牙的糯米和沙沙的黃豆粉融化在口腔裡,這是福州人專屬的冬日甜蜜。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福州話把裹著黃豆粉的米時稱作“撥隆細”,其中“撥隆”就是“滾”的意思,這麼一看,眼前這顆白胖的米時,瞬間可愛了起來。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定出的一個,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

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由此,冬至由“年”變為了“節”,卻依然不曾影響它的地位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後漢書禮儀》曾寫過:“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全國都度過安寧舒服的一日。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在古代,一到冬至,遠方的遊子會跋山涉水奔向家的方向,和家人圍坐在爐邊熱熱鬧鬧吃頓團圓飯,驅散整個冬天的寒氣。不過如今,冬至早已不可和新年同日而語,甚至還不及元旦熱鬧。歲末總是匆匆忙忙,工作排山倒海一般地砸在腦門上,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也少了許多。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這時候節日的儀式感便體現了出來,從前的冬至有滋有味,裹在淡淡的煙火裡,藏在小小的儀式裡。這些節日儀式是漫長歲月裡的分割線,讓這一天的日子與其他日子不同,使這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米時,意味著時來運轉,也意味著團團圓圓。

從前的有一種較為古老的風俗,把冬至的湯圓黏在家裡角角落落,來犒勞守護家裡各位神明的辛勞,叫做“餉耗”。明萬曆《福州府志·輿地志》:“冬至,粉米為圓,祀先。又粘門楹間,取其圓以達陽氣。民間不相賀。”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臺灣學者林再復描述,“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冬至這一天,回家和家人好好吃頓團圓飯,哪怕是一碗小小的米時,也算是小小的儀式感。

無論天怎麼冷,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心上總是溫暖的。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團圓,是中國人最溫暖的儀式。

而福州人的小團圓,就在冬至日這一碗熱騰騰的米時裡。

冬至快樂,今天早點回家吧:)

今天你吃“C“了嗎?(´▽`)ノ♪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

戳一戳

勾搭我們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END-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你今天真好看:)

冬至的米時,是福州人的小團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