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是一种谎言,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今天看了一部微教育短片《巨婴》:

  • 短片里,男主是个大号的“巨婴”。衣服要妈妈穿,剃胡须要妈妈来,吃饭也要妈妈把饭装好了来喂他。“巨婴”呢?只负责打游戏。对此,爸爸也不会说什么,他只负责看他的报纸,掏他的钱。
  • 无条件的满足和溺爱,让“小巨婴”长成了“大巨婴”。不管家里情况,看见什么都要买。不买就对着妈妈发起了脾气。妈妈哼起童谣,希望安抚他的情绪,却不奏效!
  • 无奈,妈妈只好把手伸进自己的身体,掏出自己血淋淋的肾脏,送到儿子面前。“巨婴”一看大喜,赶紧买了喜欢的。没过多久,钱又败光了,“巨婴”又去找妈妈,妈妈却早已咽了气。毫无生存能力的巨婴,扒开了妈妈的伤口,重新钻回妈妈的肚子。仿佛自己还是一个婴儿。

看到妈妈取肾的那个镜头,既悲哀又感慨:溺爱,毁了孩子,也毁了自己。

“溺爱”是一种谎言,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父母为什么容易溺爱孩子?

看起来溺爱有一点伟大的影子。你看,为了你,我们替你方方面面的都考虑好了。甚至牺牲自己,无视自己的需要,只为你能过得更好。真是这样吗?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

就像这样我的一个朋友。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基本没给他买过玩具。等她自己有了孩子,就不管不顾的给孩子买了好多东西。只要孩子要,就买给她,甚至有时候,孩子不要也买了好多。

表面上,考虑的是孩子。但实际上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无视了孩子的需求。

我们每个人心理都存在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一个是“内在的小孩”。这实际就是在补偿自己童年的“亏欠”。是“内在的孩子”想要更多的玩具,而不是孩子想要。

咨询师荣伟玲分析过溺爱的心理真相: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这种溺爱更多是满足父母的期待、欲望,圆满了自己。就像《小欢喜》里的宋倩对着英子说:“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妈妈爱你。”包办英子的生活、学习、玩耍,让英子感到窒息、恐惧,尽然发展成了抑郁症。

除了自我”内在的小孩”。有时,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也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转移。

夫妻的感情不好,或者单亲家庭。妻子把本应该放在丈夫身上的爱,都放在孩子身上,他们幻想着孩子长大了就能够给回复没有的给她的爱和依赖。

在这样一方缺位的家庭里,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孩子已经没有了爸爸(妈妈),非常可怜了,所以我要加倍的陪伴,竭尽全力的弥补爱的缺失。就容易造成对孩子控制的过多、非常溺爱。

“溺爱”是一种谎言,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溺爱的本质是控制

有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弄懂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也不关心孩子的成长,甚至都没兴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他们只按内心的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来“塑造”孩子。这就爱的本质就是控制。

比如,在《小欢喜》中,在学校举办的百日誓师大会上,英子只想报考航天专业。宋倩非要也是清华或者北大的航天专业,其实航天不是宋倩的理想,她只要英子去清华或者北大。

她为孩子“完美”安排了一切。让孩子内心更加反抗母亲的安排。但是,妈妈这么爱她,她又怎么能伤妈妈的心,所以,最后英子受不了,离家出走了。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溺爱”是一种谎言,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心理学家袁荣亲把溺爱有两种形式: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

第一种是“包办型溺爱”。

这类多为“专制型”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非常的强,生怕孩子有任何的挫折,一手包办孩子的一切。

在《金牌调解》中有这样的一位男孩。从小到大都是被父母安排,一切都顺风顺水。可当进入大学,自己独立生活,很多事情让他焦头烂额: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生活一团糟糕,竞选班长失利……因此,打游戏成了他逃避生活的一种方式。到最后要退学来逃避这一切。

他的妈妈十分震惊。因为男孩子从小都特别优秀,也很乖。怎么会变成这样。殊不知,就是因为她的溺爱,扼杀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当脱离父母的庇护,一切问题就都显现出来了。

第二种是“纵容型溺爱”。

这类多为“放纵型”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捧若“皇帝”。孩子被他们养成自私的性格。

就像我的一个亲戚。从小特别纵容他家儿子,要多少钱给多少,自认为家里的钱够他花的。就这样无节制的宠着他,结果是偷自己家的钱,偷别人的钱。

所以,武志红老师才说:“溺爱是陷进,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一切都是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溺爱”是一种谎言,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如何防止溺爱呢?

真正的爱孩子是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信任孩子,给孩子选择的空间。

① 真正的爱,能够正确认识孩子的实际能力。

有人说典型的中国式的父母,有两大特点:一是喜欢替孩子出头,为孩子搞定一切;二是希望孩子听话。

为孩子搞定一切的背后就是不能够正确认识孩子的实际能力:

  • 明明自己能吃饭了,还要追着喂。该学着做家务了,打着节省时间幌子帮孩子包办一切。甚至到了孩子结婚,也以过来人的经验横加干涉。

所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要求,明白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当孩子经常说”我来……我自己来……”说明他自己准备好了,准备走向独立的生活,这时不妨让孩子自己来。或许时间久一些,或许还要多次的尝试,但这都是孩子宝贵的经验,也是孩子走向独立人生的开始。

“溺爱”是一种谎言,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②真正的爱是对孩子有适当的要求

习惯于溺爱的父母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对孩子没有任何的要求。

  • 明明让孩子不要在吃糖了,却因为孩子哭闹不同意。于是他们就妥协了,说:“吃一点吧,也没关系的。”到最后,想要给孩子有所要求、树立规则的,却变成了妥协,没要求。

所以,面对孩子的撒娇或者撒泼,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要求。否认很容易走入“毫无原则”的教育困境,变成溺爱孩子的行为。

作为父母,一定要在家庭教育明确: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对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件事情肯定不行,你哭你闹都没有用。

“溺爱”是一种谎言,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③ 先学会爱自己

中国式的父母总是喜欢绕着孩子,为了孩子无私奉献自己的这一生。然后总孩子跟孩子抱怨,我这都是为了你。到最后还可能养出白眼狼的孩子。

那怎样才能避免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自私一点,多爱自己一点。一个学会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先斟满自己杯子》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不要再等待别人来斟满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无私奉献。如果我们能先将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满了,心满意足地快乐了,自然就能将满溢的福杯分享给周围的人,也能接受别人的给予。

现代父母应该学会为自己而活,自己的人生充实了,有爱了,才能爱孩子,才不会擅自干涉和插手孩子的人生。

溺爱不是爱,武志红老师说的没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溺爱”这一回事。真正的爱是以孩子的是我实现为前提的。真爱对孩子来说,永远都不嫌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