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孩子“多需求”和“溺爱”之间,如何把握尺度?

很多妈妈都羡慕我有那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我才明白。

<strong>不是我天生有方法,根本是孩子太难养,我走投无路啊。

CC小时候的那些哄睡技巧,小表弟出生后我原本想在他身上试用一下好不好用,没想到,人家根本就不需要!原来真的有玩够了就能自己睡的孩子,而不是一动就惊,一放就醒,沾床就炸。表妹家的孩子非要拿太姥姥的血压仪玩儿,表妹说不行,眼看小人眼角泛泪,小宇宙就要爆发,我正搜肠刮肚,想着如何拒绝孩子又不会让她当场崩溃,没想到,人家根本用不着!原来真的有被拒绝后,哼唧两声就接受的孩子,而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达目的不罢休。

高需求的娃,养育起来压力真的超大,你已经用尽洪荒之力,娃可能还是会被贴各种标签:<strong>不听话、太倔强、爱哭鬼、烦人精、超敏感。

甚至自己也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太溺爱放纵了?


满足孩子“多需求”和“溺爱”之间,如何把握尺度?


可是高需求的娃偏偏都是顺毛驴,你若真来硬的,他便真有鱼死网破的决心。

高需求的娃虽然有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潜质。

但一个最大的前提就是,<strong>父母要养育得当,让孩子的生长环境稳定平和,否则,那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娃,也有可能变成拖社会主义后腿儿的娃。

<strong>那么,重点来了。

高需求的宝宝,父母如何养育,<strong>才能既满足他的多需求,又不过度放纵呢?

<strong>正常养育中,你需要注意什么?

充分并及时的回应孩子的需求


高需求宝宝通常<strong>更能吃、更难睡、更需要父母的关注。

对于这类宝宝,<strong>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响应他们的需求。

别的妈妈出了满月已经能出门喝下午茶了,你前几个月可能依然每天都在忙着救火,连照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

最初的日子里,<strong>要做好随时响应哭泣和需求的准备,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健康的情感基础。

规律养育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strong> 焦虑是高需求婴儿哭闹的一个原因,人类的恐惧不安常常来自未知。

宝宝人生的头三年,从妈妈肚里来到陌生的世界上,一切对他而言都是未知的。

所以尽量不要频繁的更换看护人、变换生活环境。

宝宝本身的养育也要尽量规律,虽然高需求宝宝的作息是个谜,但是吃-玩-睡的节奏依然是爸爸妈妈可以控制的。

<strong>有规律的生活能安抚宝宝敏感的神经,尤其是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的高需求宝宝。

<strong>婴儿时期建立的良好生活规律带来的安全感,会伴随孩子一生。


<strong>更加丰富的玩具和活动形式

高需求的婴儿需要更多的刺激,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所以在生命初期他们便会表现出明显的“<strong>三分钟热度”。

虽然“提供过多的玩具容易破坏孩子的专注力”,<strong>但那是针对本身对玩具可以长时间专注玩耍的娃。

对于高需求宝宝,可能需要准备4—5个活动内容安排,或者每隔5—10分钟变换玩耍位置和玩具。

就拿很多宝宝不喜欢的“趴”来说,普通的娃可能会一口气趴上十分钟、研究上2—3个玩具;但<strong>高需求的孩子可能需要你从地垫挪到沙发、从沙发挪到床、从床挪到游戏毯,才能坚持下来这10分钟。

所以需要父母提供更加丰富的游戏场景和玩具库,以满足和吸引宝宝,<strong>否则心灵得不到满足,娃一定会烦躁的再出幺蛾子。

<strong>更灵敏的预测能力

高需求的娃,会开发出父母一门非常玄学的技能——<strong>预知未来。

随着你跟宝宝的磨合,你应该更好的适应和预测他们的需求。(如果你不想每天游走在灭火的边缘)

比如走亲访友之前,告诉宝宝一会儿可能会有叔叔阿姨想抱你,他们没有恶意,可以抱抱。

比如看牙医之前尽可能跟他描述会发生什么,不用太担心。还有一些龟毛的细节:比如有的娃不喝哪怕热一点点的水,喝到就发脾气,那么就不要提供太热的水或太烫的食物。还有些娃不肯穿裤腿是松紧带收口的裤子,认为蹲起再站立,卡在小腿上不舒服,那就别给买类似的上衣或裤子。


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如果你刚好是一位跟娃性情相反的大条妈,你一定会觉得娃破事儿特别多!

但他们就是有这么多敏感的需求。

<strong>在这些不妨碍他人的事情上,尽可能不要惹毛他。

<strong>你的先见之明越多,你的未雨绸缪越详尽,娃在各种场合暴走的几率就越小。


满足孩子“多需求”和“溺爱”之间,如何把握尺度?


