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銀行叫停“助貸機構”合作

近日,長租公寓“寓見”爆倉,引發了一系列事件

曾經的投資方雷軍,備受指責。

而寓見背後的資金方華瑞銀行,也深陷“維權之路”。

“華瑞銀行聲譽折損,相關的負責人也會被波及。”銀行資深人士趙峰稱,整個銀行業受此事觸動頗大,和助貸機構的合作,變得無比謹慎。

“我們銀行開始自查現在合作的助貸機構,暫緩一切合作。”某銀行北京分行的風控負責人稱。

寓見事件,正在成為銀行和助貸機構合作的分水嶺,銀行變得小心翼翼,助貸機構步步艱難……

1、【寓見風暴】

10月16日,上海寓見公寓傳出爆倉的消息,但誰都沒想到,這件事件將加深銀行和助貸機構的罅隙。

“華瑞銀行和寓見合作不深,但聲譽還是受到了影響,被媒體大量曝光。”華瑞銀行的一位員工透露。

也有不少銀行人士稱,這樣的惡性事件出現後,相應的負責人難逃“下臺”或“引咎辭職”的命運。

據悉,華瑞銀行只是寓見合作的資金方之一。

部分銀行叫停“助貸機構”合作

不少租客透露,他們也從建行、浦發銀行辦理了分期。

也就是說,寓見波及的銀行,遠不止華瑞一家。

“從上週開始,寓見的事件就引發了銀行業的高度關注。我們特別開會討論了這起事件,高層指示,要警惕和助貸機構的合作。”趙峰稱。

已有銀行作出了反應:某銀行北京分行的風控負責人稱,他們把已合作的助貸機構都進行了一次“風險核查”,“在出最後的結果之前,所有的合作暫緩”。

不少銀行人士透露,寓見事件,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2.【打回原形】

2017年金融科技崛起之後,就和傳統金融機構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模式——助貸。

這個模式是怎麼運轉的?

金融科技公司給資金方提供獲客、風控,甚至催收,資金方只需要放款。

而前者可以收取一定的服務費,或者賺點息差。

比如一些銀行會和現金貸公司合作,現金貸利用APP去獲客,並進行整套風控,而銀行負責放款。

在早期,這個模式就演變得有點“畸形”。

金融科技公司為了拿到資金,都願意“兜底”或“保底”。

“而銀行,也開始犯懶,完全接受這種簡單粗暴的合作方式。”四大行之一的某銀行消費金融風控負責人和樹稱。

可是,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根本沒有金融牌照,“只是一個工商註冊的科技公司,怎麼能給金融兜底?”和樹稱,這樣的模式,風險極高。

這些高風險操作,很快也被監管注意到。

部分銀行叫停“助貸機構”合作

去年12月1日,監管發佈《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對助貸模式有了新的監管標準。

在這個監管文件之後,業內普遍覺得,監管對於“助貸模式”並不看好。

據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透露,監管並非不看好助貸,而是要求在這個模式上,加上兩層風險隔離。

首先,不允許銀行風控外包。

“意思是說,銀行不能直接給助貸機構推過來的用戶放款,應該再進行一次風險過濾。”和樹稱。

第二點,就是不可兜底。

“需要引入擔保和保險這樣的第三方機構,這樣雖然會增加一些成本,但能再進行一次風險隔離。”和樹稱。

“而監管層也認為,助貸是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金融的最好的合作模式。”前述知情人士透露。

但監管之後,很多銀行曲解了“上意”,覺得監管是不鼓勵金融科技和銀行的合作。

所以,大量的銀行終止了和助貸機構的合作,特別是現金貸平臺。

兩者的蜜月期結束,進入了冷卻期。

3、【合作遇阻】

儘管雙方關係進入冷卻期,但依然有一些大膽的城商行、小銀行,繼續和助貸機構合作。

租房、教育、醫美這些知名的場景分期,因為有場景,甚至有資產,所以和資金方合作方面受到的影響,遠沒有現金貸大。

但此時,結束黃金髮展期的金融科技平臺,開始出現洗牌。

裁員、倒閉、爆倉已經不算行業的新鮮事,而危機進一步波及了合作的銀行。

相關律師事務所人士透露,今年他們經手的助貸機構倒閉中,上億的機構就有五六家,“目前最大的一家機構,已經明確損失了6億元。”

