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要以孙嘉诚的性命来换取年羹尧之死?

杨角风发作



因为雍正是为了避免前明朋党再现所为的。

孙嘉诚身为清流领袖,威胁太大了,只能以他为棋子换来功臣年羹尧的倒台,这样还避免了雍正杀害功臣年羹尧的罪名,使人认为是年羹尧咎由自取,一举两得。

接下来我们就以孙嘉诚之死,来说说雍正王朝中所表现的前明朋党,为何到了清朝就消失无踪的原因所在。

在雍正王朝之中,清流领袖共有四人,分别是孙嘉诚、李绂、陆生楠、谢济世。

这四位清流领袖的下场似乎都不太好,孙嘉诚被雍正故意派去西北,被年羹尧杀死,换来年羹尧的倒台。李绂官至直隶总督,却因为弹劾田文镜,被雍正以朋党罪处死,最后被弘历保下性命,也是罢官归故里。陆生楠和谢济世也是同李绂一般以朋党罪被处死,不过可没有人保他们,所以他们是真的被处死了。


也就是说四位清流领袖是三死一伤,在雍正的布局之下,孙嘉诚、陆生楠、谢济世或是间接或是直接被杀,李绂则是被罢官。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雍正是在杜绝前明朋党再现,所以刻意而为之的。


大家想想明末的东林乱政,这群所谓的正人君子,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挑毛病,却总是解决不了问题,成为利益集团的发言人,误国误民,清军入关以后,大部分更是第一时间毫无气节的降清。

清朝入关以后,刚开始是几乎全盘接受了明朝的各种制度,更是重用了很多前明官员,被称之为清承明制。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的继承,往往会继承很多负面遗产,结果清朝却没有再出现过明朝东林乱政那种局面。

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清朝皇帝对于敢于直谏的官员,可没有明朝那么客气,直接就是杀,最后杀的这群“正人君子”彻底不敢说话了。通过雍正王朝的剧情,其实也可以看出清朝皇帝是如何治理朋党的。

首先我们先以孙嘉诚之死来代入。

孙嘉诚身为当时清流领袖,可谓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在铸新钱事件中为国为民,不惜说破其中潜规则,不怕得罪百官而得到雍正赏识,被封为都察院御史。年羹尧西北立下大功,正是如日中天之时,孙嘉诚又是直接弹劾他是奸臣,因此不惜顶撞雍正,后来在烈日之下求雨,险些被晒死,最后被派往西北同年羹尧一起办事,实则是监视分权,年羹尧自然也清楚,因此没多久孙嘉诚就被年羹尧杀死。


孙嘉诚之死,意味着年羹尧真正的倒台。说白了就是雍正利用孙嘉诚的死,来换取年羹尧的死,使年羹尧达到人神共愤的地步,自己不至于落得一个杀害功臣的恶名。这个具体分析,大家可以看看宋安之前几期的分析。


那么孙嘉诚这个功臣,为什么会被雍正这样对待呢,竟然牺牲了他呢。

因为孙嘉诚通过一系列事情,不只是成为了清流领袖,更是成为了清流隐约的精神领袖,大有再现前明朋党的趋势。雍正身为皇帝,为了推行新政,肯定需要集权,朋党这种威胁,自然要打击了,孙嘉诚这个危险人物肯定也需要被清理的。


而且孙嘉诚这个人为什么被称之为精神领袖呢,是因为这个人打着为国为民的口号,每次出手都是有理有据,使人难以反驳,更是带动了众人的支持,实在是太危险了。

接下来宋安之以孙嘉诚成为精神领袖之路说起。

孙嘉诚出场时是户部云贵司的六品官员,当时他发现铸新钱的弊端,因为官职太低,所以上折子说明让户部堂官阿灵阿代奏,身为老八一党的阿灵阿自然不会帮他忙。

孙嘉诚为了能直达天听,干脆直接与阿灵阿厮打起来,借此面见雍正,然后说出其中的弊端,甚至还以为国为民来顶撞当时的总理王大臣老八。

通过孙嘉诚面见雍正的方法可以看出,他还是很聪明的。

后来科场舞弊的罪犯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张廷玉因为涉及亲属,为了避嫌请了病假。

孙嘉诚直接召集了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的清流官员,要求行动起来。当时陆生楠提出等李绂和十八房考官表了态再说的时候,谢济世说不能再等了,怕来不及。孙嘉诚马上带节奏说,我们据理力争就可以的。


