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有時候知道一個意象,知道一點聲腔韻味,找到裡面的一種情懷,讓我們可以從容下來,心遊萬仞,在審美中完成一次優雅的穿越,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諦,這就夠了。』

•••

時代的情緒永遠難以捉摸。你很難知道,現在的話題因何得到全民關注,而下一刻,什麼又會成為爆點。

講求快速與熱度的流行文化之下,所有需要自我展現的表演者和媒體平臺都要考慮怎樣吸引眼球。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就是明星,一系列的造星工程也應運而生。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然而,頂級流量們撈金的數量,往往與他們的實力和付出並不匹配,即使是中戲、北影、上戲等頂級院校,對學生的專業培養也只數年。許多年輕人入學兩三年後就能化身影視明星,數十天的片酬便可達上千萬。近期的娛樂圈逃稅事件,也能夠直觀反映出藝人們吸金數量的龐大。

戲曲演員相較而言,就顯得十分寂寥。任何一個能夠上臺的戲曲演員,背後必定有十多年的艱辛,唱唸坐打舞,手眼身步法,樣樣都得精通,事事都要規範,然而得到的,可能只是每場演出的幾百酬勞和少數觀眾。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箇中緣由除了現在的時代氣息外,自然也有戲曲文化斷層等種種原因。而蒙了塵的瑰寶,黯淡之後想重新進入大眾的視野,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高山流水知音少,站起身軀已彷徨”,可能這是所有艱難推廣戲曲文化的行者都需要面對的困境。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林特

致力於復興閩劇的林特就是其中一員。

「1」

成長

林特是福州市藝術學校的戲曲表演專業教師,主教小生,曾多次在全國與福建省戲曲賽事中榮獲大獎,同時也是福建省首家聚焦戲曲藝術的工作坊——“儒林有戲”戲曲工作坊的創始人之一。

崑曲和閩劇中都有個曲牌,名叫“忒忒令”,崑曲《牡丹亭·尋夢》中,正有這個唱段。包含“心”的這個“忒”,正巧與林特的名字發音相同,他的藝名便叫做“伶忒忒”。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林特自小喜歡唱歌跳舞。他的叔公帶他看過福州市藝術學校的畢業公演《楊門女將》,對於年紀尚幼的他而言,只覺得舞臺上的演員扮相華麗驚豔、武打橋段有趣熱鬧。

1999年,林特小學畢業。父母與家中長輩希望他能學得一門手藝,加之戲曲就業面寬,可以發展為作曲、樂手、導演、老師等等,並不侷限於單純的演員,在叔公的建議下,林特參加了福州市藝術學校戲曲表演專業的招生考試,順利進入這一行當。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兒童時期的學戲的林特

當時的戲曲行業遠比如今火熱。林特同屆的學生有60個,是福州市藝術學校戲曲表演專業歷史以來招的最多的一批。這30個男生和30個女生經歷初試、複試、文化課考試、體檢,從一千多位申請者中篩選而出。這些申請者中,有許多都是藝術學校的老師從各個小學挑選出的舞蹈最好的孩子。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在這幾年中,戲曲表演專業的老師與學生組成了老中青三代戲曲工作者,數量也是歷史最多的。

林特在福州市藝術學校學習了六年戲曲,幾乎所有白天都在上專業課、練基本功,一些下午和晚上,也會上些文化課。戲曲的辛苦和枯燥,和他想象中的唱歌跳舞大相徑庭。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學生時期的林特,2004年。

每天清晨6點半,學生們就要起床練功。無論冬夏,只著單衣,冬天也要強制練到流汗,就像頭頂冒煙的冰棍兒。身段、功夫的練習自不必說,眼神、姿態也需要付出許多努力。

單是觀眾看到的眼波流轉,就要靠老師拿著筷子,在學生眼前來回移動,盯著它學習怎麼動眼睛;還有要讓眼皮子使勁兒的“定眼”,老師甚至會直接上手揪眼皮。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閩劇《荊釵記·見娘》

規範在戲曲學習中是地基,一招一式必須有板有眼,分寸尺度必須分毫不差。所有練習都是為了打出一個框架,日後的發展才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如京劇大師梅葆玖所說:“規範就是值錢,太隨心所欲就會沒有魅力。”