一家城商行的風控負責人陳珊透露,半年前,和他們合作的一家助貸機構倒閉,“留下的爛賬,現在都沒處理完”。

部分銀行叫停“助貸機構”合作

助貸機構的倒閉,對銀行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就是資金受損。兜底模式尤其明顯。

“很多銀行就是相信金融科技公司的信譽,沒有對底層資產進行風控,一旦後者跑路,這些本該兜底的資金,就全部變成了壞賬。”和樹稱。

和樹還發現,很多助貸機構存在自融的問題。

他們在和銀行合作時,偽造借款人,直接將資金挪為己用。

一旦這樣的公司跑路,銀行的資金將直接損失。

陳珊就透露,上述事件給他們帶來了上億的壞賬。

第二點影響,就是後期的善後和催收。

在助貸業務過程中,銀行沒有直接跟借款客戶接觸,助貸機構的倒閉,必然會影響逾期貸款的催收。

陳珊稱,這上億壞賬,已折磨她整整6個月。“催收的時候,我們連對方的電話都不知道,只知道姓名、身份證號和放款的銀行卡號。”

因為早期風控完全由助貸公司承包,他們甚至沒有留存完整的數據庫。

“等著對方把肉喂到嘴巴里,這就是懶惰的下場。”陳珊稱。

此外,在有消費場景的助貸業務中,對借款客戶的服務可能是後置的,比如教育分期、長租公寓。

而助貸機構倒閉後,就沒有人為借款客戶服務了,“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會願意還款?”

第三點影響,就是“人事”。

陳珊稱,這筆壞賬,直接讓銀行的一位副行長被“拿掉”。

當時負責這個項目的風控團隊,也全部被開。陳珊再來接任,處理這個燙手山芋。

“在銀行體系中,所有的事件都會找到一個責任人,然後讓他為這起事件負責。”陳珊稱,所以很多銀行領導保守,也是有原因的,不求出彩,但求無過。

助貸機構開始變得不那麼靠譜之後,銀行對合作已開始遲疑。

而寓見爆倉事件,對銀行業更是觸動不小。

這將導致雙方合作越來越困難,兩者的關係,也從冷卻期,開始進入冷凍期。

因此行業才將其視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4、【標準提高】

助貸機構的洗牌,是否會將風險大規模擴展到銀行?

和樹認為,也不會如此嚴重。

去年銀行放貸120萬億,其中和金融科技合作的助貸模式放款,“保守估計也就萬億”。

這其中,BAT這種頂級大機構佔到了八成,剩下的二成才是小機構的。

也就是說,保守估計,也就2000億資金可能存在風險。

這麼小的體量,不會產生巨大的危機風暴,當然,也不能小覷小的風險。

金融常常就是多米諾骨牌遊戲,風險的傳導性不可忽視。

“以後的合作,將越來越難,銀行的標準會越來越高。”趙峰稱。

多位銀行風控的負責人透露,他們最近都將“謹慎選擇助貸機構”。

目前,他們提供了三個挑選的標準。

首先,是看助貸機構的背景。

“最好是BAT等巨頭,最次也要是知名的金融科技公司。”和樹稱,股東背景也是他們重點考慮的,“看是否有兜底的能力”。

其次,是看合作伙伴。

是否搞定過其他大銀行,是否有經典的合作案例,包括合作案例的逾期數、催回率,都要核查。

最後一個標準,就是對底層資產的調研和風控能力。

“平臺本身實力,是徵信的一部分,但是,從來沒有大而不倒的神話,再好的平臺都可能出現風險,所以,根本上還是要看底層資產是否優質。”和樹稱,這才是金融合作的核心。

而在合作模式上,銀行也會堅持“自己再進行一次風控”“不讓對方碰錢”等原則。

如此看來,金融科技未來的馬太效應,將非常明顯。

巨頭越發強大,小平臺生路全無。

部分銀行叫停“助貸機構”合作

但和樹對此也比較樂觀,他認為,一些技術實力不太行的平臺,可以考慮只變成銀行的獲客渠道。

“銀行也會將一些服務外包,比如代發信用卡的渠道。”和樹稱。

小平臺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然後專注做好。

一家公司只承擔一個非常細小的工種,也會活得不錯。

銀行和助貸機構的蜜月期已經結束,那些野蠻的合作模式,已難以為繼。

銀行提高風控水平,深入調研,而助貸機構不去“碰錢”,專注技術。

金融正在進入一個“精密分工”的時代。

VX:普惠理財,回覆“理財大禮包”,贈送100本電子書,增長知識=獲取財富,機不可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