陆生楠也说道,宁愿不做这个官,也要维护朝廷的纲纪!这一点跟当年的道德君子东林党何其相似。

孙嘉诚还看破一个突破点,那就是使张廷玉表态,孙嘉诚马上去见张廷玉,并且对张廷玉的管家说道,之前是张廷玉救了他,如今他来救张廷玉了。见到张廷玉以后,孙嘉诚直接说明,他应该大义灭亲,张廷玉说道自己也想,可就是下不了笔,孙嘉诚直接说我已经替你写好了。


通过科举舞弊的处理,孙嘉诚可谓是真正成为了清流领袖一哥。

接下来年羹尧进京以后,孙嘉诚当场表态,说他毫无人臣之礼要参他。后来果然参了年羹尧,当时年羹尧身为雍正的恩人,刚刚立下大功,自然不好意思对年羹尧动手。

但孙嘉诚直接说道年羹尧就是奸臣,还是有理有据的,说之前不参他是因为当时战事吃紧,大局为重。所以现在才参他,潜台词是我并非是为了出名,而是早就想参这小子了,只不过为了大局才一直到现在参他。孙嘉诚又说到年羹尧的功劳,是皇上的支持才立下的,现在国库是前所未有的空虚。意思是这小子有功劳,也是皇上您老人家的功劳,他嚣张个什么劲。又说起年羹尧的罪状,什么年选什么将士卸甲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大罪,可谓是有理有据。

雍正自然是怒火冲天,却找不到破绽,只能先是气着扔笔让孙嘉诚去写年羹尧的罪状,孙嘉诚就十分二的去写了,张廷玉马上说道“孙嘉诚这御笔是你能用的吗,老十三也请皇上息怒,然后问孙嘉诚想做比干那种忠臣吗,孙嘉诚自然说道是。其实张廷玉是在提醒孙嘉诚,而老十三也是为了救孙嘉诚。



孙嘉诚逃过一劫,雍正又以孙嘉诚说年羹尧是奸臣,所以大旱,让他去求雨。那样毒的日头,差点毒死孙嘉诚。老十三为孙嘉诚求情时,雍正说的话也是大有深意“朕要的是人心”,言下之意是要让孙嘉诚激起大家对年羹尧的怒火。

孙嘉诚求雨过程中,清流官员自发的过去帮忙挡太阳,更是奠定了他的领袖地位,使清流紧密的联合在一起。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孙嘉诚这个清流领袖,不但是敢于直谏,还是很有一套的,不怕死还总是占据一个理字来说话,而且喜欢利用清流官员的力量来攻击要弹劾之人,这样无形中紧密团结了清流,还使清流官员佩服他,成为精神领袖。

孙嘉诚这样的行为,与前明的东林官员是何其相像,虽然他是出于为国为民的目地,但一旦形成传统,开了这个先河,前明朋党再现,岂不是一场无妄之灾。所以雍正才痛下杀手,以孙嘉诚为棋子,牺牲他来完成年羹尧的倒台。这样一来,雍正不用背负杀害功臣年羹尧的骂名,而是迫不得已才杀的年羹尧。而孙嘉诚这个巨大威胁也没有了,清流还是之前的状态,威胁不到皇权可谓是一举两得。

再看看后来陆生楠谢济世反对新政时,因为共同的敌人河南巡抚田文镜,清流又紧密团结在一起时,孙嘉诚在的时候还知道据理力争四个字,而陆生楠就是公报私仇了,看不惯刘墨林为田文镜的新政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他评价为趋炎附势的小人,可见朋党的危害。



所以雍正面对陆生楠和谢济世两人为首的清流逼宫,是直接大爆发了,说道没想到前明的朋党在大清朝再现了,自己可不是明朝的万历帝。然后以朋党罪直接将李绂、陆生楠、谢济世三个清流领袖问斩。

李绂最后被赦免,是因为弘历求情,雍正为了给儿子拉拢人心而为的。同时李绂并非是结党,而是看不惯田文镜对读书人不好才参他的。

虽然雍正王朝的这些剧情并非是真实的,但历史上清朝皇帝就是如此,为了杜绝前明朋党,是绝不姑息,稍有冒头者,就是一个字杀,于是明朝的言官是死谏,也就是庭杖挨顿板子,然后名满天下。而清朝的言官,下场只是死,这一点通过雍正对于清流领袖的布局可以看出一二。