在這六年的學習中,原本包分配的制度被取消。林特畢業時,恰巧學校成立了藝術團,他在團裡當了四年戲曲演員。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這四年間,林特也和其他人一樣,經歷了劇烈的糾結與掙扎。最開始時,一場演出只能拿到30元補貼,幾乎每天晚上都在演出,即使後來加到100元,也無法保障自己的生活。

家在福州的林特已經算是幸運,一些外地的演員需要租房,日子就更加難捱。他們只能吃最便宜的宏發方便麵,甚至連加入的雞蛋和青菜都要精打細算。離開這個行當的人,自然越來越多。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在父母的支持下,林特一直在咬牙堅持。恰逢09年學校招聘戲曲表演專業老師,他得到這個機會後,終於能夠喘口氣。

2012年,林特參加高考,考入中國戲曲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在這個擁有五個劇種的班級裡,林特接觸了許多地方戲,在各種身段、唱腔、角色的練習中漸漸融會貫通,從“百戲之祖”崑曲和“國粹”京劇之中學到的東西尤其多。同時,他也在求學過程中慢慢解決在之前三年的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回到福州後,林特依舊回到了學校當戲曲表演老師,同時與一直是同學的林雋永及陳菲,成立了“儒林有戲”戲曲工作坊,專注於推廣戲曲。

「2」

博弈

林特在表演與生活的穿梭中時常有一種穿越感。奶茶咖啡、觀影唱K,舞臺之外的生活,與一般人並無二致。

但一進入化妝間,林特就有了沉浸式的肅穆。安靜地拍彩、拍紅、定妝、掃紅,畫元寶唇、眉眼,勒頭、帶頭面、換上服裝,再從幕後迤迤然走到臺前演一出過去的故事。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牡丹亭》中的柳夢梅、《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梁山伯、《荊釵記》中的王十朋、《梅玉配》中的許金梅……林特在風致楚楚間,帶你回到美如層林盡染的時分。

這個過程林特一直十分享受。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但是觀眾的數量和年齡層並不樂觀。《一千零一夜之桃花淚》中,崑曲演員沉沉嘆息:“俗話說的好,梨園子弟白髮新,看戲的,十有八九都是白髮人……我練了二十年的功夫,不知道練給誰看。”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大眾審美的變遷和娛樂方式的多元化,戲曲演員不斷流失、演出收入難以提高、戲曲劇本創作乏力以及經典傳承愈加困難之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整個戲曲行業都面臨式微,而閩劇也有一些自己的屏障,比如福州話的普及率越來越低。

即使在中國戲曲學院,同學們也不太瞭解閩劇,以為說的是閩南語,演的是以活潑風趣著稱的高甲戲。然而被問及閩劇的特點時,林特發現自己也答不上來。他和林雋永及陳菲一直在思考,閩劇的特色到底在哪裡?如何去和別人解釋?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從左至右:林雋永、陳菲、林特

他們渴望一種迴歸,希望能把曾經的閩劇元素一點點找回來,於是創辦了“儒林有戲”戲曲工作坊。

“儒林戲”是閩劇的前身之一,肇始於明代萬曆年間曹學佺的文人家班。無論是劇目、聲腔上,還是文辭、表演上,儒林戲都有著濃重的文人意趣,結構工整,典雅細膩,以委婉纏綿的“逗腔”為主。

同時,相對狂放的“江湖戲”和“平講戲”也是閩劇的組成部分,這大開大合的氣質,與福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悄然相合。“儒林有戲”戲曲工作坊也一直保持著開放的姿態。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林特希望,能夠在現代帶來文人意趣和傳統精神的復歸。

博大精深的中國戲曲處處都值得細細揣摩,無論是妝面、意態,還是文辭、劇目,中國人的美學、哲學、詩文、歷史、文化精神都滲入其中。

例如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舞臺上跑圓場、身段中雙臂要圓、唱腔要圓潤迂迴,都體現了傳統的求“和”與求“圓”思想。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說書看戲勸人方”,戲曲也講究教人為人處世,“厚人倫,美教化”。這些獨特的中國元素,不該被捨棄。

