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最後是敗給了沃爾瑪?還是敗給了自己?

對於一家百年老店來說,最讓人感到唏噓的,莫過於:

我小的時候,曾經在他們家買過東西。不過,如今很多年沒有再去了!

兩個月前,這家昔日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擁有132年曆史、營業額一度達到全美國GDP1%的零售巨頭,正式申請破產保護。


它曾是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最後是敗給了沃爾瑪?還是敗給了自己?



它,就是西爾斯!

靠小廣告起家,一度成長為全球零售業的樣本企業,不僅發明了百貨店、連鎖店和購物中心等新業態,而且連沃爾瑪、亞馬遜的經營模式也是脫胎於此。

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2017年11月,阿里巴巴宣佈224億元收購了中國最大的線下連鎖超市—大潤發。隨後,因為大潤發創始人的一句話,全國的輿論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如果說這樣的故事令人唏噓不已,那麼西爾斯的隕落,則更加的讓人難以置信。畢竟,大潤發並沒有輸掉,充其量只是賣身了而已。

但是,西爾斯完全不一樣。


它曾是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最後是敗給了沃爾瑪?還是敗給了自己?



這是一家誕生於1869年的古老企業,創始人理查德.西爾斯原本只是一個鐵路工人,但是因為不願意捧著“鐵飯碗”,於是選擇了下海經商。從最開始的投機倒把到後面為了生存到處發小廣告,最後無意間打開了郵購業務的大門,公司就此走上正軌。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將不同商家的商品目錄,印在小廣告上,然後再挨家挨戶的將這些小廣告扔到居民的門口。

這個方式可能現在看起來很土,根本沒人會在意。但是,在那個年代,這個經營模式卻很吃香,尤其是經過西爾斯的“改良”之後。

首先,西爾斯將小廣告做的很精美,按現在的話說至少是宣傳海報級別的;其次,西爾斯自己篩選商家,替消費者甄別好還是壞;再次,與商家談好合作,比如折扣或者返傭等等;最後,也是最與眾不同的,那就是西爾斯提供送貨上門服務,甚至無理由退貨。

其實,這就是電子商務的雛形。只不過,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西爾斯的做法是挨家挨戶扔小廣告而已。

久而久之,西爾斯的第一個主要業務:郵購業務,就這樣誕生了。

從百貨公司到連鎖商店

西爾斯的版圖越來越大


1920年, “一戰”帶來的創傷已經漸漸被淡忘,美國經濟開始強勁復甦,大批的農民進城成了藍領工人。

這時候,西爾斯公司的經營權已經交到了接班人伍德的手裡。隨著城裡的生意越來越好,伍德決定將西爾斯的經營重點從郊區轉移到城裡,創建西爾斯百貨。


它曾是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最後是敗給了沃爾瑪?還是敗給了自己?



而這,註定是開創新的舉措。

在管理制度上,伍德創建了“採購員中心制”。就是由採購員決定這家百貨賣什麼,直接對消費者負責,並且與業績掛鉤。

正因為這樣,西爾斯擺脫了傳統“主管負責制”帶來的市場反應慢、消費者投訴效率低的不利影響,西爾斯百貨一下子就火了起來。

並且,隨著公司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伍德又提出將公司所有百貨的裝潢、招牌、廣告牌全部統一,於是逐步成了如今連鎖百貨的樣子。

另一方面,由於連鎖百貨集中在中心地帶,這就造成了城市周邊和農村沒法覆蓋。於是,伍德又提出了“連鎖商店”的概念。將大而全的百貨拆成小小的商店,專門售賣高頻卻又價格不高的商品。

就這樣,一個標準化的“連鎖商店”和“百貨公司”誕生了。

跟隨消費者流動

郊區購物中心進入人們視野


“二戰”後,西爾斯其實已經是一家超級的零售公司,甚至於說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在那個分業經營還不是很明晰的時代,西爾斯不僅可以賣房屋、汽車,還可以賣信用卡等金融業務。

但是,西爾斯並沒有打算就此止步。


它曾是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最後是敗給了沃爾瑪?還是敗給了自己?



