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霍次克海概況

鄂霍次克海(俄語:Литосфера Охотского моря;英語:Sea of Okhotsk)是西北太平洋的一個海,得名於鄂霍次克。鄂霍次克海原稱<strong>通古斯海

或拉穆特海。舊時日本稱為"北海"(Hokkai),後來改指位於歐洲的北海,故今改用俄語音譯。

中國唐朝稱"少海"、"北海"。

俄國人於17世紀進至鄂霍次克海,1731年建立鄂霍次克區艦隊,基地設在鄂霍次克港。

1855年,區艦隊基地遷駐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鄂霍次克海東岸為堪察加半島,東南岸為千島群島,南岸為北海道島,西岸、北岸為西伯利亞,西南為庫頁島。在韃靼海峽與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與日本海相連。當地最著名的景觀為冬季在海面出現的浮冰。海水由大陸排放的水、雨水、從太平洋穿過千島群島的無數海峽西流之水,以及從日本海經過拉佩魯茲海峽北流之水組成。所屬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

地貌地質

鄂霍次克海形成於第四紀(250萬年至1萬年前),經歷了多次冰川的進退。海底坡度由北往西南下傾。按其地貌特徵大致可分為陸架區、陸坡區和深水海盆。近岸陸架區佔海區總面積的40%。[1]

中央部分海底為陸坡區,零星地分佈著一些水下高地、窪地和海槽。

鄂霍次克海概況

鄂霍次克海邊港口

深水海盆主要有兩個:在庫頁島東面為一寬廣的捷留金海盆,地形崎嶇不平;在千島群島內側的是千島海盆,為一深海平原,是全海區最深之處。海底沉積物,近岸帶為粗礫、細礫和砂;陸架和島架區主要為砂;深水海域沉積物則為粉砂質泥、粉砂粘土和泥質;千島群島地區的底質,一般多含火山碎屑物質,許多地方已形成各種粒度的凝灰岩沉積層。

鄂霍次克海島嶼周圍海底常發生地震,並形成破壞力巨大的津浪(地震海嘯)。大陸架面積廣闊(佔海底面積42%以上),約寬400千米,分佈在北部和西部;靠近千島群島的南部是深海盆地(9%以上);中部是帶狀大陸坡,交替分佈有海底窪地和海底高原(48%以上)。海流從東北經中部、千島群島流向太平洋,與白令海來的海流匯合,形成千島寒流(親潮);南部局部地區有暖流經過。

地理位置

太平洋西北部的邊緣海,大部分為東北亞的不同地形區所圍繞。鄂霍次克海西瀕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海岸,南起黑龍江河口灣,北至品仁納(Penzhina)河口。東以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KurilIslands)為界,南抵日本的北海道,西南至俄羅斯的薩哈林島(Sakhalin)。鄂霍次克海覆蓋面積158.3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77米,海水沖刷著日本和俄羅斯兩國的海岸。

大陸沿岸大部分為高峻巖岸,其間散佈著注入該海的地區性大河的河口。諸如黑龍江、烏第河、鄂霍塔河、吉日加河及品仁納河等。海底由北向南和西南傾斜。北部和西北部為深達200米的大陸棚,而其餘地區(約佔總面積的70%)是深200米-1500米不等的大陸斜坡。

海岸狀況

沿岸大部高峻陡峭;堪察加半島西岸、薩哈林島和北海道島北岸低平,多潟湖,岸線較平直。大海灣有舍列霍夫灣、薩哈林灣和捷爾佩尼耶灣。其間散佈著注入該海的地區性大河的河口。諸如黑龍江、烏第(Uda)河、鄂霍塔(Okhota)河、吉日加(Gizhiga)河及品仁納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