而且,戲曲真的很美。

「3」

傳播

1959年,中國傳統戲曲有368種,但它正以一年超過一種的速度消亡,現在已經只有兩百多種。

戲曲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現在的狀態也有些奇異——大部分戲劇在走向衰微,也有一些劇種在尋求突破的艱難中日漸復甦。600多年曆史的崑曲,經由白先勇的推動大放光彩,京劇也保持著“國粹”的盛名。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近年來,隨著國家逐漸注重文化保護,傳統戲曲也走出了相對清晰的“頂層設計”路線,多項保護政策陸續出臺。

400多年曆史的閩劇依舊是個大劇種,並非瀕臨滅絕、無法存活。2006年,福州閩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後帶來了一系列喜人的改變。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對於許多積極推動戲曲保護與傳承的人而言,培養觀眾比培養演員更重要成為共識。這也推動著林特將“儒林有戲”戲曲工作坊的舞臺移到年輕人更願意去的咖啡館和書店。

相對於走入劇場觀看,許多年輕人更傾向於淺嘗輒止式地接觸戲曲,“儒林有戲”提供了這樣的機會。由於閩劇相對小眾,僅僅推廣閩劇可能收效甚微,所以崑曲、京劇、越劇等也都在工作坊的表演之列。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工作坊的最終目標,還是希望傳播閩劇,並把觀眾帶回劇場——正如林特所說:“如果能帶幾個人到劇場去,這就是我們的功德,這也是我們創立工作坊的初衷。”

為了有更好的觀感,他們對在咖啡店和書店的表演做出了一些調整。林特捨棄了麥克風,堅持用原聲呈現戲曲本來的面目;妝面與服裝上,也更加精緻和古今結合。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鳳冠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為了完美呈現演出效果,“儒林有戲”戲曲工作坊的服飾都不惜成本、極為精緻。

聽戲的門檻也在工作坊的考慮之中。文學化的言辭、陌生的故事背景、聽不懂的福州話、唱腔中的變聲,都對聽戲造成了很大阻礙。所以林特會充當主講人,配著鋼琴或笛子的音樂,像詩朗誦一樣,把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起承轉合交代清楚,說一段唱一段,將觀眾帶入戲曲的情境。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在數十場演出中,未曾變改的迤邐鄉音從遙遠的歲月中傳來,舞臺下的觀眾越坐越滿。

同時,他們嘗試以“戲曲+”的形式來推廣閩劇,現在工作坊已經擁有戲曲綜合《浮生若戲》、“戲曲+民謠”的《戲與歌》、“戲曲+樂器”的《風雅頌雅集》。正在籌備中的《霸王別姬》,也將在明年和大家見面。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雖然他們以“移步不換形”的方式,堅守著傳統戲曲的精髓和根脈,但對於傳統的創新也有人並不看好。各種各樣的聲音都存在,甚至有人覺得,這是與社會脫節的文化,應該任其消失。當然,更多的聲音還是鼓勵。

白先勇說:“我們從古到今,雅跟俗都是並行的。有俗文化沒關係,但一定要有雅文化,這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依附。現在雅俗不分,這是我們的危機。我覺得對雅文化要有一種態度,一種尊敬的、呵護的態度。”

他在許多場合,都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現狀的擔憂,同時他對崑曲的改良,也帶來了不小的爭議。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對於此,著名票友、舞臺劇導演馬千的觀點也是一個很好的回應——雖然如今的環境並不適合慢文化的孕育和生長,但欣賞慢文化的審美應該復歸,至少要讓年輕人知道,這是好東西。

林特也說,他們“並不是讓大家都要去學去唱,去整折整折地看,有時候知道一個意象,知道一點聲腔韻味,找到裡面的一種情懷,讓我們可以從容下來,心遊萬仞,在審美中完成一次優雅的穿越,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諦,這就夠了。”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在什麼都往“匠心”上靠的今天,戲曲演員的榮辱得失和傳統文化的蕭瑟飄零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只靠一些寂寂的行路人,“花落梨園一笛風”仍然是一個曲高和寡的遙遠夢想。

但他們都不會放棄。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END-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