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空新物種|實時在線的“機器人巡檢員”

新時空新物種|實時在線的“機器人巡檢員”

過去100年,地球人口增長將近50億。2018年世界人口總數為76億,約等於100年前的4倍。至今,人類依然無法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生活,物理空間日益侷促。於是,我們有了飛機、高架橋、地鐵,將空間利用從二維升級為三維,如何更加高效地利用物理空間?我們試圖提出“新時空”的概念——我們將物理空間置於一個三維座標內,為其中每一個人和物打上含有精確時間和空間信息的數字座標,人和物可以擦肩而過但是相安無事。我們試圖用這個視角重新審視這個物理世界,於是,我們將這些新產品命名為“新物種”。9個案例,向您展示我們的思考。


新時空新物種|實時在線的“機器人巡檢員”

“新時空新物種”系列第三篇,講述“鐵塔形變監測解決方案”在電力行業中的應用。它是如何賦予電力鐵塔靈敏的感知力,使其能夠及時察覺自身約3~5毫米的位置變化,並實現形變監測預警的?

痛點:人工巡檢週期長、效率低 電塔倒塌頻發

電力鐵塔是電力供應中的重要節點。據統計,全國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總長已超過68.8萬千米,相當於繞地球17圈。必須由電力鐵塔承擔輸電線路“中轉站”的角色,電力才能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從而保障我們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

一旦電力鐵塔出現故障,就可能造成大規模電力癱瘓,甚至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2008年雪災,湖南郴州有440多個電力鐵塔倒塌,郴州市11個縣市,500萬人口曾一度陷入黑暗;2017年5月7日,江西豐城高壓電塔倒塌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受傷;2018年1月5日,雲南在建高壓鐵塔坍塌事故造成4人死亡…..

電力鐵塔倒塌事故的出現,一方面是由氣候環境惡化、地質災害、施工質量不過關、地基不均勻、意外衝撞等各種不可控因素導致;另一方面,非突發狀況下,事故往往源自於幾毫米形變的累積,目前普遍使用的解決方案是由巡檢員每半年或一年檢查一次,這樣的方式不僅人力成本高,而且靈活性和準確性不足。

電力鐵塔的形變監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防微杜漸?來看一下千尋位置的“鐵塔形變監測解決方案”。

原理:“機器人巡檢員” 毫米級位移盡在掌握中

千尋位置的“鐵塔形變監測解決方案”是為電力行業客戶提供的應對塔基沉降、塔杆傾斜等隱患的解決方案,可使電力鐵塔具備毫米級的感知力,從而實現自動化預警功能,有效預防電塔坍塌事故的發生。

該解決方案的核心原理在於以下兩點:首先,通過在電塔塔基或塔身安裝北斗監測終端,7*24小時實時採集電塔的位移數據;其次,採用千尋位置自研的算法,自動對傳感器採集的數據進行解算,消除衛星誤差、大氣誤差、北斗監測終端自身的誤差,還原得到一個水平精度3mm+0.5ppm、垂直精度5mm+0.5ppm的定位結果,基於該數據,即可生成電力鐵塔的位移曲線,當變化幅度超出安全閾值範圍,就可實現自動化預警,提醒相關人員及時搶修。

新時空新物種|實時在線的“機器人巡檢員”

▲安裝在電塔塔基的北斗監測裝置

“該解決方案還可針對電網的安全需求,提供專有服務解決方案輸出和定製化內容開發,能夠將電力鐵塔的所有位置數據全部採用專線傳輸,不進入公網,保障鐵塔運行數據安全。”千尋位置解決方案經理金玉潔表示。

“鐵塔形變監測解決方案”為電力鐵塔配備了全天候在線的“機器人巡檢員”——北斗監測終端,並通過毫米級定位算法,實現電力鐵塔的形變監測,具有監測全天候、數據實時性、預警自動化的顯著特徵,可更高效保障我國電網的輸電安全。

案例:國家電網、廣東電網率先應用

2017年4月,千尋位置中標國家電網輸電線路北斗形變監測數據服務項目,目前,國家電網已有百餘座電力鐵塔應用實時形變監測。

2018年7月,廣東電網機巡中心也開始採用 “鐵塔形變監測解決方案”。 機巡中心將來自監測終端設備、傾斜傳感器設備、氣象設備的多傳感器數據,與千尋位置提供的毫米級高精度位置數據融合,再搭配千尋位置的自研算法,進而構建電力鐵塔的監控、預警綜合性監測平臺。

新時空新物種——“機器人巡檢員”,能夠實時掌握自身毫米級的位置變化,基於此,便能實現鐵塔故障早預防早檢修,避免電塔傾斜、坍塌事故的發生,為電網的安全運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