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守老人現狀:80.9%靠勞動自養

一間潮溼昏暗的土坯房,頂上長草,地上生苔,房裡的物件一望而知:一個鍋,三把椅子和一張舊床。這是76歲楊月華老人的全部家當。像無數留守老人一樣,楊月華一年到頭見不到自己的兒女,只能獨自生活。村裡每年會發救濟款給楊月華,每個月是25元。

中國留守老人現狀:80.9%靠勞動自養

我國農村地區長期以來一直實行家庭為主的養老方式,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一般的推測,子女外出務工會明顯改善老人的飲食、衣著消費水平。然而,調查卻發現,農村子女對父母的供養水平普遍很低,外出子女改善留守老人經濟狀況的能力十分有限。

“家裡沒有值錢的東西,連小偷都不會來。”一個受訪老人說。

楊月華老人的情況中等,四個孩子合計每年給她100斤糧食和200塊錢。

自養是無奈的。不少老人過了耄耋之年還在田間烈日下,耕作著自己或兒女的土地。有的老人則靠小生意、打零工、撿廢品勉強生活。調查中,有一位81歲的老人,1兒3女都在外務工,但是兒女所給還不夠她微薄的支出。為了自足,老人種了一分菜地,還每天出去撿廢品。然而,村裡和她一樣撿廢品的老人有30多個,“僧多粥少”,每人都所得寥寥。

中國留守老人現狀:80.9%靠勞動自養

如果留守老人身體基本健康,或許日子也並不十分難過。然而,“前三十年人找病,後三十年病找人”。農村醫療條件較差,留守老人往往難以逃脫病痛之苦。調查顯示,49.1%的留守老人表示身體“不好”或“很不好”。他們最擔心的也是生病。

在四川省青神縣,一位名叫曾翠華的老人告訴中國農業大學博士賀聰志,“日子太惱火了”。她和老伴分居十多年了,不是因為兩人感情不好,而是要分別看大兒子和二兒子的房子,兩家房子離得還很遠。

有一次,她半夜發病:“我一個人躺在床上,動也動不了,喊也喊不出來,心裡想,沒有一個人在身邊,我就是這麼死了也沒有人知道。”老人說著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

中國留守老人現狀:80.9%靠勞動自養

留守老人的問題缺乏相應的社會關愛措施

據瞭解,農村老人,不僅是留守老人,能從政府(或村集體)和社會得到的支持微乎其微。像楊月華老人那樣獲得村集體幫助的——只有25塊——已經非常幸運了。這個比例在留守老人中僅有1.3%;能夠得到農村養老保險支持的比例更低,不到1%。農村養老機構少之又少,而且不是限制身份(比如敬老院接收“五保戶”)就是價格太高。

在河南省固始縣訪談時,一名叫張長德的老人對調查人員說過兩句話,“現在是好的社會,但對我個人來說並不是好的日子”、“不怪國家只怪自己的能力不夠”。負責調查的人回憶,當時聽到這些話,心裡酸酸地難受。

迄今為止,留守老人問題還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更缺乏相應的社會關愛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