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羅伯昭欣賞珍藏的古錢(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

<strong>羅伯昭,

<strong>20世紀企業界叱吒風雲的人物,

<strong>同時,他還是一名錢幣收藏家。

<strong>1957年,他將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strong>(國家博物館前身)。

<strong>1962年,他又將珍藏的

<strong>另一批錢幣捐給上海博物館。

<strong>羅伯昭的女兒羅炯一直記得

<strong>父親在捐獻前對兒女們所說的話:

<strong>“我花了無數心血收藏,

<strong>但是你們沒有一人繼承我的愛好,

<strong>我的收藏在子女手裡就是廢銅爛鐵。

<strong>把它們捐獻給國家,就能得到永久保存。”

今天,我們就走近這位錢幣收藏大家,一同來回顧他數十年的收藏傳奇!

<strong>桐油生意起家 拒發國難財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1899年8月19日,羅伯昭出生在重慶。他的父親羅應文開辦綢布莊,因經營不善,布莊不久就倒閉了。羅父放棄自主經營,轉而而投身重慶聚興誠錢莊當了賬房先生。

羅家兄妹5人,羅伯昭排行老大,底下有一個弟弟,三個妹妹。他自幼聰明,讀書用功,14歲時到上海讀書,先入民立中學,後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商科。1921年畢業後返回重慶,正值父親朋友楊希仲先生謀劃開拓國際貿易,創設聚興誠貿易部,羅伯昭便進入該部任職。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戰國齊國安陽之法化刀幣 羅伯昭舊藏

四川萬縣一帶盛產桐油,當地桐油質優價廉,羅伯昭常在山區奔走,收購桐油和山貨,白天翻山越嶺,晚上投宿又髒又臭的雞毛小店,很是辛苦。數年後,由於業務熟悉而又聰明能幹,他很受上司重用,陸續擔任襄理、經理等職,月薪可以拿到一百多銀元。

1929年,聚興誠總經理楊希仲去世,貿易部內部發生矛盾,羅伯昭辭去職務,自組信昌號,代生利洋行收購山貨、桐油等,從中收取佣金。生利洋行的美商範格,原籍德國,移民美國後,開始到中國做桐油生意。桐油在工業上用途很廣,運到美國銷售,獲利甚豐。範格賞識羅的才幹,1930年與之合作經營。範格出資大部分資金,負責國外銷售。羅伯昭出資兩千銀元,負責國內採購,業務迅速發展。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西王賞功”銀錢 羅伯昭舊藏

為了使桐油達到出口標準和方便油船停靠,羅伯昭選址在重慶長江南岸龍門浩建造桐油加工廠。數年間,賺了不少錢,成為富商。

1934年,生利洋行由重慶遷至漢口。據羅伯昭女兒羅炯記憶,那時她家住漢口四維小路一座二層樓的小洋房,印象中父親“穿的是西裝,皮鞋很亮,坐私家黃包車去行裡上班。”可見,當時羅伯昭已經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了。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清官爐精鑄“延年益壽(正面)、富貴吉祥(背面)”吉語祝壽錢 羅伯昭舊藏

1938年夏,時局緊張,羅伯昭全家逃難回重慶,為躲避日寇飛機轟炸,又從城裡搬到郊區歌樂山上,生利洋行被迫停業。當時,範格夫婦在上海,勸說羅伯昭移居上海。1940年春,羅伯昭輾轉抵滬,範格夫婦已為他代買下一幢花園洋房,即安福路7號。

到上海後,羅伯昭因戰爭原因和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氣節,不願在日偽統治下去發國難財,一直沒有從事商業活動。有人曾動員他出去經商辦企業,都被斷然拒絕,他寧可變賣房產來維持家庭生活,過苦日子。羅伯昭曾對兒女們說:“那時沒有任何收入,吃掉了一棟樓(變賣房產所花的錢)。”但羅伯昭一點也不後悔。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安福路7號羅伯昭舊居

抗戰勝利後,生利洋行恢復業務,羅伯昭仍和範格合作,做桐油出口還兼做藥材。範格在美國代他買了小汽車和冰箱,運來上海。再加上家裡僱有廚師、司機及兩名女傭,所以羅家當時在上海頗有氣派。

<strong>從小收藏古幣 愛不釋手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元 大通元寶 羅伯昭舊藏