当然明朝对于言官宽容,是培养出了一群铁骨铮铮的文人,但结果却发展成为东林党这种小人,利用道德制高点讨伐政敌的工具,可谓是误国误民。清朝的是杀杀杀,好处自然是没有明朝朋党误国的现象,但是这样二百多年下来,文人风骨没了,只知道磕头的奴才一大片,还是矫枉过正了。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170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在雍正心目中,孙嘉诚是个海瑞一般的异类,他为人邋遢,却满腹经纶,说话直率,却忠心耿耿,这样的人,虽然朋友不多,却绝对没有坏心眼。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见这样的人,常说的“辣子嘴皮豆腐心”,和孙嘉诚到有几分相似,只要讲原则,守规矩,纵然相处下来有些磕磕碰碰,却问题不大。

官场上这种人也有一席之地,圆滑,世故,溜须拍马都与他们无关,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纵然上司同僚不喜欢,却也拿他没办法。

但做皇帝的却都喜欢这样的臣子,他们恪守圣人之言,不营私,不结党,做事麻利,忠心耿耿,如果个个官员都似孙嘉诚一般,哪还需要什么帝王之术。

关键是,有了孙嘉诚这样一个软硬不吃的铜豌豆,可以制制嚣张跋扈的年羹尧,让他收敛一些。

你办事,我放心,这是雍正对孙嘉诚的评价,也是孙嘉诚最大的价值。

当然,雍正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为了避免尴尬,临行前特意把两人请来喝了一顿酒,算是认识了,以年羹尧的智商,当然明白雍正的心意,加之孙嘉诚大名在外,就是之前不知道,有皇帝的推荐,年羹尧也应该多多了解,体察上意,就此收敛。

但年羹尧太过狂妄,完全不把雍正放在眼里,酒桌上说的好好的,到了驻地就翻脸,不仅不听命,还杀了孙嘉诚。

为什么杀孙嘉诚,无疑有几个原因:

第一,孙嘉诚说话不留情面,触怒了年大将军,一怒拔剑;

第二,孙嘉诚实心办事,挡了年大将军的财路,干脆杀之;

第三,孙嘉诚发现年羹尧的不法证据,为了保守秘密,杀人灭口;

第四,年羹尧嚣张跋扈,故意杀掉孙嘉诚,向主子雍正摊牌,你看,我连他都杀了,以后就不要管我了。

不管哪一种,都极度愚蠢。

作为雍正潜邸出来的奴才,忠诚是年羹尧最大的价值,也是他能做到大将军的最大资本,一旦失去雍正的信任,权力越大,就越危险。

同样出身潜邸的李卫,大字不识一个,照样做到两江总督,靠的就是一个字:忠。

李卫没读过书,所以认死理,却十分契合雍正的心意。像雍正这般领导,多疑而又狠毒,喜欢大权独揽,乾纲独断,不需要下属有过度的独立意识,只要实心办事,努力办事就可以了,至于大方向大主意,都由他来定。

年羹尧书读的多,却在立功后得意忘形,把这些道理抛之脑后。

在此之前,雍正已经多番敲打他,希望他们改过自新,毕竟是雍正自己提拔起来的官员,如果不加挽救就杀掉,不仅寒了下属的心,也给别人一个用人不察的口实。

但年羹尧执迷不悟!

为什么饱读诗书的年羹尧如此愚蠢,可能有几个原因:

(1)自恃功高,认为杀个小小的孙嘉诚无所谓;

(2)手握重兵,有不臣之心,故意杀之试探雍正;

(3)脑子进水了;

从历史记载来看,年羹尧并没有谋反的计划,彼时天下太平,人心思静,纵然年羹尧起事,成功的可能性也很低。

只能说,权力是一剂迷魂药,把饱读诗书的年羹尧给迷傻了,忘记了自己是谁!

这段情节历史上虽然不存在,但真实历史中的年羹尧的确也是嚣张跋扈,台湾历史学家高阳就认为,年羹尧本无大才能,不过是雍正早早布局,在康熙面前力挺他,才得到了不少立功的机会,等到雍正继位,年羹尧不知收敛,被杀也就顺理成章。



日慕乡关


一部《雍正王朝》,二月河把演义写成了历史,而一些人也把电视剧当成了历史来读。那我们就撇开历史和原著,权且把《雍正王朝》当成一部历史剧,来分析一下剧中雍正,年羹尧和孙嘉诚三人的关系作一个评析。

年羹尧雍正皇帝潜邸时的奴才,经过当时四王爷的悉心栽培,一步一步成为了一个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甚至,在年羹尧纵兵剿灭江夏镇,大发其财后,仍然为其隐瞒开脱。不仅使年羹尧没有得到惩罚,还因此而加官进爵。为了把年羹尧牢牢的拴在自己的战车上,在明知年羹尧的妹妹秋月与谋士邬思道两情相悦,仍不惜棒打鸳鸯,封秋月为侧福晋。为的就是进一步拉拢年羹尧。

