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省轄市“邯鄲”概況

邯鄲,河北省省轄市,位於河北南端,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西依太行山脈,東連華北平原,北連邢臺、南毗安陽,素稱河北省的南大門,是國務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權的18個較大的市。

[1][2][3]

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邯鄲為趙國都城,魏縣為魏國都城;[4]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5]漢末曹魏在臨漳建都,[6]先後為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北宋,北京大名府成為北宋北京;清代,大名府為直隸省第一省會。[7][8]

邯鄲市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京廣鐵路、邯濟鐵路、邯長鐵路、邯黃鐵路、京廣高鐵5條鐵路縱橫,邯鄲國際陸港坐落在此,106國道、107國道、309國道、京珠高速、青蘭高速、邯大高速形成雙十字交叉,邯鄲國際機場坐落於冀南新區。

2018年12月21日,邯鄲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入 “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 名稱由來

“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華地名文化的特例。[11]名稱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

說法一:邯鄲在戰國以前寫作甘丹。有學者認為太陽出升過地平線叫甘,太陽落山過地平線叫丹。邯鄲即日出日落之地。

說法二:邯鄲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過去是有邯鄲這個姓氏的,邯鄲是一個複姓。[12]

說法三:《漢書·地理志》中魏國張晏提出:“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

  • 先秦時期
河北省省轄市“邯鄲”概況

邯鄲市城市採風(33)

上古時期人類始祖女媧就在涉縣古中皇山[13](媧皇宮)摶土造人、煉石補天。

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開啟農業文明的新紀元。磁山文化早於仰韶文化1000年,是世界上粟、家雞的最早發現地。[11][14][15]把我國黃河流域種植粟的記錄提前至距今一萬年,填補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修正了世界農業史對種植粟年代的認識。

邯鄲城邑,肇起於殷商。商代建都於邢(邢臺),遷都於殷(今安陽)的數百年間,邯鄲為畿輔之地。《竹書紀年》中,就有商末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證實邯鄲城至少已有3100年的建城歷史。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於邯鄲,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11][16]公元前430年,魏文侯把魏都城從安邑遷都洹水(今魏縣舊魏縣村),並以鄴城(今臨漳)為陪都[17]

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之久,是我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秦漢時期

秦朝,秦始皇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邯鄲是邯鄲郡的首府。西漢,邯鄲城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除國都長安之外,與洛陽、臨淄、成都、宛(南陽)齊享五大都會盛名。[11]

東漢,曹操於鄴城(臨漳古稱鄴,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因鄴城北臨漳河而易名臨漳[17])建都。魏都的營建,以中軸為對稱法則著稱於世,並修建了銅雀臺、金鳳、冰井三臺。西晉左思所作《魏都賦》,正是描寫臨漳鄴城此時的繁華景象。

河北省省轄市“邯鄲”概況

古鄴臨漳——三國故地、六朝古都(5)

鄴城(今臨漳)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魏都臨漳鄴城繼而先後為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前後歷時364年,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11]鄴城是古代都城規劃建設肇始地、建安文學發祥地、鬼谷子誕生地、西門豹治鄴惠民地。[17]

  • 唐宋至明清

隋唐,隋末竇建德把廣府作為夏的都城,這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農民起義軍政權建立的都城之一[18]。大名在唐五代時興起。公元621年,魏州首府大名已成為黃河以北中心城市。公元923年,李存勖在大名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後唐莊宗。[11]

宋代,大名為河北路治所(省府)。公元1042年建大名為陪都,稱北京大名府。金朝,大名為大齊的都城。

[11]當時大名府人口多達百餘萬,後來被淹沒,現在的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將來一旦出土,會宛如意大利龐貝古城一樣震撼。[19]

明代,邯鄲縣屬北直隸省廣平府。清朝因襲明制稱直隸省,大名府曾為直隸總督所在地。邯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明清時期邯鄲一帶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在廣平府城。[11]民國初,邯鄲縣屬直隸省冀南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邯鄲直歸省轄。

  • 近現代

解放戰爭時期,涉縣是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20]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129師轉戰千里太行,創建了晉冀魯豫解放區。[21]《人民日報》在此創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臺在邯鄲誕生。

1945年10月5日邯鄲城解放,直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

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立了邯鄲專區。[11]

1952年12月22日,邯鄲鎮復升為邯鄲市。1954年改省轄市。1956年地級峰峰市併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併入邯鄲市。

1984年成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後改市)劃歸邯鄲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併,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

2016年,《國務院關於同意河北省調整邯鄲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6〕157號):一、同意撤銷肥鄉縣,設立邯鄲市肥鄉區,以原肥鄉縣的行政區域為肥鄉區的行政區域,肥鄉區人民政府駐肥鄉鎮廣安東路1號。二、同意撤銷永年縣,設立邯鄲市永年區,以原永年縣的行政區域(不含南沿村鎮、小西堡鄉、姚寨鄉)為永年區的行政區域,永年區人民政府駐臨洺關鎮洺洲大道25號。三、同意撤銷邯鄲縣,將原邯鄲縣的河沙鎮鎮、南堡鄉、代召鄉劃歸邯鄲市邯山區管轄,將原邯鄲縣的尚璧鎮、南呂固鄉、兼莊鄉、三陵鄉劃歸邯鄲市叢臺區管轄。四、同意將磁縣的高臾鎮、光祿鎮、辛莊營鄉、花官營鄉、臺城鄉劃歸邯鄲市邯山區管轄,將磁縣的林壇鎮、南城鄉劃歸邯鄲市復興區管轄,將原永年縣的南沿村鎮、小西堡鄉、姚寨鄉劃歸邯鄲市叢臺區管轄。

[22]

2017年,邯鄲市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3]

2018年6月13日,邯鄲市入選2018年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24]

河北省省轄市“邯鄲”概況

邯鄲城貌

位置境域

《漢書》記載,“邯鄲南據大河(古黃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若不勝秦,必重趙,趙承秦、楚之弊,可以得志於天下。”可見邯鄲地理位置之重要。

邯鄲市位於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地處東經114°03'—40',北緯36°20'—44'之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市區總面積12073.8平方公里。邯鄲位於晉冀魯豫四省要衝、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經濟區腹心,在四省交界區是唯一的特大城市,與石家莊、太原、濟南、鄭州四個省會的距離均在200公里左右,與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距離均在450公里以內。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為中國三大經濟圈所環繞,地處京津冀經濟區內,東進與長三角經濟圈相接,南下可與珠三角經濟圈聯繫。[28]

地形地貌

河北省省轄市“邯鄲”概況

邯鄲市滏陽河通航,河畔景色(11)

邯鄲市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地貌類型複雜多樣。以京廣鐵路為界,西部為中、低山丘陵地貌,東部為華北平原。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相對高差1866米,總坡降為11.8‰。

邯鄲市自西向東大致可分為五級階梯:西北部中山區、西部低山區、中部低山丘陵區、中部盆地區、東部沖積平原。[29]

氣候特徵

邯鄲市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熱同期,乾冷同季,隨著四季的明顯交替,依次呈現春季乾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4℃,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氣溫-2.5℃,極端最低氣溫-20℃,最熱月份(七月)平均氣溫27℃,極端最高氣溫42.5℃,全年無霜期200天,年日照2557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