羅伯昭縱橫商場,可以說非常成功,但其影響卻遠不如他在中國古錢幣收藏和研究上的影響大,且他從小就有古錢幣收藏的意識。

清末,市面上流通的多數是內方外圓的小平錢,一般小孩得到小錢後,不是立即去買零食,就是扔在一邊,絕不會多看幾眼。幼年的羅伯昭卻不然,父母給的零花錢,他總要仔細端詳,反覆觀看,尋找它的特點,認為好的,就收藏起來。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有一次,不經意間,他得到了一枚背有八卦圖的小平錢,覺得很稀奇,愛不釋手,可不慎遺失,使他恍恍惚惚好幾天,直到失而復得,才笑逐顏開,恢復常態。從那時起,他便開始收集錢幣,對錢幣上的信息也都頗有研究。

一般孩童都是按照字帖來練習毛筆字的,羅伯昭也不例外,但他更多的是對著錢幣上的字體練。他發現諸多制錢雖大小不同,厚薄不一,輕重有別,書法各異,但上面都有一個繁體的“寶”字,且“寶”字的寫法多種多樣。羅伯昭出於好奇,將品相好、字體美、寶字有特殊寫法的錢保存起來,臨摹了一篇全是繁體“寶”字的大楷,竟無一完全相同者,國文老師閱後問:“你喜歡古幣?”他連連點頭。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北宋 宣和通寶 羅伯昭舊藏

老師說:“我國錢文化歷史悠久,學問高深,我是古幣愛好者,深知集幣需有一定條件,你長大後可把集幣作為自己的愛好,但目前莫費過多時間和精力,以免耽誤學業。”老師的話,羅伯昭一直銘刻在心。在中學和大學時代,他把全部精力集中於學習,節假日都在圖書館中度過,終成學業,獲得了學士學位。

<strong>用大洋買小平錢 轟動一時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明 崇禎通寶 羅伯昭舊藏

進入聚興誠貿易部以後,羅伯昭恢復收集錢幣。由於採辦桐油和山貨,他經常行走于山區。一次,他發現某茶館門前擺一串制錢,便拿起仔細觀看,發現內中有值得收集的古幣,周圍好奇的人見他佇足觀錢,便圍上前,看看人,又看看錢,有人說:錢是喝茶老者的,此錢放門前,一直無人問津。老者沒想到今天有人問價,便不慌不忙地講:“貨賣行家,看來你是個行家,也是個愛家,只要你喜歡,給多少錢都沒關係。”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面對慷慨大方,頗有修養的老者,羅伯昭二話沒說拿出八塊銀元,問:“這些錢夠不夠?”老者接過錢平心靜氣地說道:“只要你覺得值就夠了!”然後坐到原處,繼續喝茶。用大洋買小平錢,周圍看熱鬧的人們大為不解,覺得錢都應按面值論價才合理,拿白花花的銀元,買只值幾角的小平錢,豈非一樁怪事?隨後這件事竟成為當地轟動一時的新聞,廣為流傳。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羅伯昭先生1951年4月參加赴朝慰問團,在北朝鮮得到一枚壹元紙幣,背面有他的題字

之後,每次到各地辦事,羅伯昭總要去訪問泉界知名人士,瞭解當地的古玩市場,每當得到珍稀古幣,他甚至比吃山珍海鮮、美味佳餚更有滋味。

<strong>每到一地 必尋珍稀古幣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戰國 齊返邦長法化 羅伯昭舊藏

在四川期間,他得到了四川畫家、收藏家毛永庚協助,收購了成都藏泉家楊介仁的全部收藏。

1925年春暖花開之際,江南大收藏家和泉學家戴葆庭到重慶訪問泉界,會見羅伯昭先生,暢談我國錢幣文化歷史和國內發展趨勢,展示了其攜帶的一批奇珍藏品,得到了羅伯昭的熱情款待與稱道。摯友相見分外欣喜,為了表示對羅伯昭的敬意,戴葆庭特轉讓了鎏金“天策府寶”、“乾封泉寶”兩枚奇珍。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清 咸豐元寶 羅伯昭舊藏

當時,各地泉友慕名而來,羅伯昭都盛情接待,購得張文彬“大朝通寶”(銀錢)、“天聖元寶”(折二鐵範)。購陳仲壁:“招納信寶”(銀質)、秦權錢“第十八”、“天聖通寶”(鐵母)、“乾封泉寶”(背“天府”)等等。