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美國開始進入大規模高速公路建設時代。西爾斯慢慢發現,儘管中心城區的客流量還比較穩定,但是隨著汽車和高速公路的普及,人們活動半徑大大增加,還是有很多客戶因此流失。

為了抓住這部分流失的消費者,西爾斯試圖發明一個可以將中產階級一網打盡的一站式購物場所。於是,郊區購物中心就這樣誕生了。

為什麼說西爾斯偉大呢?

因為它的“百貨公司+連鎖商家+購物中心”模式。,西爾斯將傳統的零售業打上新業態的標籤,並且始終與時俱進。

既然如此,為什麼會盛極而衰呢?


當一個企業始終站在榮耀的巔峰時,久而久之便會被一些表象矇住了雙眼。

西爾斯高層認為,西爾斯崛起的真正原因,是“消費者忠誠”。但實際上,真正讓西爾斯崛起的,除了西爾斯發行的新業態提供了購物體驗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因就是“二戰”後嬰兒潮。


它曾是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最後是敗給了沃爾瑪?還是敗給了自己?



這一切,隨著沃爾瑪的橫空出世,徹底的發生了改變。

在西爾斯看來,沃爾瑪的低價戰略,所採取的“壓低供應商進價”、“最短供應鏈”、“開在高速公路附近”早就是西爾斯用臭的把戲。因此,儘管沃爾瑪的開店速度越來越快,但是始終沒能引起西爾斯的高度重視。

進入90年代,西爾斯驚訝的發現,在“嬰兒潮”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突然開始變得吝嗇了起來。而以“低價”和更好購物體驗的沃爾瑪,成為了消費者的首選。

哪怕曾經是西爾斯最忠實的粉絲,也都開始紛紛“叛變”。

這時候西爾斯才明白,在沃爾瑪出現之前,消費者之所以頻繁的關顧西爾斯,表面上看是因為消費者忠誠度。但實際上,是因為在沒有一個更的公司誕生出來之前,消費者沒有更好的選擇。

也就是說,與其說西爾斯是在與沃爾瑪的競爭中敗下陣來,不如說是本身帶給客戶的消費體驗越來越差,無論是價格本身,還是相關服務。

亞馬遜的異軍突起

給了西爾斯最後一擊


前面說到,為了應對沃爾瑪,西爾斯不得不做出了重大變革。

第一是收縮戰線,不斷關停店鋪;第二是不斷出售地產業務;第三是減少基層工資。概括起來其實就是:開源節流,重整傳統業務。


它曾是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最後是敗給了沃爾瑪?還是敗給了自己?



不過,萬萬沒想到的是,後起之秀沃爾瑪做的太優秀了,根本沒有給西爾斯任何機會。

反而是,你越學沃爾瑪,消費者對你就越不認同、越不滿意。

另外,由於大幅降低底層工資,造成了西爾斯的服務越來越差,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越來越差。偏偏就在這時,一個靠著賣電子書的電子商務公司迅速崛起。

隨著亞馬遜從賣書擴展到了全品類,西爾斯面臨的競爭對手,除了便宜的沃爾瑪,如今又多了一個亞馬遜。而這,也給了西爾斯最後的一擊。

由於西爾斯頻繁的更換領導層,造成了舊業務不斷虧損,而新業務又需要繼續燒錢的尷尬局面。在內憂外患下,從2011年開始,西爾斯的現金流開始枯竭。

最終走上了破產申請的道路。

總結


西爾斯的隕落,其實也是所有巨頭的宿命:

當你在頂峰的時候,風光無限好。但是,卻因此失去了變革的勇氣和魄力,習慣了呆在舒適區而遺忘那些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風險。


它曾是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最後是敗給了沃爾瑪?還是敗給了自己?



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更多的是應激型措施,缺少長遠的佈局和謀劃。更重要的,你遭遇的競爭對手不僅超出了你的想象,而且新技術帶來的衝擊更是讓你始料未及。

當然,對於一個百年的企業來說,且不說它曾經達到過的高度,單就說這家企業擁有的132年曆史,就足夠載入史冊了。

畢竟,沒有永遠成功的商業模式,也沒有永遠成功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