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Ⅱ:这个城市没有炊烟

南方Ⅱ:这个城市没有炊烟

点击上方蓝色字“张谋的文字世界”即可关注,阅读更多原创作品!

一杯敬南方,一杯敬北方,南方有梦想,北方有故乡……

——题记

南方Ⅱ:这个城市没有炊烟

这个城市没有炊烟

这个城市没有炊烟

许多故事都回归故乡

这里的水波澜不惊

火只在夜里照亮梦乡

我仿佛一只蚂蚁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格子里

我穿过一条街的孤独

看到整条街的喧嚣与躁动

——不知名的树木

——陌生的路人

——我正在走的路

谁都会成为时光的掠影

我,抬头仰见生命的枯萎

那时候我还在南山智园的一家公司上班,公司在23层,站在办公室明亮的落地玻璃窗前,可以看到周边的几幢办公大楼,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玻璃外围,看着亮堂、耀眼。临近下班的时候,我接了个电话,电话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约一个钟左右,其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事几分钟就可以讲完,但这次不同,因为事情也许本来简单,但说着说着就越扯越远,说不清楚了。那是我最郁闷的一段时间。

电话是阿姨打来的,后来成了我的岳母。我在电话里放低了身段,可能我个子本来也不高,再加上我也没有什么能力增加我谈判的筹码,再说了,女儿是人家的,我要夺走,肯定不是那么容易的。阿姨来电话是因为我和她女儿在相处的这段时间里发生了矛盾,给我敲个警钟,要我把她女儿送回去。言外之意,我对她女儿不够好,其实我觉得已经很好了,但争执总是会有的,这个根本无法避免。人与人之间怎么可能不发生矛盾?这是我的观点,如何善后才是关键。小摩擦有时候更是感情的润滑剂。我觉得我们相处的这一段时间,磨合的挺好。但阿姨不这样认为,她有她的说词,女儿从小没有受过苦,从小到大没有人说过一句,我完全能理解,一位母亲对女儿的那种偏爱。

虽然身处异地,但电话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说着说着话就少了很多,言语也温和了些,有时会冷场,都不知道要说什么,冷一丁又蹦出来一句,我又接着打圆场。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话少得可怜,但在电话里,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与力量,我觉得我都快变成话唠了。我不停地解释,不停地打消阿姨的各种顾虑,还好,我头脑清晰,逻辑性很强,能说到点子上。谈话在越来越没劲的尴尬情况下结束了,我内心里却各种翻腾,非常不安,猜测着种种不良结果。

好不容易捱到了下班时间,我从楼上乘坐电梯下来,沿着一条弯曲的马路走向地铁站,站点叫长岭陂,从公司楼下到地铁站大约有一公里的路程,路边上是围起来的荒地,长着一些低矮的树木与植物,基本上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精神恍惚的我,走路似乎都使不上力气,当我转过一个弯,抬头看天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处景像,一根电线杆直挺挺的与一棵快要老死的树捆绑在一起,我先是瞄了一眼,又继续慢慢向前走着,但这处景像不停地拉回我的视线,在离它最近的路边上,我放缓了脚步,停了下来,前后看了一下,竟然没有一个人,我像是做贼似的,手脚也似乎在此时变得麻利了许多,掏出手机对着天空从下往上以倾斜45度的角度拍下了这一幕,也许是触景生情吧,我觉得我就是那棵快要倒掉的树,如果没有电线杆的支撑,我一定会倒下去。

看着这一片荒野之地,我的思绪就跳回到了故乡,从一处现代化办公大楼到地铁站,中间这一段距离竟然是荒野,它有着故乡的局部特征,也对应了我内心深处无根状态的孤独与无奈。后来,对着拍下来的那张照片,我写下了上面那首诗歌,那棵树比周边的树都要高大挺拔,显然电线杆是为了支撑这棵树而存在的,树和电线杆上都缠满了植物藤条,看上去古朴而久远。这棵树已然没有了生命迹象,一片象征生命的绿叶也没有,枝条也脱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一条主干,与电线杆交叉,但它还是没有倒下来,也不知道它还能坚持多久。