尤其在登基后,雍正力排众议,任命年羹尧为西北大将军,委以节制西北四省军政大权。并称与年羹尧的关系,为君臣关系之典范。可见雍正对年羹尧的特殊恩宠,和寄予的厚望。

孙嘉诚进士出生,与李绂一样的文人名流。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尤其是不结党营私依附权贵,这一点深得雍正皇帝的赏识。即使在其以六品官员与户部堂官撕打,且又当庭顶撞廉亲王,咆哮朝堂后,雍正只是轻描淡写,不但不予处罚,还直接由六品属官,提拔为三品御史。雍正对孙嘉诚可谓是知遇之恩天高地厚。

可就是在雍正最为倚重的一文一武的之间,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年羹尧在大败罗布藏丹增后,侍功而傲骄横跋扈,且又僭越幔上之行为,惹起了公愤。这时,作为御史的孙嘉诚,竟然不识时务,带头参奏皇恩浩荡如日中天的年羹尧,不仅得罪了,按雍正皇帝的话说,‘’我雍正的恩人,朝廷的恩人,爱新觉罗的恩人‘’的年羹尧,更是为雍正皇帝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雍正只好让孙嘉诚到天坛去求雨,以说明年羹尧的忠奸。

即使到现在,雍正皇帝对年羹尧,仍然是恨铁不成钢,仍然寄予厚望。派孙嘉诚到西北辅佐年羹尧推行新政‘火耗归公’,此时,年羹尧仍然是雍正的三个心腹之一:——李卫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田文镜在河南推行‘仕绅一体当差’。如果此时说,雍正就已经安排,以孙嘉诚的死,来换取对年羹尧的惩罚,难免有点牵强。

如果说孙嘉诚的死,是压倒年羹尧的最后一颗稻草。那也不是雍正的初心,作者以为有可能是孙嘉诚的安排。

孙嘉诚对雍正可谓忠心耿耿,尤其感恩雍正的知遇之恩。面对年羹尧飞扬拨扈有不臣之心,却有意刁难自己推行雍正新政‘火耗归公’,眼看自己在新政的推行上很难有所作为,决心为雍正除去这个心腹大患。孙嘉诚开始有意与年羹尧公然作对,就是要激怒年羹尧对自己下杀手。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年羹尧的脑袋。这就是孙嘉诚设计的,砸倒年羹尧的最后一颗稻草。

所以说,年羹尧和孙嘉诚的死,并非雍正的安排,而是出乎预料之外的无奈之举。


无奈且向上


天地万物,相生相克。而孙嘉诚呢,就是年羹尧命中的克星。这两人鹬蚌相争,雍正这只渔翁正好得利。这是帝王之术,也是几千年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三十六计有一计就是隔岸观火,孙嘉诚与年羹尧,斗来斗去,结局惨痛。年羹尧的专擅和骄奢,作为皇帝,雍正不得不重视。而孙嘉诚则仿佛一名圣斗士,成了雍正最锋利的武器。

年羹尧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后,自恃功高,班师回京时面对文武百官的跪迎,趾高气扬。孙嘉诚便有心弹劾年羹尧。在朝堂上,年羹尧的部将们只知有年大将军,却不知皇上。显然是犯了雍正的大忌。雍正心里一顿窝火,又不能发作,只能晚上找年羹尧的妹妹撒气。

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这时候,作为皇帝身旁的圣斗士孙嘉诚,勇敢的站了出来。他敢冒犯风头正盛的年羹尧,雍正心里其实高兴的很。雍正看了忠直顽皮的孙嘉诚,装作火冒三丈的样子。孙嘉诚说朝中有奸臣,所以天象异变,久旱无雨。雍正罚孙嘉诚去殿外求雨,这是为啥呢?这肯定是有原因的,

一是为了稳定年羹尧。年羹尧刚打完胜仗,回来没多久就接受弹劾和处置吗?那雍正的面子往哪搁呢,现在年羹尧是雍正刚加封的一等公,年羹尧的脸面就是雍正的脸面。年羹尧的脸面暂时还是要给的。

二、利用求雨,这种近似祭祀的活动,警示年羹尧。雍正并不知道会不会下雨,但是这可以告诉年羹尧,有人为了你在与天斗,如若真的下雨,你就得好好收敛,否则天也不饶你。如若不下雨,也可以警示言官们,现在年羹尧还不能随便碰,你们要等我的指示。

