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門經典《清靜經》持誦要訣

玄門經典《清靜經》持誦要訣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因老君歷劫應化,降生凡世度化眾生,故又稱為“降生天尊”。太初之時,老君從虛空下降凡間,為太初之師,開闢天地,分判陰陽。從此以後劫劫分身下世,開化人天。

伏羲之時,老君下界,號無化子(鬱華子),作《元陽經》教授伏羲推演陰陽,畫八卦;神農之時,老君下界,號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嘗百草,種五穀;黃帝之時,老君下界,號廣成子,作《道戒經》、《自然經》,傳授黃帝長生之道;堯時,老君下界,號務成子,作《政事經》教其治國之道;舜時,老君下界,號尹壽子,作《太清經》,教其孝親。夏禹之時,老君下界,號直寧子,作《德誡經》,教禹治水;周武王時,老君下界為柱下史(即老子),作《道德經》傳授尹喜;漢文帝時,老君降於陝河之濱,號河上公作《河上章句》授於文帝;漢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於琅琊曲陽,授于吉《太平經》;漢順帝漢安元年,老君降於蜀山鶴鳴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秘籙。老君常分身降世,無世不存,農曆二月十五日為老君聖誕。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聃dan)字伯陽,春秋時楚國苦縣人(今河南省鹿邑縣)。乃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一次化身下降人間,老君於太清仙境分神化氣,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後,容顏常少,神氣安閒。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氣和平,眾惡不侵,冬無凝寒,夏無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獸守衛堂前。就這樣懷胎八十一年。商朝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玉女夢見天開數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邊玄雲繚繞。玉女醒後,起身來到渦水園中。此時正值旭日初昇,玉女站在李樹上,手扳樹枝,對日凝望,於是老子在李樹下從母左肋降生。出生時皓首白髮,指樹為姓,因號老子。玉女生下老子不久,其父靈飛得道成仙,玉女也要重返天位,於是招來老子說:"我就要走了,會有太乙元君教你煉丹之術。"說完已有千車萬馬,五帝上真,擁抬著八景玉輿,迎玉女昇天。

老子拜送了母親,便開始遠遊山澤,求煉神丹。他來到嶗山,遵聖母囑咐向太乙元君問道。太乙元君授以修煉神丹之術及各種法術。老子曾經問元君:"凡民無知,死者甚眾;撫心流血,見了叫人傷悲,想給他們神藥,叫他們都得長生不死。可以嗎?”元君說:"不可。天生萬物,有善有惡,善者應該叫他生存,惡者應叫他滅絕,不能都給什麼長生之藥。" 老子得此言,便尊從其理,勸諭世人;即所謂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煉而成。而老子自己則因此守真抱一,煉丹服氣,直到能乘空凌虛,出有入無,變幻莫測。

老子學識淵博,曾擔任周朝的史官,孔子曾經向老子問禮。老子看得出來,孔子是一個正直、坦率的好人,是一個有德的善者,但就是過於外露,這未免有點不合時宜啊!出於關懷,也出於愛護,老子還是坦誠地提醒他:“你所說的周禮,制定它的人早已死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遇到適當的時勢就出仕,遇到不適當的時勢就隱居起來。我聽說,會做生意的深藏貨物,看上去好像什麼也沒有。君子具有很大的德行,而表面上卻好像愚鈍。除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除掉你雍容華貴的風度和過高的志向吧!這些對於你都沒有好處。我要告訴你的,就只有這些罷了。”

孔子請教老子之後,孔子的弟子問:“老師,你在老子那兒見到了什麼?”孔子說:“鳥,我知道他能飛;魚,我知道他能遊;獸,我知道他能跑。能跑的獸我知道可以用陷坑捉住他,會遊的魚可以用網捕住他,會飛的鳥可以用罾捕獲他。可是對於龍,我就沒辦法了,因為龍這東西,聚則成形,散則成彩,即可以潛身海底,又可以乘風御天。我今天見了老子,就好象見到了龍。”

周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之間爭奪地盤和權位的戰爭經常發生,老子預料到將來會發生更大的戰亂,所以就辭官去職,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走去。在函谷關守關的關令尹喜,夜觀天象,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向來好道,知道將有大聖人來過關。次日,果然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老者,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尹喜長跪拜請老子,說:“您將要西出函關,請您一定為弟子留下一部書吧!”老子不得已,於是寫下《道德經》五千文傳授給尹喜。後來尹喜跟隨老子一同西出函谷關,到西域教化胡王去了。