其实这棵树相对于这片荒野之地是个唐突的存在,它的出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生的,也就是说这棵树本来就一直生长在这里,经过了各种变故,它从未动过。还有一种可能是这棵树是从别的地方移植过来的,这里本来没有这棵树,它最先生长的地方已无从考证。我个人更倾向于移植的可能性,因为这棵树与周围的生长环境有些格格不入,它的长势非常突显,有种鹤立鸡群的架势。这棵树杵在这里,也许就是因为移植后的水土不服,所以才过早的枯萎。

相对于这棵树,我只是个过客,匆匆而过,在路过的一瞬间掏出手机停留拍照后,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我有我的目的地,现在我要赶去乘车,可能在空闲下来的时间,比如等车时,或者地铁上,或者失眠的夜里,我会拿出来看这张照片,但那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了。当时的情景,只存在于那个特定的节点与时间,内心的荒芜被映射,一棵正在朽掉的树还有支撑它的力量,即便已经枯萎多时。当我第二次、第三次经过那个地方,看到那个场景,在内心里却再也找不到那个相对应的点了。它于我而言,与路边上的随便一棵风景树,一朵花,或者一个陌生的路人,再无两样。

有时,我觉得那天是雨后,但有时候,又觉得那天天气明明晴好。所有的时间,过去了一秒就再也不可能倒回去。所以人总得学会向前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艳阳高照也有人伤心哭泣,下雨天也有人奔跑嬉闹。我们的人生无法像数学一样精确的计算出得与失,只有不断的去经历去调整。

南方Ⅱ:这个城市没有炊烟

获奖理由:《南方Ⅱ:诗文志》将诗与文结合,正如精神与人生之间的错位,现实和理想在磨损中显示出内在的神秘与意义。富于内省性情感的语言,将个人生活与社会景观有机融为一体,让我们看到时代潮流中个人精神的变动,那灰暗但坚韧的生活轨迹。

关于《南方》

南方Ⅱ:这个城市没有炊烟

1999年,我跟随南下打工的人潮,涌入了南方的一座城市,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打工历程。从工厂工业生活到城市寄居者,一路走来,经历着众多底层打工者类似的遭遇,我曾参与过工厂因拖欠工资而引发的集体罢工事件,也参于过因黑职介诈骗而打砸黑职介的恶性事件,还因没有一张边防证而人生第一次被关进拘留所……工业区、返修组、罢工、黑职介、旱冰场、公交车、城中村等等众多的“关键词”以及背后隐匿的事件都构成了我写下这些文字的经纬,我以拙笔为符,希望为远去的一个时代做个见证。

南方Ⅱ:这个城市没有炊烟南方Ⅱ:这个城市没有炊烟
南方Ⅱ:这个城市没有炊烟

颁奖词:

这部作品远远超越了“打工文学”的话语范畴,充满了生命体验的生动记录。在这些文字的背后,站立着一个内心充满反省精神的人,他的疼痛便也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疼痛。

作品翔实地记录了1999-2009年间南方底层打工者在时代变迁中的境遇和体验,袒露心迹,细致可感,自我性突出,叙述朴素、资料扎实。抒情性与叙事性结合融洽,表现打工生活富于经验质地,展示出某种可贵的阶级意识,颇具当代意义。

评委评语:

这部纪实文集远远超越了“打工文学”的话语范畴,充满了生命体验的生动记录。在这些文字的背后,站立着一个内心充满反省精神的人,他的疼痛便也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疼痛。

——著名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导谢有顺

表现打工生活,富于经验质地。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作家李敬泽

真切记述了自己在深圳打工十年来的体验,袒露心迹,细致可感,自我性很突出。

——著名评论家、沈阳师大特聘教授、原文艺报常务副主编、小说选刊主编贺绍俊

底层打工者生活的如实记述,有手记色彩。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白烨

翔实地记录了1999-2009年间南方底层打工者在时代变迁中的境遇,叙述朴素、资料扎实。抒情性与叙事性结合融洽,展示出某种可贵的阶级意识,颇具当代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权威网络文学评论家邵燕君

南方Ⅱ:这个城市没有炊烟南方Ⅱ:这个城市没有炊烟
南方Ⅱ:这个城市没有炊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