最后,我们知道,真的下雨了。因为天象站在了孙嘉诚这边,百官必定认同孙嘉诚,也必定排斥诋毁年羹尧。雍正靠孙嘉诚,狠狠打击了年羹尧一次,百官也站到了孙嘉诚和雍正这边。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雍正请年羹尧吃饭,还特地把孙嘉诚叫上,最后直接把孙嘉诚安排到西北了。结果我们知道,孙嘉诚被年羹尧杀了,年羹尧也因为擅杀孙嘉诚,被雍正一贬再贬,赐自尽而死。

雍正为啥要把这两冤家凑一块呢?这肯定是雍正苦思良久的计策啊,这就是帝王心术。我猜想,首先肯定是为了警示年羹尧,将孙嘉诚当作试金石。如果年羹尧是真金,自然不怕火炼。如果不是,也好立刻处理,免生大患。第二呢,很明显孙嘉诚不是年羹尧对手,强弱差距这么明显。但是孙嘉诚有一颗如圣斗士执着的心,雍正看到了这点。既然你这么勇猛,就当作防备年羹尧的第一道防线吧。第三呢,制衡西北局势,将这两冤家放一块,隔岸观火,谁胜出都不一定有好下场。

所以,愚以为雍正将孙嘉诚放到西北,并不是要用他的性命去换年羹尧的性命。他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是一种制衡之术,也是帝王心术。

孙嘉诚和年羹尧,一位是圣斗士,一位是平叛功臣。他们都只是雍正的棋子而已。为了王朝,雍正落子无悔,该落则落,该弃则弃。这就是古代帝王的可怕之处。

(一家之言,欢迎分享吐槽关注)


风雪梦不逝


刚看了其他网友的回答,都十分精彩,本人也是《雍正王朝》电视剧的粉丝,再回答的话,可能可赶不上其他网友的精彩回答!



所以只用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

雍正之狠,连三儿子弘时都舍的杀,何况一个很难管理的诤臣孙嘉诚!



不用国之诤臣孙嘉诚的命,哪能套出满朝官员对年羹尧的恨?



不管是孙嘉诚还是年羹尧,对于雍正皇帝来说都是很难管理的臣子!


媚眼看篮球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孙嘉诚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历史上应该有一个“孙嘉淦”,但与电视剧里的孙嘉诚应该是两码事。

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故事情节,孙嘉诚之死的确是年羹尧被杀的导火索,但是雍正似乎没有刻意的用孙嘉诚的性命换取年羹尧之死的主观想法。

这样的结局,其实是雍正不愿意看到的。

孙嘉诚这个人,进士出身,长得难看,但是性情耿直,为官清廉,刚直不阿,颇具“清流”特质。但他并不是一个“清流”那么简单。

孙嘉诚在电视剧里进入人们视线是从四阿哥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之后,雍正元年的孙嘉诚,当时是户部云贵司的主事。一个六品京官,这在京官当中应该是“芝麻官”。但是这个孙嘉诚却是一个“身在户部,放眼朝廷”的“以天下为己任”“清流做派”,新朝的“雍正制钱”被他看出了弊端,因为“雍正制钱”的含铜比例与户部尚书阿灵阿互相争执乃至撕打才引起了雍正的主意,而孙嘉诚对于“雍正制钱”的“不利于流通”以及带来“腐败隐患”的弊端更是让雍正对孙嘉诚“刮目相看”。

雍正看中孙嘉诚,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一心为朝廷”的忠心,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惜与自己的主官翻脸。忠心耿耿,刚直不阿。第二是孙嘉诚所指出的雍正制钱的弊端是很准确的,说明孙嘉诚此人并非是一个只会“讲道德文章”空谈文人。他是有一定的见地的。

基于这两点,雍正认为此人可用,所以雍正并未深究孙嘉诚在自己面前顶撞廉亲王胤禩乃至情急之下不顾“僭越”之罪的冲动的举动(拿起雍正的御笔就要当场写奏折),反而晋升孙嘉诚为监察院左都御史。也就是让他当了“言官”的头儿。

雍正让孙嘉诚当左都御史,应该算是知人善任,孙嘉诚对朝廷忠心耿耿,不结党营私,刚直不阿,同时又有见识,有能力。

孙嘉诚在当左都御史的日子里,他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说服张廷玉同意严惩雍正朝第一次科考就发生“考题泄露”和“考生夹带”的舞弊事件的主要责任人,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其实就是说服张廷玉按照康熙的意思同意“杀掉”自己的亲弟弟。第二件就是弹劾在西北立了“不世之功”的正在如日中天的年羹尧。

