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毅达“失联”董事长被警示 信达证券大股东难当

本报记者 郝嘉奇 夏欣 上海报道

*ST毅达(600610.SH)高管集体“失联”。不仅是上海市证监局、*ST毅达大股东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证券”),乃至*ST毅达4位独立董事,都与其高管、其他董事和联络人失去联系。

1月23日晚间,信达证券对*ST毅达作风险提示公告,称公司通过司法裁定强制划转股份的方式,取得其2.6亿股股票,成为第一大股东,要求其配合办理信息披露事宜,但其一直不予配合。“信达证券多次与上市公司其他股东、独立董事联系,积极努力推进上市公司治理秩序的恢复,但目前尚未有明显进展,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上交所和上海证监局也紧急发布监管通报,要求*ST毅达尽快与监管单位建立有效联系,对公司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1月23日,*ST毅达独立董事收到上海证监局《关于对张培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称其作为董事长未配合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中国经营报》记者未能与*ST毅达取得联系,辗转联系到公司独立董事程小兰。她告诉记者,公司四名独立董事发布了联合声明,要求公司其他董事、高管、工作人员尽职负责,尽快恢复与上交所的联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1月23日,程小兰等独立董事声明:“虽经多方努力,但至今也无法与公司新任董事长张培或负责信息披露的具体经办人员建立联系。”

<strong>被迫成为大股东

信达证券出具的《*ST毅达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2015年4月,公司原大股东大申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2.6亿股*ST毅达股票,出质给信达证券来融资,随后陷入违约。

信达证券申请强制执行,法院裁定拍卖标的股份,2018年11月、12月两度流拍。法院便将股份作价约5.05亿元交付给信达证券以抵偿*ST毅达债务。

记者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查到,上述融资产品名为“信达兴融4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规模约3亿元。据了解,最终出资人为信达证券母公司中国信达(01359.HK),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

1月11日,信达证券公告称,尚未能与上市公司取得联系。其是否会处置股权也备受市场关注。信达证券公告称:“出于资管计划清算的目的,不排除在本次权益变动后12个月内处置己拥有的权益股份。”

*ST毅达的独立董事也无法与公司取得联系。程小兰称,自己1月10日致电*ST毅达2名联系人王强和黄新浩(职工监事),王强关机,发短信未回,打黄新浩电话未接,自己又通过微信与其联系,黄新浩告知因其已辞职,现在不知道也不了解公司情况。程小兰1月22日对记者说,她没有公司新的联系方式。

上海证监局日前向*ST毅达发布监管函,要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履职尽责,整改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公司7名董事和3名监事于1月25 日前与之联系,并提交尽职履责情况的书面说明。

<strong>两度被立案调查

2018年,*ST毅达多次更换董事长。2月,公司董事长沈新民辞职,由原总经理党悦栋代行董事长一职。7月,公司选举郭学东任董事长。12月,选举张培任董事长。

值得注意的是,张培年仅30岁,且此前并无在公司任职经历。*ST毅达公告显示,张培1989年出生,大专学历,2015年~2018年于新疆同喜金融咨询有限公司担任经理。

不过,记者查阅工商资料发现,并无“新疆同喜金融咨询有限公司”记录。程小兰表示,她要求公司向她出具张培的履历情况,公司未出具,张培也从未与她联系过。她去年12月7日在《关于选举张培担任公司董事长的议案》表决时投出反对票。

程小兰对记者说,去年8月,她便递交了辞呈,但由于独立董事人数少于董事会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一,在新任独立董事就任前,她需继续履职,而到现在也无人愿意接替。

此外,公司原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辞职后,尚无新人选上任。

*ST毅达因信披违规两度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截至目前,两起证券违法调查尚在进行中,公司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

截至2018年9月30日,公司总资产约4.4亿元,净资产约0.13亿元。2018年前3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0元,净利润亏损约2174.1万元。

此外,*ST毅达被上海文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起诉后,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银行账户被冻结,资金周转困难,已对正常经营构成影响。

《中国经营报》去年4月23日曾报道,*ST毅达全资子公司厦门中毅达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在未实施任何工程的情况下,虚增收入7267万元,虚增利润总额1063.89万元,领到监管罚单。记者去年4月实地走访发现,公司位于广东、福建等地的苗木基地基本处于无人养护的状态,资金链紧张情况下,许多工人因领不出工资选择离职。

*ST毅达股价近日在2元/股线上波动,如公司继续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2018年审计报告,其股票将在2018年年报披露后暂停上市。

信达证券出具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称,公司没有在12个月内对*ST毅达或其子公司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的明确计划,或上市公司拟购买或置换资产的重组计划。但市场仍有传言称,信达证券或将借壳上市。

1月22日,信达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有关我公司对中毅达事项的信息请以公开披露的公告为准。”

<strong>券商处置权益颇棘手

金融机构被迫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情况虽罕见,却也有先例。盈方微(000670.SZ)原控股股东曾将所持股份进行场内股权质押,在无力归还资金的情况下,于去年5月将所持有的6900万股和3725.96万股分别划转东方证券和华融证券。两家券商各持股8.45%、4.56%,成为盈方微第二和第四大股东。

此外,部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也对金融机构造成了损失。以太平洋证券(601099.SH)为例,去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额9.72亿元,超过前年净利润10%。

9.72亿元具体涉及9只股票,其中计提减值金额最多的是商赢环球(600146.SH)。融资方以商赢环球股票为质押物,在太平洋证券办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因标的证券连续下跌,导致履约保障比例跌破处置线,融资方未履行购回义务而违约。太平洋证券预估可回收金额后,将账面价值和预估可回收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约3.37亿元。

《清华金融评论》刊文称,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对象主要为金融机构,大多不具有长期从事实业经营管理的安排。金融机构被动成为大股东后,往往会再次转让所持股权,导致上市公司大股东再次变更,公司风险将再次放大,经营管理会缺乏稳定性。

东北证券分析师戴绍文认为,一家标的公司如果在一家券商进行股票质押出现违约,且质押股东股份被冻结,券商在操作上处于被动,潜在损失就将大概率增加。

*ST毅达去年三季报显示,大申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2.6亿股已被全部冻结,信达证券处置相关权益将较为棘手。

此外,正常情况下券商不会接受*ST类股票质押,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在标的公司在完成股票质押后“戴帽”。戴绍文分析:“如果质押股东的股份并未被冻结,券商在损失的控制上仍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在交易成本和标的物价值未来出现改善的可能性上,并不乐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