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变中破解学校体育之困丨“校园动起来、孩子强起来”访谈(下)

记者 冯丽颖

学校体育之困如何破解?"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如何树立?"校园动起来、孩子强起来"的目标何时才能实现?对此,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同军咸,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体育名师徐仕岿,陕西省体育学科带头人郭锐均认为,要从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予以完善。

在改变中破解学校体育之困丨“校园动起来、孩子强起来”访谈(下)

在改变中破解学校体育之困丨“校园动起来、孩子强起来”访谈(下)

河南省温县一中开设太极拳课程,利用体育课和课间操时间组织学生练习太极拳。(徐红星/摄)

<strong>体育教师也应有职业自豪感

记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学教师超编100万,但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30万人,乡村体育教师缺员更为严重。是什么原因造成专职体育教师这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该怎么补上?

<strong>徐仕岿:一是高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认为农村发展空间小,不愿到农村学校去;二是一些领导觉得体育没有技术含量,体育教师文化素养不高,体育教师替代性强,不重视专职体育教师的培养。

<strong>郭锐:通过统一招教、特岗计划补充的体育教师到农村锻炼后,大部分年轻体育教师最后选择任教其他课程,而部分专职体育教师也渐渐地改行去教其他课程。要补上这个缺口,我认为,一是需要每年按需求补充体育教师及足球教练,二是要求体育专业毕业生必须上体育课,教其他科目的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转回到体育教师岗位上来。

记者:一些领导为什么会产生"体育教师没文化"的看法呢?

<strong>徐仕岿:一是部分体育生自身有问题。一些学生在高二年级前后发现自己文化课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虽然对体育不热爱、不擅长,但为了考上大学就只能瞄准体育专业了。二是部分高校培养的体育生的基本功要打折扣。全日制本科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但是一些高校培养的专科体育生、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高校现在也开始调整师范生培养模式,以陕西师大为例,原来体育专业毕业生只实习1个月,现在实习期增加到3~5个月了,这会让体育师范生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体育教师的业务工作。我也曾向学校建议,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要对课上得怎么样、教案写得怎么样、能不能组织一次运动会等内容进行考核,考核过关方可毕业,这样会更好地提高体育师范生的综合素养。

记者:专职体育教师不够,临聘体育教师能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呢?

<strong>同军咸:体育教师不单是身怀技巧之人,还应该有体育情怀,能深刻理解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临聘体育教师一般由学校招聘,他们虽有一技之长,但没有系统地学过课程论、教材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导致他们对体育健康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理解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以及体育锻炼对学生的意义。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就是技能教师,顺利完成任务不出事即可。

<strong>郭锐:临聘体育教师工作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体育课程开展方面的不足,但他们大多认为工作是临时的,随时都有可能被更换,所以就不会用心地钻研课标、课堂和学生,更不会制订长期的教学目标,这样很难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记者:体育学科不被重视,现任职的体育教师的存在感也不强,如何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strong>同军咸:首先,要加快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专兼职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四大基础素养。其次,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体育课看起来是一种身体的运动,实际上它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个高度。最后,还要解决好体育教师的职称、待遇和荣誉问题,现在薄弱学科教师评职称不容易,导致现任职的体育教师自我感觉"存在感"不强。

<strong>郭锐:近年来,在足球特色校、体育示范校创建和学校训练基地建设等活动的推动下,体育教师的"存在感"有了很大提升。各级各类体育教学比赛的增多,让体育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要是在待遇和职称方面再有所改变的话,体育教师就不会转行教其他科目了,也就能在体育教学中追求卓越。

<strong>徐仕岿:即使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体育教师自己要先开始做,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做起,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总会有发展的机会。

记者:陕西省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如何?

<strong>同军咸:近些年,通过远程教育、校本研修、"国培""省培"等项目的跟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现在全省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迅速。一是体育教师获得的各种荣誉增多了,在西部地区位列第一;二是通过校本研修、远程教育、集中培训等方式,影响体育教师职称评聘和获得继续教育证书的每五年360个学时的问题解决了;三是在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中,体育教师的人数增加了。

记者: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对全省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

<strong>同军咸:陕西省中小学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的文件规定,薄弱学科(体音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参加,初中不能低于20%,小学不能低于30%。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中,体音美教师占有了一定的比例。另外,在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中,设立站、坊、室三级团队,每个团队吸纳十到二十几位教师,他们通过课题研究、"名师大篷车"送教等方式发挥了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作用。过去想找个体音美学科专家或者选出一些示范课比较难,现在的局面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strong>徐仕岿:现在省上举行各种体育比赛或者评选时,聘请体育教师当评委比原来的可选择性大多了。

<strong>郭锐: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为更多的体育教师提供了平台,各县(市)的省教学能手在示范引领、区域辐射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以渭南市临渭区为例,区教育局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成立了体育教学能手工作室、新入职体育教师导师工作室,在各个工作室的推动下,体育教研良态发展,体育教师的上课能力、研讨能力都有了提高。

在改变中破解学校体育之困丨“校园动起来、孩子强起来”访谈(下)

商洛市柞水县城区一小学生在做课间操。(孙永涛/摄)

<strong>有针对性地制订"运动处方"

记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最近表示,体育与健康课上学会的运动技能,也需要课后训练和锻炼,因此,也要留课后作业。学生作业现在本来就很多,体育若再留作业,会不会加重学生负担?

<strong>同军咸:从对一个人施加压力的因素来讲,心理、生理和智力对人的负担是不相同的。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比如孩子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如抑郁、内向、胆怯、萎靡不振、韧性不够、身体发育不良等,可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来调整提高。

<strong>徐仕岿:体育锻炼不仅仅包含运动的技能与技巧,也要对体育有科学认识,学生只有正确认知了,才会科学锻炼,所以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是要掌握和理解的。体育家庭作业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让孩子看一段精彩的篮球赛后作个点评,做十个俯卧撑,或者到公园跑三圈,等等。体育家庭作业并不是真的让孩子写多少,目的是让孩子动起来。

记者:我也是家长,作为家长都知道锻炼对身体好,但是家长确实被绑架了,一是自己本身没有时间,二是孩子回来完成作业要很长时间。真的很无奈。

<strong>同军咸:要想有效地锻炼,学校和家长可依据学生的体质监测数据制订不同的"运动处方"。学生体质监测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四个方面,监测的数据是体质状况的一个总体结果和评价,它为如何合理开展体育运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学校和家长可参照标准数据为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和营养膳食处方。

记者:现在城市优质学校的学生普遍比较多,个性化运动应该比较难。

<strong>同军咸: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如果准确的话,很好解决。共性的问题,学校来解决;个性的问题,留家庭作业来完成。

记者:有的家长和学生纳闷,小学到大学总是重复一些体育教学内容,如跑步,学校体育就不能变得丰富而有趣一些吗?

<strong>同军咸:体育运动项目之所以重复一些内容,是因为它同科学知识一样,基于人的成长规律按照两种方式安排:一种是波浪式前进,另外一种是螺旋式上升。人从站到走、跑,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这叫波浪式前进,这些也是人的基本运动;螺旋式上升主要指技能技巧不断发展,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比如篮球运动,从投篮、传球、运球等简单技术,逐步发展到战术配合。

<strong>徐仕岿:体育学科各学段的教材内容之间在衔接性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构建",将从基础、提高、拓展三个方面重新确立上下贯通的课程内容体系。"一体化课程"是要整体解决不同学段和年级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的问题。

记者:谢谢各位接受采访,让我们一起期待学校体育更加绚烂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