这两件事,一件做的雍正很满意,另一件康熙并不满意。满意的是孙嘉诚说服张廷玉上折子同意严惩张廷璐,不满意的是孙嘉诚弹劾年羹尧。

但这两件事,孙嘉诚办得都对。

在雍正登基之初,也许是用力过猛,接连好几件事让雍正都丢了练,碰了钉子。

第一件就是“雍正制钱”,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八王爷允禩利用雍正登基之后急于表现新朝的“新气象”而把雍正制钱的铜的比例增加到了“六成”,这样一来,铜钱真的很好看,成色也很足,但是,带来的将是成色很好的制钱将无法流通。说的明白一点就是铜的比例过大,已经超过了制钱本身的价值,不法商人按国家牌价收购铜钱重新熔炼后制成铜器便可有很大利润,另一方面流通的铜钱减少,也会给贪官们带来兑换差价方面的可乘之机。

这个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可以说,八王爷允禩这种“有意为之”的做法,其实是在给雍正挖坑。尽管孙嘉诚不顾一切的指出了这个重大的弊端,雍正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雍正的心里也是觉得十分别扭。

在接下来的清理地方藩库的过程中,雍正重用了隆科多举荐的诺敏任山西巡抚,指望诺敏能在山西给全国的巡抚们带个好头,用一两年的时间那地方藩库的亏空补齐。但是这个诺敏为了早出“政绩”,居然伙同山西地方各级官员用向民间借贷的方式,在半年的时间就填补了山西多年积累的三百多万两亏空。而雍正却被“蒙在鼓里”,不但龙心大悦,还在激动之余全国通报表彰了诺敏,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亲自手书“天下第一巡抚”并制匾赐给诺敏,诺敏一时“炙手可热”。

然而诺敏的把戏可以骗得了雍正,却骗不了那些经营地方多年的封疆大吏们,他们明白,但就不说。直到雍正的心腹田文镜发现问题,在邬思道和李卫的帮助下揭开了这个“欺君罔上”的盖子。诺敏被抓了,但是,雍正像是被人狠狠地抽了一个大嘴巴子。

屋漏偏逢连阴雨,雍正想尽快的发现选拔人才,开了第一次恩科,但这次的科考再一次出事,雍正亲自出题,亲自密封的考题泄露了,而科考的主考官,就是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

在旁边使绊子看热闹的八王爷这回可是很高兴,他为了让雍正更加难堪,暗地里纠集蛊惑朝廷群臣“力保诺敏和张廷璐”。雍正遇到了登基后的第一次危机。

孙嘉诚在这个局面下,选择了支持“严惩诺敏和张廷璐”,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支持雍正,但在骨子里孙嘉诚选择的是支持“整肃吏治”的正确主张。

孙嘉诚和雍正都很清楚,在严惩诺敏和张廷璐这件事上,张廷玉的态度非常重要,张廷玉如果选择“大义灭亲”,那么其他官员的鼓噪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孙嘉诚出面说服力张廷玉“大义灭亲”。

在这件事上,雍正对孙嘉诚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孙嘉诚和自己还是一条心的。但是在接下来的年羹尧的事上,雍正并不赞同,甚至是比较厌恶孙嘉诚对年羹尧的“弹劾”。

在西北打了胜仗的年羹尧,回京时面对诸皇子和百官的“傲慢和无礼”,对雍正的轻视和僭越,都让这个“眼里不揉沙子”孙嘉诚怒不可遏,在朝廷上下都在百般巴结年羹尧的时候,上折子弹劾了年羹尧。

孙嘉诚对年羹尧的弹劾其实并没有错误,对年羹尧“僭越放纵”,“专横跋扈”,“腐败奢侈”甚至是“结党营私”的指控并没有任何的诬陷。这一点雍正是很清楚的,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感受比孙嘉诚还要更加深刻一些。

但是,雍正对年羹尧还是一直抱有幻想的,他试图用自己的情感来感化年羹尧。所以孙嘉诚的弹劾就显得不合时宜,也就是“事实清楚,时机不对”。并且对于这位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忠贞清廉的左都御史,雍正打心里很佩服,所以他觉得如果年羹尧身边有这样一个“铮臣”随时对他监督和警示的话,年羹尧应该有所收敛,一个知道收敛的年羹尧是雍正需要的,他也希望孙嘉诚能够帮他达到这个目的。

但是,雍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年羹尧的跋扈和膨胀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已经“目空一切”了。孙嘉诚在他身边肯定是让他浑身不舒服,他索性找了一个理由把孙嘉诚给杀了!

