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之不傳之祕,調神機補氣立

關於神機氣立這個概念,到底怎麼回事,歷來很少人去觸及,也不太好解釋。

這裡不僅僅涉及到古文化知識體系的問題,還要有一定的中醫基礎,甚至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取象比類有一定的熟練體悟才能夠很好的理解。

《黃帝內經》之不傳之秘,調神機補氣立

這裡也是分享一些點滴的見解,不敢說全部通透了。

在《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有這麼一句話:

歧伯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故各有制、各有勝、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謂也。

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

上面這段話,學中醫的人若是能夠爛熟於胸,那就最好了,其實很多經典都在裡面。

《黃帝內經》之不傳之秘,調神機補氣立

“歧伯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歧伯說,“根於中者,命曰神機”。這句聽起來簡單,似懂非懂,可是一旦深究起來,想要現代翻譯它,卻不好說,不知道如何翻譯是好,現代人少有人懂。現代的中醫專家一般把這句話理解為,人體乃至一切生命體的生命,其根源藏於內的叫作神機;其氣機疏佈於外者,稱之為氣立的狀態。

這樣解釋,聽起來牽強,有照字唸經的意境,反正字就是這個意思,直接翻譯過來就是。

《黃帝內經》之不傳之秘,調神機補氣立

王冰真人在註釋這段話時說:生命源於天,其一動一靜,都是神機所主宰,所以它的所作所為,潛藏著神機的生命體本身是察覺不到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神機一旦離開人體,那麼氣機發動就會停止,言下之意,生命體也就死亡了。(王冰:“生源繫天,其所動靜,皆神氣為機發之主,故其所為也,物莫之知。是以神捨去則機發動用之道息矣。”)。

張景嶽先生在註釋這句話時也說,生命乃至萬物的根源來自於“中”,是以神為主,而其知覺運動,就是神機發出的,生命乃至萬物的根源來自於“外”,必須假借外在的氣機才行,而其生、長、收、藏,就是氣機的生化所為。(張景嶽《類經》:“物之根於中者,以神為主,而其知覺運動,即神機之所發也;物之根於外者,必假外氣以成立,而其生長收藏,即氣化之所立也”)。

《黃帝內經》之不傳之秘,調神機補氣立

王冰與張景嶽是一代中醫大賢,博覽群書,通透古今,解釋的話也是非常的考究的,儘量的接近內經原意。

這句話的關鍵,就在神機、氣立兩種狀態,一個主內,一個制外,神主內,氣制外,所以歷來有神氣二字來形容一個人,形容事物的狀態,這個人真神氣!

神、氣,內、外,其實就可以系統的聯繫到臟腑,臓主神機,腑主氣立。

這樣去展開,五臟六腑和人體的神機氣立狀態就可以對應起來了。

《黃帝內經》之不傳之秘,調神機補氣立

這樣理解,想必會直觀形象一些,不過這樣還沒有完,就是制、勝、生、成,隨著年份的變化,氣機的狀態不同,互相生化制勝不同,這點要在五運六氣體系中去了解清楚。

《黃帝內經》為什麼如此難以理解,原因一句話,一個概念,一展開就是整套知識體系的互相照應,牽一髮而動全身,真是太玄妙了。

《黃帝內經》之不傳之秘,調神機補氣立

關注傳統文化中的知識體系,關注謙和既濟智能中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