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

今日冬至。

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白昼的时间降到了最短,夜晚星象仍然是美丽的冬季星空,不过,冬至以后的日子,白昼将越来越长,封冻已久的天地正在缓缓舒展身体,万物也会开始由秋冬的衰败、转为生长,下一个天地循环正在走来。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北方人在冬至吃饺子,南方人在冬至吃汤圆,而福州人的冬至,是和米时相伴的。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米时

到了十二月,福州的气温好像才刚入冬似的。

记得儿时在奶奶家,每到冬至的前一夜,奶奶就会把用水把米和糯米泡软,软到可以用手指捏碎的程度,再用石磨慢慢捻成米浆,装入乳白色的布袋里,扎紧,压在两层石磨之间。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冬至日的清晨,家家的厨房都是灯火通明的。

把前一夜沥干水分的米浆揉成球,一边揉还会念着福州话歌谣:““搓细齐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依嫂带身喜,爹妈齐欢喜……”。“搓”是个动作,在手心上转,就成了圆圆的米时。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将揉好的米时一个个扔进锅里,煤气灶的开关向右一拧,青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发出滋滋的声音。团子在水里滚得软乎乎,再长胖一圈,然后渐渐浮到水面上。刚出锅的米时一定要趁热在黄豆粉里裹一圈,一口咬下去,绵软弹牙的糯米和沙沙的黄豆粉融化在口腔里,这是福州人专属的冬日甜蜜。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福州话把裹着黄豆粉的米时称作“拨隆细”,其中“拨隆”就是“滚”的意思,这么一看,眼前这颗白胖的米时,瞬间可爱了起来。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定出的一个,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由此,冬至由“年”变为了“节”,却依然不曾影响它的地位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后汉书礼仪》曾写过:“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全国都度过安宁舒服的一日。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在古代,一到冬至,远方的游子会跋山涉水奔向家的方向,和家人围坐在炉边热热闹闹吃顿团圆饭,驱散整个冬天的寒气。不过如今,冬至早已不可和新年同日而语,甚至还不及元旦热闹。岁末总是匆匆忙忙,工作排山倒海一般地砸在脑门上,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也少了许多。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这时候节日的仪式感便体现了出来,从前的冬至有滋有味,裹在淡淡的烟火里,藏在小小的仪式里。这些节日仪式是漫长岁月里的分割线,让这一天的日子与其他日子不同,使这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米时,意味着时来运转,也意味着团团圆圆。

从前的有一种较为古老的风俗,把冬至的汤圆黏在家里角角落落,来犒劳守护家里各位神明的辛劳,叫做“饷耗”。明万历《福州府志·舆地志》:“冬至,粉米为圆,祀先。又粘门楹间,取其圆以达阳气。民间不相贺。”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台湾学者林再复描述,“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冬至这一天,回家和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哪怕是一碗小小的米时,也算是小小的仪式感。

无论天怎么冷,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心上总是温暖的。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团圆,是中国人最温暖的仪式。

而福州人的小团圆,就在冬至日这一碗热腾腾的米时里。

冬至快乐,今天早点回家吧:)

今天你吃“C“了吗?(´▽`)ノ♪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

戳一戳

勾搭我们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END-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你今天真好看:)

冬至的米时,是福州人的小团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