孙嘉诚的被杀,彻底改变了雍正对年羹尧的看法,也让雍正对年羹尧彻底的绝望了。同时,年羹尧杀孙嘉诚也彻底惹怒了朝廷的大部分官员,尤其是“清流”,因为受雍正重用的孙嘉诚和李绂都算是清流领袖,所以,清流们对年羹尧的讨伐就是坚决的“赶尽杀绝”。在这样的局面下雍正杀掉年羹尧就只剩下程序和时间问题了。

无论如何,雍正是舍不得拿孙嘉诚当什么药引子的。孙嘉诚的作用可要比当个药引子大多了。雍正如果想杀掉年羹尧的话,会有很多借口,但是由于对年羹尧的误判,导致孙嘉诚被杀,也的确是雍正下决心杀了年羹尧的直接原因。


步武堂


雍正并不希望孙嘉诚死,更不会去牺牲孙嘉诚换年羹尧。

孙嘉诚是在雍正继位后,得到雍正的赏识和重用的。当时,孙嘉诚在雍正面前公然顶撞廉亲王胤禩,批评制钱弊端,雍正不仅派张廷玉亲自上门安抚,并且更是让孙嘉诚从六品的户部管事直接升任三品都察院御史,这也让孙嘉诚对于雍正是感激涕零。

孙嘉诚的能力是雍正非常欣赏的,在与年羹尧的饭桌上就说孙嘉诚是“户部第一理财能手”,而孙嘉诚的性格虽然有些孤僻,但是人品和气节,就连张廷玉也非常钦佩。不同于陆生楠、谢济世这些意气用事、结党营私的读书人,孙嘉诚一直是向理不向人,就连见到李绂为廉亲王所笼络,他也可以不顾好友情谊,扬长而去。这些都让孙嘉诚打上了“孤臣”的标签,因而才会得到雍正的格外赏识。即便是孙嘉诚咆哮朝堂,参劾的是刚刚在西北大胜归来,如日中天的年羹尧,雍正也没有处罚孙嘉诚,这就说明,雍正本深就不想孙嘉诚死。

雍正刚刚继位,百业待兴,正值用人之际,朝堂之上自己信任之人又是寥寥无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不畏权贵、一心为公、忠心耿耿的孙嘉诚,雍正必然不是想让孙嘉诚去送死。同样的道理,对于自己的府邸出身的奴才,现在的抚远大将军、节制西北四省军政事务的年羹尧,雍正也是不会舍得处罚的,更不会说是用牺牲孙嘉诚去换取年羹尧的性命,在自身麾下本就人员匮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要一下子失去两个人,雍正断然不会这样做。


雍正安排孙嘉诚前往西北,一来是为了推行新政,二来就是给年羹尧的一个警告。

孙嘉诚公然顶撞雍正,参劾年羹尧,并且到午门外求雨,证明年羹尧是奸臣,面对这些情况,雍正非但没有处罚孙嘉诚,并且还让孙嘉诚与年羹尧见面,安排孙嘉诚同年羹尧一起去西北,这是对于年羹尧非常明显的暗示了。

首先,雍正已经开始对于年羹尧不满。

年羹尧回京后,居功自傲,开始飞扬跋扈,“年选”任人唯亲,对百官无礼,对于雍正也失去了往日的敬重,“只知将令不知皇上”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都说得出来,雍正必然是非常的愤怒,对于年羹尧也是非常的不满。

雍正不处罚孙嘉诚就是表示,自己对于孙嘉诚所言事实的默认。

孙嘉诚说年羹尧就是京城中的奸臣,并且将年羹尧的罪状一一条陈,纵然雍正当下表现的非常气愤,但是也仅仅是罚孙嘉诚去午门外求雨。但是天命不可违,老天爷的一场雨让孙嘉诚的忠君之举得到了明示,而年羹尧则被推到了奸臣的一边,而雍正没有用妖言惑众等治孙嘉诚的罪,就是因为此情此景让雍正也不想掩饰年羹尧的罪过,对于孙嘉诚的条陈予以了默认。

把孙嘉诚安排给年羹尧,就是要给年羹尧一个警告。

雍正不处罚孙嘉诚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且将这个人安排在年羹尧的身边,就是要给年羹尧传递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也是给年羹尧的警告,你年羹尧这次回北京做的事情已经是非常过分了,不仅是群臣看不下去,雍正也看不下去,就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你要再不知道悔改,那就真的是会遭到天谴的。而雍正最希望的也是年羹尧见到孙嘉诚,就想到孙嘉诚在午门外求雨的事情,想到的君臣礼仪与为官之道,对于自己的行为有多收敛。

