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作為託孤大臣的諸葛亮為何不受劉禪猜忌?


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作為託孤大臣的諸葛亮為何不受劉禪猜忌?


在中國封建古代史中,託孤大臣和小皇帝的關係無疑是最玄妙的一對。託孤大臣雖然是老皇帝信任和倚賴的肱骨之臣,但是站在權力的角度上,小皇帝是否認可把權力的相當一大部分甚至全部,打包分割出去就不一定了。

即使作為一國之君,他也擁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慾。一方面是因為人在權力面前與生俱來的強迫感,另一方面則更多的體現在由於受到無論是年齡、資歷還是政治經驗都遠自己之上的託孤大臣的巨大脅迫感所帶來的安全形勢壓力。


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作為託孤大臣的諸葛亮為何不受劉禪猜忌?


所以在中國歷史上,能夠駕馭好託孤大臣的皇帝少,能夠與皇帝和諧相處的託孤大臣也很少。往往一開始雙方互相感激涕零,皇帝感激託孤大臣的全力傾注,託孤大臣感激皇帝的全權信任。但最後也往往是相互忌恨而大開殺戒,皇帝戰勝了託孤大臣就開始享受於抄家緝黨、重獲大權的快感,大臣戰勝了皇帝則行廢立甚至僭越改朝換代之事。

比較有代表性的如漢代的霍光和漢宣帝,明代的萬曆和張居正等等。

但能夠“相濡以沫”、“精誠團結”的老少君臣組合也不是沒有。但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君臣之間任何一個有關權力方面的不愉快,都離不開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對另一方染指權力的猜忌。

所以和平共處的基礎,往往就是雙方達成一種權力架構上的妥協。但前提是,君臣雙方都要很聰明,都要懂得在自己的權限內使用權力、分配權力、信任權力。

這一點,劉禪和諸葛亮確實是一對典範。


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作為託孤大臣的諸葛亮為何不受劉禪猜忌?


其實對於諸葛亮來說,他接的不僅僅是劉備甩手走人,國家四面楚歌的爛攤子,更是一個對於諸葛亮自身,本就一個無解的局面:

如果他聰明得想直接交出權力,他就會帶上一個“毫無擔當”的標籤;如果他倚仗自己是先帝託孤大臣,像張居正教育萬曆一樣行事,就會被貼上一個“權臣當道”的標籤。

但劉禪與諸葛亮相處的十幾年裡,劉禪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與全權處理國事的諸葛亮爭權,相反配合得相當默契。

很對人受到那部每年暑假都會重播的《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劉禪就是一個每天只會躲在後宮裡把酒臨風花天酒地,天天讓諸葛亮嘆氣的毛孩兒,其實這真是大錯特錯了。


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作為託孤大臣的諸葛亮為何不受劉禪猜忌?


歷史中真實的劉禪雖然說不能和高祖漢武相提並論,但是要和他的爸爸劉備相比,可以說是絕對具有其父審勢度人、大智若愚的遺風了。

即使是國父,但諸葛亮終究是個臣子。那麼在如何在微妙的壞境中擺清自己位置而不受少主的猜忌呢?

諸葛亮的方法是“事必躬親”。

《三國志.諸葛亮傳》裡有一描寫諸葛亮的話叫做“政事無巨蜥,鹹決於亮”,意思就是再小的事情,身為丞相的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後世所謂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正是來源於此。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好事,體現出了諸葛亮的勤政與認真,但作為總領全國軍政的宰相,如果什麼事都要親自事無鉅細,那就恰恰犯了管理工作上的大忌:搶了員工的表現機會,奪了員工的飯碗。

因此諸葛亮的主簿楊顒曾經對諸葛亮說

“為之有體,上下不可侵。今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不亦勞乎?”

意思就是說“諸葛亮作為一個領導,要抓大放下,各司其職。如今連我這個主簿校對文書的工作您都要參與,您這個丞相是不是太累了?

但諸葛亮只是微微一笑。


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作為託孤大臣的諸葛亮為何不受劉禪猜忌?


三國亂世本就沒有什麼綱常禮教可言,作為集軍政於一身的諸葛亮,即使不動自己手中權力的一根汗毛,也會把劉禪嚇得要死。但諸葛亮的這種行事風格,恰恰就是給劉禪的一針穩心劑。

其實不管對於託孤大臣還是當朝大臣,皇帝對於大臣個人權力與私慾的膨脹並不感到棘手。

真正讓皇帝擔心的,是以一個或幾個大臣為核心而形成的勢力集團。

能夠染指皇權並且分一杯羹的定然不是一個大臣的單獨行為,如果想真正達到權力分配的最大化,就必須像司馬懿那樣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培植大量的黨羽,通過聯姻結交大量的權貴,從而形成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集團。


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作為託孤大臣的諸葛亮為何不受劉禪猜忌?


因此司馬懿對待自己的心腹蔣濟,讓他當上了掌管宮城禁軍的肥差後,面對蔣濟的貪汙受賄、私吞公款,只是相互歡視一笑。於是便有了高平陵之變中,本是曹魏權臣掌握著禁軍的蔣濟,反水一戈,堅定地站在了司馬懿的大旗下。

但這種情況會發生在連手下受罰挨多少板子都會親自過問的諸葛亮身上嗎?

在諸葛亮的手下當差,即使是帝國最基層的官員,也都是要事事請示彙報,毫無自主性可言。這樣一絲權力不放,賞罰分明,一滴油脂都不會讓手下接觸,讓手下沒有機會接觸的領導,是根本不會形成集團勢力的。


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作為託孤大臣的諸葛亮為何不受劉禪猜忌?


因此諸葛亮的事無鉅細,決定了他的大權獨攬對於劉禪而言是絕對的安全。也因此很多人責備諸葛亮不注重培養人才,但殊不知,處在權力交替旋渦的諸葛亮,粘上“託孤”這個詞就決定了他一生都沒有辦法來逃出這個旋渦,只能依靠自己的鞠躬盡瘁,一點一點地向外爬,直到用盡最後一口氣。

這其中的道理,託孤的劉備明白,對相父畢恭畢敬、事事依附、絕對信任的劉禪,也明白。

聰明的劉禪遇到了聰明的諸葛亮,雙方才創造了一段君與臣、父與子的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