摘自《認識道教·道教仙真本行傳略》

《太上清靜經》簡介及修誦功德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乃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演說。此經言簡而意深,文短而理奧,乃玄門之妙典,大道之密旨。自古眾聖口耳相傳,不記文字。我葛仙翁,慈悲甚重。憫念下界眾生,業障難消,三毒難滅。故書錄此經,流傳下世。若有志士發心,修持讀誦。能獲十種功德利益:

一、常誦此經,六慾不生,三毒消滅。誦此經者,能澄心遣欲,自然清淨,離諸煩惱。

二、常誦此經,萬神擁護,逍遙天地。經雲: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故有此尊重也。

三、常誦此經,勤行不輟,體悟真道。雖有滯礙,自有明師點化。古云:誦得《清靜》百遍者,真師於其門前過。

常誦此經,心神安寧。所以者何?誦此清靜真經,妄心漸無,既無妄心,不著萬物,而心神自安,魂魄自寧。

常誦此經,罪業消滅,孽障清靜。因誦此經,明悟三無之妙理,空無所空。一切冤仇,皆得和釋,一切孽緣,皆得消除。

六、常誦此經,所到之處,常逢道緣,人皆恭敬。因誦此經,無所執著,無執著者,名行道德。道德所在,人皆恭敬。

七、常誦此經,家宅平安,眾邪遠避。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

八、常誦此經,聰明大進,智竅洪開。因誦經者,身心清靜,無雜念故,則能智慧明淨,記憶倍增。

九、常誦此經,財源廣收,祿位升遷。因誦此經,清靜無染,保養元和。則財祿自生,仕途榮盛。

十、常誦此經,功滿德就,飛昇上天。因誦經者,拘魂制魄,穢質化盡,體相清靜,即得衝舉矣。

誦經要訣

我玄門三洞經教,至上至聖,至尊至貴。凡遇玄門經訣,乃千生萬世累積之福德妙緣。故務必珍重是幸。

一、經中凡遇“急急如律令”之句,非受籙職法師不得稱念,免招殃咎。一般信士遇此句略過即可。

二、戊日乃天地禁忌,不可焚香誦經,驚擾神明,有大罪過。宜默坐懺悔,自有福報。

三、誦經之處須清靜,不可雜亂,或有閒人走動。誦經若有事,須合上經本,事畢後再開經。

四、誦經須沐浴焚香,換整潔衣服。若條件不允,則須淨手漱口之後方可讀誦。

五、有神壇則神前誦經,無則面東或面北。若條件不允,面前清靜整潔即可。

六、經書不可放於床椅、廁所等不淨之處,亦不得放於腿部、腋下等不尊之處。

七、誦經前不可食葷腥肉食、蔥蒜韭菜等物。若誤食,須漱口後方可誦經。

八、誦經語速,不可過快或過慢,應心平氣和,字正腔圓持誦。

九、不可用小指及中指指點經文,或用筆亂畫。不識之字可另備紙張記錄讀音,熟記之後則淨地焚化。

十、誦經須清淨身心,不可雜念妄想紛飛,宜默坐片刻,諷誦諸品神咒及寶誥,然後開經。

清靜經修持簡便儀軌

茲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某省某市某地界。吉宅居住奉道信人某(稱自己名)為某事(如為消災、懺罪、請福、延生等等皆可)敬誦清靜真經(誦多少遍數)卷。祈願上聖高真。垂憐哀憫。消災赦罪。賜福降祥。所求如意。所願遂心。信人某(稱自己名)不勝感恩荷聖。懇禱之至。

太清寶誥 至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氣)。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持誦不拘遍數)

收經贊

玄中教主,大道宗師,隨方設教度群迷。紫氣貫虹霓,清靜無為,天地悉皆歸。

大聖混元道祖大天尊

迴向偈

清靜真經(數目)遍,諷誦已周隆,迴向四恩並三有,持誦弟子增福壽。願將法水洗愆尤,大赤天宮列聖至尊,惟願垂納受。

皈命太清道德大天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