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9個月賺走261億,銷量是吉利2.8倍,還說公司未來在中國

1月7日,吉利汽車公佈了2018年全年銷量。數據顯示,2018年,吉利汽車全年累計銷突破150萬輛,同比增長20.3%,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第一。不得不說,作為中國自主品牌的吉利能在車市的寒冬中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但與另一家車企相比,吉利的差距還是不小,它就是大眾汽車。

短短9個月賺走261億,銷量是吉利2.8倍,還說公司未來在中國

數據顯示,2018年,大眾汽車在華銷量將首次突破420萬輛,銷量是吉利的2.8倍。其中,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兩家合資公司的銷量分別為207.5萬輛和206.5萬輛。不僅如此,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合資公司為大眾提供了33.30億歐元利潤,同比微增0.8%,約合人民幣261億元,相當於大眾每天在中國賺走1億元利潤。

毋庸置疑,中國市場對大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大眾集團的CEO迪斯將他在2019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放在了中國。1月7日下午,迪斯在會見媒體時公開表示:“中國市場對於大眾汽車集團的未來具有最重要的意義,甚至可以說,大眾汽車集團的未來將由中國市場決定。”

短短9個月賺走261億,銷量是吉利2.8倍,還說公司未來在中國

大眾掌門人的這番話並不是誇誇其談,2017年,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以超過418萬輛的年銷量為全球總銷量貢獻近40%的份額。根據《財富500強》的數據顯示,1995年,大眾全年營收不過614億美元,美國通用汽車的營收為1688億美元,是大眾的2.75倍。但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日益發展壯大,大眾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在最新《財富500強》的榜單上,大眾集團以2600億美元(約1.8萬億人民幣)的營收位列第7,淨利潤131億美元(約900億人民幣);美國通用汽車反而只有1573億美元,比當年還減少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國汽車市場,通用汽車比大眾汽車時間晚到了13年。

1978年,改革開放春風初起,中國轎車工業發展被提上日程。彼時,閉門造車的中國汽車業與全球汽車業在管理、技術、產品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距,正因如此,中國的汽車工業走上了“合資之路”。剛開始,中國與全球的主流車企都進行了接觸,但美國通用、法國雷諾、雪鐵龍、日本日產等一些汽車廠家都婉拒來中國投資,大眾是為數不多的積極分子,上海轎車合資項目“郎情妾意”,其間雖有許多波折,最終雙方還是在1984年10月10日正式簽署25年的合約。

1985年,合資公司“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桑塔納開始在中國全面投產,一經退出就廣受歡迎,很快上汽大眾就成了中國最大的轎車生產廠,不到半年時間,產量就達到了1700量。此後,從1986年到1991年間,上汽大眾的年產量連番了四倍,從8471輛增長到35000輛。

短短9個月賺走261億,銷量是吉利2.8倍,還說公司未來在中國

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在客觀上起到了推動中國民族汽車產業的作用。一開始,桑塔納的轎車零件都是進口解決,但同時要求,在達到限量之前,桑塔納的國產化率必須達到60%。但到1986年,第一輛桑塔納在上海組裝落地已過去三年,然而國產化率只有可憐的2.7%。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大眾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當年為了實現桑塔納的國產化,大眾動員了300多家主要的零部件廠商到中國來,比如博世、西門子等在中國建立工廠,助推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1988年,上海桑塔納的國產化率較前一年的5.7%翻了不止一倍,1990年超過60%,1993年跨上80%新臺階,樹起一個新的里程碑。但另一方面,上汽和一汽大眾的關鍵零部件幾乎全部從德國本土進口。據稱,僅每年向中國銷售進口零部件的利潤能佔到大眾在中國賺取利潤的30%以上。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1年,各大跨國汽車公司紛紛湧入中國,建立起多家汽車合資公司,大眾一家獨大的市場環境才不復存在。

短短9個月賺走261億,銷量是吉利2.8倍,還說公司未來在中國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井噴”式發展,世界上主要的跨國汽車公司幾乎全部都在中國有了合資企業,中國也發展成為多數汽車公司在全球最大的市場。面對這一現狀,大眾曾經也有過被通用拉下馬的經歷,但善於反思的德國人很快調整了回來,在2013年重歸中國汽車銷量榜首。

2018年以來,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加大對外開放,寶馬實現了控股華晨寶馬,特斯拉則在中國建立獨資公司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9年1月7日,特斯拉CEO馬斯克親自來到上海參加工廠動工儀式,工廠第一期規模就達到了25萬輛電動汽車的產能。為此,大眾也毫不示弱,在2019年,大眾在中國市場的投入將超過40億歐元,並承諾在未來兩年內將新增30款新能源車型,預計2020年將在中國市場交付約40萬輛新能源汽車,到2025年交付量將達到約150萬輛。此前,大眾集團CEO迪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直接對標特斯拉:“大眾的電動汽車平臺已做好了生產5000萬電動車的準備,目前電池採購也已準備就緒。大眾希望通過積極的定價策略來針對特斯拉等對手,大眾將比特斯拉便宜。”

短短9個月賺走261億,銷量是吉利2.8倍,還說公司未來在中國

無疑,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而在大眾、特斯拉這樣的外資企業虎視眈眈的時候,中國的民族車企更需要加把勁。不過,競爭激烈也不見得是壞事,事實上,中國的許多自主品牌,像吉利、比亞迪和長城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野蠻生長的過程中,他們反而更具備與外資企業直接競爭的底氣與實力。只有競爭才能誕生強者,相信中國會催生出一些優良的企業、優秀的企業家,在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