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背后讥刺曾国藩 曾回应14个字 吓得李不敢再说他坏话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我国诞生了多少英雄豪杰,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感人的大事。自古以来,我们经历了无数代帝王的更替,在这历朝历代中,每一代都有人才辈出,更有的青出于蓝胜于蓝呀。在三国时期,就有一代枭雄曹操,他那决心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气魄,是我们现在多少人望尘莫及的。还有宋朝将才的文天祥,宁死不屈不做卖国贼,最后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成为千古名句呀。更有清朝的爱国英雄邓世昌,为了打到列强主义,不惜牺牲自己,最后悲壮牺牲。这些英雄事迹,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可是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的后人永远学习的,他们对于历史的贡献,不会被人们所忘记,最终被写进了历史,名垂千古。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我国的灵魂精髓。下面,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畅游历史吧,一起穿越历史感受一下这些名人轶事吧。

曾国藩与李鸿章两人,算是师徒的关系。第一,李鸿章年轻时,曾在曾国藩门下读书,是受业弟子;第二,曾国藩晚年时退居二线后,也是李鸿章继承了曾的政治遗产。在我们的印象中,李鸿章对自己这位老师,是非常尊敬的。

根据曾国藩孙女婿吴永的回忆,李鸿章晚年时,与他提起曾公,启口必称“我老师”,满脸都是崇敬佩服之情。

而且,李鸿章对曾国藩的评价非常之高,直言:“我老师文正公,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

李鸿章背后讥刺曾国藩 曾回应14个字 吓得李不敢再说他坏话


不过,李鸿章在年轻时,对曾国藩就没那么客气了。曾国藩对年轻时李鸿章的评价,是“志大才高”。一方面,固然有肯定李鸿章才华的意思在里面,但另一方面,也是暗示李鸿章有些自大。

其实,李鸿章初入湘军之时,远没有像后来那样敬重曾国藩。李鸿章还曾因军事意见不同,当面顶撞过曾国藩。

在徽州战役中,守城的李元度不听曾国藩号令,私自出城与太平军接战,结果战败导致徽州失陷。曾国藩主张参劾李元度,而李鸿章认为李元度和曾国藩共过患难,不愿参劾他。

李鸿章说,若一定要参劾李元度,门生就此告辞,不再留在军中。曾国藩回答,要走就走,听君之便。

李鸿章背后讥刺曾国藩 曾回应14个字 吓得李不敢再说他坏话


就因为这件事情,李鸿章第一次离开了湘军大营,前往投靠在江西的兄长李翰章。年轻的李鸿章受此挫折,想到的不是在军中应听从大帅号令,而是固执己见,觉得曾国藩这事做得不对。

在路过湖北时,李鸿章经过巡抚胡林翼的官署。胡林翼劝李鸿章回湘军,李鸿章回答说:“吾始以公为豪杰之士,不待人而兴者,今乃知其非也。”言下之意,我一开始以为曾国藩是个英雄,但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李鸿章离开湘军后,闲居了一年,无所事事。曾国藩攻克安庆后,李鸿章写信去道贺,曾国藩复信把李鸿章请了回来,礼遇有加。由此,可见曾国藩之宽宏大量。

李鸿章背后讥刺曾国藩 曾回应14个字 吓得李不敢再说他坏话


李鸿章前番说曾国藩坏话,还算是因为各人的观点不同,属于公事,所以曾国藩没怎么放在心上,还是对李鸿章委以重任,还全力举荐他当上了江苏巡抚。

而李鸿章官位坐大了之后,又开始有点飘飘然,不可一世了。太平天国覆灭后,清廷认为南方战事基本平定,故调曾国藩北上剿捻。因为捻军擅长游击,和太平军的战法不同,湘军一时不适应,一开始打了好几场败仗。

李鸿章当时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在两江一带当上了老大,又开始在背后讥刺湘军打仗不行。曾国藩这次实在忍不了,在给朝廷的上疏中,除了陈述战报之外,还加了这么一句话:“臣不敢以一战之功,遂自忘其丑陋。”

可见曾国藩修养极好,虽然对李鸿章不满,但没有明示,而是暗指,希望李鸿章不要立了点小功劳就得意忘形。李鸿章拿来曾国藩奏折抄本一看,悚然汗下,自惭形秽,从此再也不敢背后讥刺曾国藩了。

年少气盛,轻视长辈,是许多年轻人都犯过的错误,李鸿章也不免。但随着年龄渐长,阅历增加,便能逐渐体会到长辈的良苦用心。所以李鸿章年龄越大,官阶越高,就越尊重曾国藩,便是这个道理了。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些名人趣事以后,有没有被感动得眼泪直流呢?大家是否被这些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所震撼,被他们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所慑服呢?也许,他们已经成为了历史,成为了过去,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融入了历史,融进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当中,当为我们的精神粮食和精神支柱了。现在,同样身为中华儿女祖国未来的我们,也应该向我们的先辈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学习他们一样,多做对社会有用的事情,不要就这样默默无闻的了解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