既要推行新政,又要监督年羹尧,孙嘉诚确实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雍正曾派十名大内侍卫前往年羹尧的大营,名义上是去历练,实际上就是去监督年羹尧,可是这十个人一上来就被年羹尧恩威并施的拿下,彻底失去了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派遣不畏强权的孙嘉诚最为合适,毕竟,连皇上都不怕的孙嘉诚,肯定不惧怕年羹尧,必然是有话直说,给予雍正的反馈也是最为真实和可靠的。

而另一方面,孙嘉诚作为“户部第一理财能手”,专业能力极强,加之在西北推行的是“火耗归公”这样的财政方面的政策,因而派孙嘉诚去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达到雍正的目标,在治理西北财政的同时,也能净化一下西北的吏治。


年羹尧杀掉孙嘉诚,成为了雍正与年羹尧关系崩塌的“最后一根稻草”。

年羹尧并不配合孙嘉诚的改革,并且是带头抵制,对于这一点,雍正没有过多追究,就连李卫都表示可以理解年羹尧,让雍正慢慢来。但是当得知年羹尧杀掉孙嘉诚之后,雍正这次没有选择原谅,而是直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撤下了年羹尧,半年内,将年羹尧从抚远大将军一路贬到了杭州城外看城门的。

年羹尧杀掉了孙嘉诚,雍正必然是非常伤心,也是非常痛心的,毕竟失去了这么好的一位大臣,同时,对于年羹尧,雍正不在忍让,不仅是因为年羹尧居功自傲,目无君主,更是因为年羹尧已经让自己彻底失去了控制,擅自杀掉了自己安排过去的人,这是明显的与雍正对着干,不服管束,企图自立山头的行为,雍正必然不得不采取措施。

所以杀掉孙嘉诚,也成为了雍正于年羹尧之间,“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雍正对于年羹尧已经没有了信任,有的只有无尽的愤恨,而年羹尧最终也只得以非常悲惨的结局收场。


雍亲王府


不得不说,雍正是一直护着年羹尧的。直到最后也是这样。

其实,雍正也是特别理解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的。毕竟西北打仗不容易。叛军在那里经营多年,占据地利。而西北大军手下还有十四爷的手下不服从管教。所以年羹尧不得不杀人立威,还要大手大脚花钱恩赏士兵。这样才能更好为雍正效力。

而朝廷那些喷子不管不顾的,只是以所谓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一切。更有八爷党不怀好意,趁机煽动是非。

而雍正派孙嘉诚去也是别有深意的。毕竟老孙还是忠心的。他去西北,好好和年羹尧合作。让他理解年羹尧的难处,也让年羹尧约束自己的行为。二人都好好配合,再由老孙回来替年羹尧说好话,这样也为雍正减轻了压力。

只是呢,年羹尧没有理解雍正的一片苦心。而是我行我素,继续放纵不羁。二人的矛盾激化,最后年羹尧甚至杀了孙嘉诚来立威。

而杀了孙嘉诚,雍正也保不住年羹尧了,虽然雍正还是尽可能护着他,可是呢。年羹尧不加约束,导致群臣对年羹尧的罪状越来越多,甚至逼迫雍正必须杀掉年羹尧。

最后,雍正不得不派李卫赐死年羹尧,给了他最后一点尊严。


乱神虎


雍正以孙嘉诚之死换取处死年羹尧,这个观点不成立,雍正既没有想让孙嘉诚死,也没有想让年羹尧死,

雍正登基后,急需人才!孙嘉诚提出新钱的弊端后,从内心欣赏孙嘉诚!可惜孙不懂权变,啥事都扭着性子来,让雍正既爱又恨!年羹尧桀骜不驯,雍正抱着“只求西北仗赢”的目地,也是百般容忍!正好此时孙嘉诚弹劾年羹尧,顺水推舟让孙去西北大营,让孙去敲打年,意想不到的是年羹尧竟敢杀孙嘉诚!大臣借着孙嘉诚之死弹劾年羹尧,雍正曾问张廷玉是否要处死年羹尧,张廷玉回答“有一条属实就是死罪”,雍正失手把茶杯碰翻,可见内心挣扎!雍正提拔年羹尧,还有一个目地就是和“八爷党”对抗,最后处死年羹尧也是无奈!年羹尧即使在飞扬跋扈,也是忠于雍正的!若年羹尧不死,也就不会又后来的八王逼宫!

所以说:雍正处死年羹尧是万般无奈,并非提前预谋!


wyl一杯清茶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孙嘉诚是被年羹尧所杀,而年羹尧是被张廷玉告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