重慶的古玩店老闆沒有不認識羅伯昭的,精明的老闆收到珍稀古幣,悄悄放下,專等羅去時拿出來亮寶,能賺更多錢。“新幣十一銖”是羅伯昭用五千大洋買的。有時他用幾根金條買回一枚珍稀的小平錢,特別是買到眾泉友皆無的孤品,他感到很自豪,很值得。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1930年代末,羅伯昭已成為長江中上游地區赫赫有名的泉界大家,與南方上海的張叔馴、北方天津的方藥雨並駕齊驅,被譽為“巴蜀羅”。這也是“南張北方巴蜀羅”的來由。

有人為羅伯昭統計過,他花在購買錢幣上的資費在兩千萬以上。儘管如此,羅伯昭認為:“金錢可再掙,古幣難再生。可遇不可求,看好買到手。以免失良機,後悔無盡頭。”

<strong>嚴謹治學 對古幣知識瞭如指掌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建國通寶

羅伯昭集幣不僅求品種、數量,重珍品,更重古幣知識的提高,每當收集到前所未有的品種,他都要翻閱古籍考證,查找新來者的有關材料,若從書上弄不清楚,他便會找泉友虛心求教,直至研究透徹為止。

羅伯昭的書房裡有二十四史和很多線裝書,有時滿足不了研究需要,他還會去書攤淘書,只要有空,他就坐下來研究古錢幣,以至對我國各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都瞭如指掌。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咸豐通寶”背“寶福當一百”一枚 羅伯昭舊藏

當年,有錢販子將從沒有人見過,錢譜上也沒有著錄過的“建國通寶”帶到了上海,錢幣界人士都認為是贗品。羅伯昭當時沒在上海,但他僅憑拓片就斷言這是個好東西,一定要追回來。於是派人拿著十兩黃金到北方,將寶貝買了回來。

羅伯昭不光有實踐經驗,還有著述才能。在《泉幣》雜誌32期中,先後撰寫或提供藏品的文章就有101篇,平均每期有三四篇之多,著述之豐,令人歎為觀止。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銀質西王賞功 上海博物館藏 羅伯昭舊藏

值得一提的是,《沐園四十泉拓》一書是其唯一一本發行的專集,是羅伯昭於1939年為慶賀自己四十歲生日遴選自藏四十珍品集拓而成。在書中,羅伯昭對所收錄的錢幣,或輟以絕句,或加以考證,文字清麗簡約,展現出他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歷史卓見。

不同於其他錢幣藏家,羅伯昭還是一位錢幣研究的組織者。1940年初,他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泉幣學社”,該社是解放前歷時最長,影響最大,名人最多、辦得最好的民間錢幣組織。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每次例會,都要先確定每週例會的研究題目,分頭作好準備,圍繞議題,各抒己見。每次例會都有記錄備查,會上展示的作品,均認真製作拓本妥善保存,諸如此類的具體工作,全由羅伯昭辦理。抗戰勝利後,物價飛漲,中國泉幣學社編的雜誌《泉幣》經費出現虧空,羅伯昭拿出40萬元彌補,才使該刊善始善終。

<strong>文革歷磨難 收藏捐國家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民國時期魚子紋地“連生貴子”背“連仲三元”銀質吉語花錢一枚 羅伯昭舊藏

1957年,羅伯昭將珍藏的“新幣十一銖”等15247枚錢幣毅然捐給了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1962年,他又將珍藏的另一批錢幣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更令人動容的是,羅伯昭看到古錢商手中有一枚“莊泉四十”,正是上海博物館缺品,他就不惜高價買進,無償地捐獻給上海博物館。其捐獻的錢幣大多舉世罕見,屬大珍品、大名譽品,對研究中國錢幣鑄造與流通所具有的重大歷史價值。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他窮盡數十年心血,收集萬餘枚錢幣,全數捐給國家

北宋元符重寶 羅伯昭舊藏

儘管羅伯昭對國家一片赤誠,卻依舊沒有逃過磨難。文革中,羅家幾次被抄,羅伯昭受盡屈辱,但他毫無怨言,並表示“這是受考驗”。1976年,羅伯昭去世,葬於無錫。

“文革”以後,國家把抄走的一些文物發還給羅家。羅伯昭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也沒有影響羅家的捐獻行為。1979年,羅家四個子女商量後決定將父親收藏的錢幣全部捐獻,上海博物館從中挑選了140件,其餘捐獻給了四川博物館,“家裡沒有剩下一枚錢幣,我們沒有覺得可惜,我們知道這是父親的願望。”羅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