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航空发展国际化

改革开放40年 航空发展国际化

“空中丝路”国际航空合作高峰会。

改革开放40年 航空发展国际化

中航客舱系统有限公司伦敦运营总部揭牌。

改革开放40年 航空发展国际化

埃塞俄比亚航空维修喷漆机库落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沐雨,沿着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一路走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40年来,航空工业奋力开拓国际航空产品国际市场,成绩显著。已累计出口1000多架飞机、2000余台航空发动机、50多条飞机修理线和生产线,有力弥补了航空产品国内订货的不足,支持了航空工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了航空科研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拉开走向世界的序幕

1978年11月2日至12月23日,第三机械工业部以部领导带队的航空工业高级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这是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以后,中国航空工业由封闭走向世界的一次标志性事件。通过考察, 代表团获得大量技术和经济贸易信息,增进了对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的了解,探索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展经贸来往的方法及途径,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按照中共中央要求,明确了出口—引进—再出口—再引进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由此正式拉开了航空工业走向世界的序幕。经中央批准,第三机械工业部于1979年3月成立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后更名为“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航空工业从此有了走向世界的主窗口、主渠道、主力军。1980年中航技在英国设立了第一个海外代表处,负责航空电子技术引进工作。为承接约旦工程, 当年还成立了第一个海外公司:中航技约旦分公司。1981年,中航技与香港大同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航空工业第一家境外合资公司——香港凯迪实业有限公司(中航技香港公司前身)。

出口突破

1979年埃及项目是中航技成立后第一个出口合同,也是中国航空产品以贸易形式,第一次打入国际市场。此后,航空工业积极开拓航空产品国际市场,陆续实现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重点项目突破。航空产品出口迅速增长,成交国不断扩大,许多都发展成支柱国家。以国际市场需求为牵引与潜在客户联合研发K8教练机并形成批量出口,一度达到国际市场同类飞机70%的份额, 成为20世纪90年代国际市场成功的教练机种;1999年中航技与埃及签订了80架K8E飞机合作生产合同, 开创了中国出口飞机生产线和对外输出飞机设计制造技术的历史。同时, 航空工业大力推进国产民机出口,截至1999年,中国生产的运12、运7、运8等民用飞机已遍布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所在国航空运输业中的重要力量。此外,非航空产品出口发展较快。利用多年来通过航空产品出口建立起来的政府间贸易渠道,带动和扩展民用大宗机电产品出口,民品出口额稳步增长,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逐步提高,由以产品出口为主发展成产品与技术、成套设备和生产线出口并举。

风险共担新模式

EC175/Z15直升机项目是航空工业首个由双方按共同投资、共同研制、共担风险、共同受益和共享市场的合作原则,以50%对50%的比例对项目进行投资,完成各自所承担研制工作份额的全面合作项目,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对外合作模式与管理机制。“枭龙”战机研制也充分利用了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国外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并逐步实现批量出口。此类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研制、共担风险、共同受益”的“四共”原则开展的研制项目开创了出口后继机研制新模式,不仅带来航空技术上的进步、管理观念和技术的提升,而且促进市场营销模式上的根本转变。 航空工业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拓展,全产业链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与世界主要航空制造企业开展了50对50联合研制、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合作层级逐步提高,在波音、空客多个大型民机项目上成为一级供应商和零部件唯一供应商。

境外投资

21世纪进入第二个10年,航空工业海外拓展方向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市场的国际化向市场与投资并重的国际化转变。航空工业与俄罗斯、英国、德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家的投资合作实现了部分产业转型发展和国际化经营。2011~2016年期间, 共完成16次境外并购。并购的德国蒂勒特发动机公司与美国大陆发动机公司顺利整合,在国际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市场地位进一步稳固;奥地利FACC公司加入集团公司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收入和经营效益显著提升; 英国AIM公司和Thompson公司的加入为航空工业民机客舱内饰产业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对于海外投资企业,航空工业采取本土化发展、本土化管理和本土化经营的原则,制定了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员工队伍相对稳定,风险管控措施到位,确保并购企业实现平稳过渡和稳步发展,利润率超过集团公司平均水平,用户信心得到进一步增强。

境外工程

航空工业利用航空产业发展积累的优势,立足航空主业,积极推进模式升级,致力于提供专业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务范围升级拓展至机场建设、路桥建设、环保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国际市场不断扩展,目前已形成中东、非洲、南亚三大业务区域,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业模式从分包提升为总承包加融资模式,竞争方式不断优化。积极打造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精品工程”,埃塞俄比亚航空维修喷漆机库是非洲最大且唯一集喷漆、维修于一体的机库,获得用户一致赞誉; 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机场跑道盖被项目在不停航条件下提前保质完工。

“空中丝路”计划

中国航空工业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一带一路”部署与要求,提出了“空中丝路”计划。航空工业董事长、党组书记谭瑞松于2017年12月28日在《经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系统阐述了“空中丝路”计划,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产业合作提供空中解决方案。在“空中丝路”计划的带动下,集团公司国际化实力快速提升。2017年集团公司实现国际化收入967亿元,占集团公司全年总收入的24%。初步构建了境外投资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国际业务管理体系,境外机构布局进一步完善,已在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95家境外机构,海外雇员近3万人。航空工业在“一带一路”上的布局不断完善,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26个国家设有代表处,在28个国家开展业务和项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