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得了癌症,我的天塌了……

今年,一則新聞數次出現在朋友圈:《9歲女兒畫下的癌症媽媽》。

38歲的年輕媽媽查出胃癌,女兒萌萌畫了很多畫:《我媽媽變得不愛笑了》、《我經常見不到媽媽了》、《有一天媽媽剪了短髮》……


媽媽得了癌症,我的天塌了……


圖| 女兒畫下的癌症媽媽

“是不是我好好畫了,媽媽就會好起來,媽媽就會每天都和我在一起?”萌萌終究還是個孩子,癌症對她來說太遙遠。

目前,萌萌一家已通過義拍籌集到可觀治療費,為萌萌媽進行了多次化療,她的生命得到了延續。但萌萌的幸運是偶然的,還有更多癌症患者的子女,要無奈地面對父母的離去。

幼年喪親,可能是一個孩子所能經歷的最大的創傷。父母早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癌症。


媽媽得了癌症,我的天塌了……


圖| 喪親主題電影《當怪物來敲門》

黑色的怪獸,闖進了我家

“我總聽見爸爸媽媽躲在屋裡,竊竊私語,他們揹著我說的話,一定和媽媽的光頭有關。”

“爸爸總是發呆,媽媽越來越瘦,每隔幾天他們就把我送到姥姥家,消失一陣。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我覺得有個黑色的怪獸,闖進了我們家。這個秘密就像一塊冰,墜在我肚子裡,做夢也躲不開。”

這是10歲的小文,在日記裡偷偷寫下的話。

誰都沒有告訴她,媽媽已到了癌症終末期,是化療而不是怪獸,讓媽媽掉光了頭髮。一年之後,小文將永別媽媽。

雖然沒有人說,但敏感的孩子總能察覺到風吹草動,小文覺得爸爸、媽媽變了,不瞭解真相的她,只好腦補出一個故事自圓其說。她以為有怪物闖進了家裡,傷害了媽媽,她開始害怕黑夜,睡覺不敢關燈。


媽媽得了癌症,我的天塌了……


圖| 攝圖網

在恐懼中熬過兩年,小文懵懵懂懂地告別了母親。長大成年後的小文回憶道:“如果當初能認真告別就好了。當初,我還嫌媽媽的禿頭難看,怪她不關心我,以為她要拋棄我和爸爸。”

10歲的小文,代表了眾多癌症患者子女的想法。

這些孩子,有的因此患上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情緒、學業受創,留下解不開的心結;也有的迅速成長,更珍視親情、健康,比同齡人更成熟。

即使是後者,也多經歷了創傷期。豆瓣鵝組、天涯論壇、知乎問答上,不乏這樣的帖子:“爸爸得癌症去世,我想跳樓怎麼辦?”“媽媽得了癌症,我的天塌了”……發帖的大多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


媽媽得了癌症,我的天塌了……


癌症擊垮的,不止是患病的人,還有年輕孩子的心靈。

漫長的告別前,是漫長的“接受”

有多少孩子要承受父母患癌離世?以挪威為例,每1000個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裡,就有3人父母罹患癌症,其中又約有五分之一,要經歷父母死亡。也就是說,每所普通中學裡,大約就有兩個這樣的孩子

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難短期內接受親人的離世,對心智還沒發育健全的兒童,更是如此。


媽媽得了癌症,我的天塌了……


2005年,一項針對169個癌症家庭的研究顯示,父母患癌的未成年子女中,有五分之一男孩、超過三分之一女孩,出現了明顯的臨床應激反應症狀,尤以母親患癌的青春期女兒為甚。

這些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鬱、睡眠問題、認知功能和軀體功能受損。嚴重時,可能出現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自殺問題,甚至會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婚姻、工作、生活。

2018年9月的《柳葉刀·腫瘤學》上,介紹了一部電影《當怪物來敲門》,主人公小男孩康納,父母在他年幼時就離婚了,父親留下他和母親遠走他鄉。小康納驚人地早熟,但性格內向,媽媽患上癌症之後,康納開始被噩夢侵襲、恐懼萬分。


媽媽得了癌症,我的天塌了……


圖| 電影《當怪物來敲門》

康納總是夢到同一個惡魔,在風雨大作的黑夜襲擊他。他並不怕惡魔——對他來說,心愛的媽媽一步步走向死亡,比噩夢更恐怖。他只想母親能好起來,沒有一堆治療、無數藥罐來打擾自己的溫馨生活。

讓噩夢終止,只有兩個辦法:媽媽康復,或是康納從內心接受媽媽的離去。最後,小康納飛奔到病床前,哭喊“我不想要你走!我不想要你走!”媽媽虛弱地說她明白。就此,康納完成了告別儀式。

接納現實,正式道別,康納在未來才不會遺憾,沒能親口說出對媽媽的愛。但很多孩子,用了一生去後悔,也無法彌補來不及道別的遺憾。

走出陰霾:不止需要時間,還需要專業幫助

“2006年4月10日,我接到麻麻的電話哭著跑到醫院,見了老爸最後一面……沒過多久,老爸溫熱的身體已經冰冷,離我們而去。”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我麻麻很久都不能釋懷,而我經歷了近一年的失眠,每晚只能睡2-3個小時,殯儀館到下葬的那三天的晚上我彷彿流光了一年的眼淚,而白天,我幾乎是沒有表情的。”

網友kiki204629在《當怪獸來敲門》的影評中寫道。

用了一年,kiki才逐漸走出父親突然離世的傷痛。這段時間能否縮短?

能,在有外力協助時。首先,要及時告知孩子父母患癌的消息,給他充分的時間、空間去接納。其次,是喪親心理援助的及時到位

美國、英國等國的癌症研究中心,均發佈了向兒童披露父母癌症診斷的指南,指南制定者已達成共識:從長遠來看,隱瞞癌症診斷,對子女可能造成不良影響。關鍵是,如何告知能儘量減少孩子的憤怒、內疚、恐懼、自責、退縮。

開門見山地說“你媽媽得了絕症,半年後就要死了。”晴天霹靂,誰都接受不了。


媽媽得了癌症,我的天塌了……


圖| 電影《大魚》

因此在告知消息前,可以先打個預防針。比如讓孩子讀讀《當綠葉緩緩落下》、《我與地壇》等講述親人離世的書,看看《尋夢環遊記》、《大魚》等親情電影,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

電影《當怪物來敲門》2016年上映後,又被改編為舞臺劇數次演出,導演的初衷就是通過戲劇,為青少年補上“面對失去”這一堂課。

失去家人之後,如果孩子出現了嚴重的抑鬱、創傷後應激障礙、睡眠障礙等問題,就有必要進行喪親心理干預。但即便在歐美國家,專業的喪親心理援助也十分稀缺,更不用說我國。

更多時候,自助者天助。

就像小男孩康納、網友kiki,用時間和勇氣與心中的“怪獸”達成了和解,最終能直面父母的死亡。而站在這些孩子身邊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接納他們的傷痛,等待傷口的癒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