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業績“雙殺” 2018券商集合理財收益分化隱情

在多重因素疊加之下,2018年成了券商資管高度承壓的一年。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近期公佈的《資產管理業務統計快報》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資管規模為13.4萬億元,年內驟降3萬億元,較2017年末下滑20.24%。

為何券商資管產品的業績出現如此較大分化?在業內看來,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打破剛性兌付,規範資金池業務,引導行業去嵌套、去槓桿等一些系列措施,對整個資管行業業態起著重塑的效果。不難看出,資管行業正在迴歸服務實體經濟、主動管理本源的本源。

收益率緣何冰火兩重天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有年度數據可比的3274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2018年取得正收益的產品佔比超過了六成,但首尾相差卻高達了數倍。《投資者網》在向業內的求證中發現,除市場原因外,實際收益仍可能存有誤差。

對此業內認為,一方面,2018年上證綜指下跌24.59%,恆生指數下跌13.61%,中證全債指數上漲8.85%,不同市場整體表現差異較大,產品之間漲跌互現,所以業績分化明顯。另一方面,券商集合理財尤其小集合在產品設計、投資範圍、客戶結構上均較為靈活,可通過多資產、多策略配置方式滿足投資者個性化需求,因此,不同集合產品的區間收益率和收益波動率等指標差異也較大。

“排名靠後的多以分級產品的次級為主,這主要因為次級的收益會優先記錄到優先級的產品中,有些臨時為負,之後也可能回正。”某資管業務負責人向《投資者網》解釋道,而部分年內漲幅奇高的產品不排除是估值調整的可能。

不必過慮系統性風險

毋庸置疑,2018年債券走勢呈現分化格局,信用違約事件增多。

市場“黑天鵝”的存在,對固定收益投資團隊的大類資產配置能力、交易能力和信用風控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但從銀保監統計口徑來看,到2018年5月末,全市場違約率僅為0.43%,業內認為,不用過度擔心繫統性風險。

“2018年雖然稍顯特殊,但對踩雷的產品,如果投資組合佔比控制好,影響會小一些。”上述負責人表示,目前現存的券商集合理財仍以債券、非標債權和股票質押為主,未來則會加大權益類產品的比重,這既和資管新規有關,也與去槓桿的形勢有關,“前幾年固收業務發展快,非標可以加槓桿,市場機會大,相關產品多,但伴隨這幾年的去槓桿,權益類業務的市場機會出現。”

主動轉型各顯神通

隨著資本市場中機構佔比的逐步擴大,部分券商資管開啟了資管公募化的準備。“ 但不同機構優勢不一,例如銀行的優勢在資金端和客戶端,還有品牌優勢,而擁有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在產品端和投研方面更有優勢,由於非常熟悉淨值化產品的管理,為此在公募產品開發管理和人員儲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準備。”華東某券商資管相關負責人表示。

不過,為了平衡市場的波動,部分券商資管則選擇了“多條腿走路”。

為提升主動管理能力,2018年業績增長較好的一家券商資管告訴《投資者網》,公司目前正在積極探索多元化資產和多元化資金來源,逐步打造以“基礎配置產品+特色化產品”為核心的產品體系,構建具備大類資產配置策略的投研體系,進一步發揮券商資管在資產獲取、資產定價和產品創設方面專業能力和業務特色,在全產業鏈資產管理和跨市場、跨產品、跨行業的資產配置上發揮比較優勢。

而不論是發力淨值,還是多元,多位券商投資人士提醒購買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們,在購買之前仍需仔細瞭解產品結構、分級安排、管理費調整和業績報酬等情況再做決定。(思維財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