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关羽,到底有多能打?

“武圣”关羽,到底有多能打?

现在提及三国历史,小说和影视剧的受众远多于正史读者,好多人也以小说中的内容为判定标准去论说历史人物。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有极多将领阵前对决的场面,看得人眼花缭乱。其中几场还成了传世经典,被口口相传。譬如三英战吕布,许褚裸衣斗马超,马超夜战张翼德,关羽黄忠长沙大战,晚年赵云力斩五将等,几乎成了演义爱好者的常识性知识。

一对一单挑的场面可以最直观地表现将领个人之武勇,拍成影视剧也很容易出彩,但在正史之中,军队主将在阵前单挑的情况却是极少见的。

这不难理解,想想演义里那些经常被放到阵前单挑且常胜的人物吧,哪一个不是一方统军,一军之干系全在他们一身,岂会视生命如儿戏,草率地在阵前双枪并举,决一死战?今天的方面军司令会约对方的指挥官去一对一单挑吗?

他们在战场上实际上是被严密保护起来的角色,因此“于百万军中直取上将首级”几乎等同于一句空话,因为那首先要求你先穿过百万大军。况且两军对决也不是斩将夺旗这么简单的事,罗贯中的写法实际上是为方便叙写(单挑总比群架好写),增强视觉效果,增添将领的传奇色彩而将战争简单化了。

不夸张地说,在正史中,演义中那些被塑造幻化出来的阵前单挑魔们,战绩都要大打折扣甚至清零,因为在整部三国史中,一对一的斩将(特指主要将领)记录都是很少见的。

民间流传的三国战力榜常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这类的说法。这种顺口溜式的排名容易借口耳传播,说的久了,便也形成了一种言之凿凿的气势,但在正史中,却并没有赫赫的斩将记录作为依据,因此也只能说是空谈。三英战吕布、血溅长坂坡、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均属罗贯中或相关戏曲传说所杜撰的逸闻。

吕布在演义中纵横无敌,但在正史记录中,却只说他身长善射,喜欢带领骑兵突刺,且在一次单挑中刺伤郭汜,至于演义中那些死在他方天画戟下的亡灵,则属于艺术加工,子虚乌有。

那么三国正史中少有的于万军之中斩杀敌方指挥官的记录属于谁呢?——武圣关羽。

关羽的事迹天下尽知,但他的大半传奇履历,其实也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譬如前面说过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天下尽知,然而据历史记载,文丑其实是被曹操设计所杀,并非死在关羽手上,但颜良却是关羽在万军之中以一力斩杀的无疑。

关于斩杀颜良,《演义》中用了大量的文字加以铺陈,先是说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后又让良立斩吕布处的降将宋宪、魏续、不到三十合击败徐晃,最后关羽走入阵前,说颜良“如插标卖首”,然后策马将之斩杀。

正史对此记载则要简略地多,“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军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短短几十字而已。但想想当时的场面:彼时数以万计的大军正在交战,颜良作为河北军统帅被重重保护,关羽先是突入万人重围,而后当着颜良亲随和一众河北将士的面,亲手斩杀了他们的主帅,可他们眼见事情发生却无计可施。演义里有曹操对关羽“将军真天人也”的赞美,虽未必符实,但放在此处却真正合适。

除了少有甚至唯一的斩将记录外,关羽勇猛的另一个参见指标是时人和后人对他的评价。评价应选敌方阵营中的,如此才少情面话,小人物们的道听途说也不足信,他们所见太少,容易把常规现象看做奇迹。看看魏、吴两方一众大人物对关羽的评价吧:

周瑜在临终前给孙权的信里曾言:“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程昱、郭嘉: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说蜀国是小地方,名将唯羽。

三国志作者陈寿:“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

除了时人的评价外,后人(三国演义出现之前的人)对关羽的评价也极高,如刘遐、崔延伯、萧摩柯、杨大眼等一众名将,都曾被拿来与关公做过对比,被赞誉有羽之风姿。可见关公确是后人眼中勇武无敌的代名词和猛将奋力追赶的标杆。

最后一件事:世人皆以为关公赤兔马、青龙刀,其实赤兔马并未归关公所有,关公的武器,也并非青龙刀。青龙刀唐时才开始出现,且是仪仗类的装饰武器,实战时少有人用。关公的武器我猜应是长矛,一来普遍好用,二来“刺良于马下”,用矛才好刺人。

“武圣”所以为武圣,可不只是因为义气,单论勇武程度,关公在整个三国时期也是纵横无对的。至于好多人眼中的第一人吕布,其实只是反复无常,惹人嫌弃的一路诸侯罢了,而且他的武器很可能也是长矛,而非方天画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