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奶牛没有绝种

在整个历史上,许多动物的物种都遭受过灭绝的威胁。除因为没有适应环境的变化灭绝的物种外,往往越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越是容易遭受灭绝的威胁。

当欧洲人第一次达到北美洲是,北美洲大陆的野牛数量超过了6000万头。但在19世纪,猎杀野牛如此盛行,以至于到1900年,政府开始保护野牛种群时,只剩了400头左右了。现在一些非洲国家的大象也面临相似的困境。

但同样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奶牛却并没有遭受这种威胁。奶牛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食物来源,应该不会有人会担心奶牛会很快绝种。实际上,对牛奶及牛肉的大量需求看起来保护了这种动物会继续繁衍。

为什么象牙的商业价值成为大象生存的最大威胁,而牛肉和牛奶的巨大商业价值确是奶牛的护身护?原因是,大象是公共资源,而奶牛是私人物品。大象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而不属于任何人。

而对于公共资源,每一个偷猎者的最优选择就是尽可能多地猎杀大象,获取尽可能多的象牙,偷猎者几乎没有维护大象的激励。与此相对应,奶牛是私人物品,奶牛生活在牧场,每个牧场主都会尽可能、尽最大努力维持自己的牛群,因为他能从这种努力中获益。

这个现象在经济学里面也叫“公地的悲剧”。意思是一个公共草原,每一个人都在草原上放羊,每个人的最优选择就是多放羊,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羊的总量超过了草原的最大承载量,多年之后一定是草原退化,大家受伤。

于是,政府试图用两种方法解决大象的问题。一些国家,如肯尼亚已经把猎杀大象并出售象牙作为违法行为。但这些法律一直很难得到实施,政府和偷猎者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彼此斗智斗勇,大象的种群并没有增加。

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必定会考虑成本与收益问题,如果成本大于收益,政府的动力肯定是不足的。而这个放在国内很多事情上,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另外一些国家,如津巴布韦,允许人们捕杀大象,但只能捕杀自己所有的大象,从而使大象成为一种私人物品。土地所有者现在有保护自己土地上大象的激励,结果就是大象的数量开始增加。在私有制和利润动机的作用下,也许某一天非洲大象也会想奶牛一样,摆脱灭绝的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