说完日常养育中的重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情绪爆发时,你可以做什么?

需求多也就意味着被拒绝的几率大,再加上高需求娃情感爆发<strong>特别有“诚意”,通常让心力交瘁的老母亲们难以招架。

其实高需求宝宝的行动线很明确,就是比普通娃的“<strong>要求多、欲望坚定、被拒绝之后情绪反应强烈”。

如何养育才能让娃既把压抑的情绪排解了,又自愿把规则遵守了呢?

<strong>情绪爆发时,你可以做什么?

情绪爆发无计可施时,多一些肢体接触

<strong>高需求的娃都是顺毛驴,当他被拒绝或要求不能被满足时,普通娃的规劝和道理都没啥明显效果。

比如偏要一个不能买给他的玩具,普通的孩子靠转移注意力或者讲道理可能就放弃了,但是<strong>高需求的孩子,可能一哭二闹三上吊不肯接受。

因为他们的需求更强烈,情感更激烈。

当你觉得无计可施的时候,其实不必急着讲道理、甚至不必着急解决问题,而是抱抱他。

<strong>更多的肌肤和肢体接触已被证明可以减少孩子的哭闹、缓解高需求宝宝的焦虑。

每次我不知道如何面对CC的暴走时,便会先蹲下来抱抱她,她就能更快速的安静下来。

当然有时候情绪激烈时,抱都不肯让抱,那就安静的待命,等到她肯拥抱,一旦她肯拥抱,那也就意味着,她的情绪趋于稳定,可以解决问题了。

<strong>小月龄的高需求宝宝,基本的生理需求也会比普通孩子多,所以多抱抱、多亲亲、多一些肢体接触,更容易让孩子安静下来。

原则问题不妥协,坚持你该坚持的

高需求宝宝整体给人的印象就是,比普通的孩子更难安抚。

但是,<strong>不能因为娃是高需求,父母就自动降为低标准。

独立吃饭、自主入睡、遵守规则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做到的,高需求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引导、拥抱和爱,但是<strong>他不需要更多的妥协和纵容。

就说趴,高需求的娃在对抗趴这件事上,比普通娃激烈的多,但是,<strong>不能因为他不喜欢趴,就放弃趴,而是需要父母创造更多有趣的方式,鼓励他趴。

再比如抱睡这个问题,如果一哭就抱,那就很容易被娃牵着鼻子走、养成抱睡的习惯,到最后你拿体力死磕都满足不了他,毕竟,你能抱睡到多大啊。

一哭就抱(立即满足需求)眼下是最省心的方式,<strong>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不作为”。

但,如果你从开始就坚持回应,但是不立即满足,先用嘘声安抚,不行就“5S”登场,实在不行抱起来轻拍,最后不得已再抱着满屋溜达。

<strong>如果你每次坚持这个程序,虽然很繁琐,但终究宝宝是可以接受这种睡眠训练直至自主入睡的。

这其实才是养育高需求孩子真正的艰难之处——<strong>你永远比其他“无为而治”的父母付出的多,但是眼下看,还是你的娃更“熊”。


满足孩子“多需求”和“溺爱”之间,如何把握尺度?



让你教养规则始终如一

比难安抚更让人抓狂的是,高需求的娃<strong>不放弃任何一次试探底线的机会。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他们就是那没事儿找事儿的苍蝇,专盯着有缝的蛋,就算没缝也得多撞几次看能不能撞出一道缝。

<strong>所以对他们的养育才格外的考验人:你松懈一分,他觉得有机可乘下次便会变本加厉;你严苛一分,他们脆弱敏感的小神经会受挫,安全感就可能会被破坏。

<strong>我喜欢举实例,咱们就说宝宝吃糖。

对于正常娃,你说“一块吃完,今天不能再吃了,不如咱们玩个玩具吧”。

好,人家就乖乖跟着玩玩具去了。

但高需求娃被拒绝的一瞬间就炸毛了,皮着赖着偏要再吃一块,你好不容易讲通了,也许过1个小时他又来问“现在能吃了吗”?2个小时又来跟你说“我等不急明天了,现在就要”。

<strong>普通孩子拒绝一次就能解决的问题,高需求的娃会给自己创造了3次抗争的机会,当然也意味着他会被拒绝三次。

学习规则、探索底线的过程,对高需求的孩子来说会比一般孩子更困难,也会伴随更多哭闹。

但令人欣慰的是,如果每次抗争的结果都是一致的、过程都是积极的,<strong>那么其实他们最终会更坚定的认可规则。

<strong>高需求娃,非常自律。

但其实自律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前期经历过太多次的博弈,总结了太多种社交经验,<strong>终于清楚了,什么是规则。

高需求的娃生来就是修炼父母的!不想把娃带偏,注定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