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水養龜,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泥水養龜,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泥水養龜,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泥水養龜大法,似乎在圈內成為一種流行。起初我覺得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誰在養龜征途中還不得折騰折騰呢!但是通過接觸到更多的龜友,發現有很多的龜友,尤其是新手階段的龜友,更尤其是養國產水龜苗的龜友,非常熱衷於這種飼養模式,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我無意苛責別人的飼養方法,事實上我還花了很多時間去瀏覽了網上的各種泥水養龜方法的文章,但是我總覺得一窩蜂的追捧這種飼養方法有些問題,那就在這裡說一些個人看法。

01仿生態環境?

泥水養龜,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泥水養龜的都說這是仿生態做法,通過生物循環達到系統平衡。說起仿生態,我首先想到的畫面應該是繁盛的植物、濃淡適宜的綠水、體色自然、神態鬆弛的龜類。可是我翻遍網頁所能看到的泥水養龜,無一例外都是塑料箱裡渾濁的泥水,稀疏的植被、馱著泥漿的龜殼,怎麼看也沒有生態的感覺。有人說,你想象的畫面只是你主觀的印象,龜野外不就生活在泥底的水域裡嗎,也會有這樣的渾濁,也會身上沾滿泥漿,怎麼這就不是生態美呢?

我贊成用泥底的環境養龜,也喜歡自然界的野性美,但是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模擬真正的仿野生環境,最容易成功或者說最貼近自然的莫過於戶外池塘飼養。較大的水面,較深的淤泥,充裕的光照,良好的通風,才能較好的發揮生態循環的效用。僅靠自然降水的自然更新池水方式,池塘也可以維持穩定的水質,水色也會維持一定的透明度。這樣的大環境裡,龜在某些時候也會攪起底泥而造成小範圍的渾濁,但是這些渾濁在大水體裡只是很小的區域,而且也不會一直持續,龜並不會總在渾濁的區域待著,戶外有著足夠多的區域選擇,所以我們所見到大部分野生龜,體表都是很清爽的,也並沒有過多的水鏽泥垢.

而這些所謂仿生的條件濃縮到小小的塑料箱內,就變得非常難以控制,很薄的土層,很淺的水深,使得泥土總在被活動的龜翻起,水總是渾濁不堪,龜總是一身泥濘,龜被迫生活在一個水透明度很低的環境裡,這不是成功的仿生,或者說只仿出了自然的一個片段。原意是用泥來營造一個仿生環境,好比做一道魚,放姜蒜可提味,但如果最後吃一口全是姜蒜味的話,那就是失敗的嘗試了。

在水族造景界,近年來開始流行原生造景缸,區別於黃金比例法的荷蘭式造景和常常藉助石塊來構建東方美學的自然式造景,原生缸總是力求還原野生河流裡的原生景觀片段來展現自然的野性美,這樣的缸,也許沒有蓬勃的層次分明的各色水草,也許枯葉樹枝鋪底、水色褐黃,也許亂石縱橫、絲藻蔓生,但是無論什麼樣的風格,水都需要保持一定的透明度,否則就失去觀賞的意義了。再說原生河道里也會有渾濁的時候,比如大雨後的洪流,被底棲生物翻起的渣渣,但是這都是時光中的片段,而不是我們所需要展現和觀賞的片段。泥水養龜也是一樣,我們希望營造野性的環境,但是我們欣賞的不是一盆泥漿。

02泥水養不腐皮?

泥水養龜,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泥水大法的流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腐皮的概率似乎要低一些。但是為什麼泥水養龜會減少腐皮概率呢?網上有各種解釋,比如說土裡含有天然的抗生素——土黴素,以及各種益生菌。或者籠統得說泥水有殺菌消炎作用。至於怎麼消炎了,怎麼殺菌了,什麼細菌益生了,都不明確,總之就是有用,甚至上升到腐皮剋星的高度。我們看到豬啊牛啊喜歡滾泥潭,就覺得泥漿可以治療皮膚病,治療寄生蟲,至於為什麼能治,什麼原理,統統不做研究。

豬牛滾泥漿一方面是為了散熱,另外一方面可以在身體上塗上泥漿,泥漿幹後變硬,可以有效阻止蟲蠅叮咬,減少外寄生蟲的侵入概率。難道龜生活在泥水裡少腐皮也是相同原理嗎?我之前曾寫過一篇有關腐皮的文章,我堅持認為腐皮的誘因是來源於積溫不夠以及溫差過大導致抵抗力下降。泥水養龜不腐皮少腐皮的根本原因就在這個泥水環境恰恰規避了很多導致積溫低、溫差大的諸多弊端。

比如說我們常常發現使用過濾的環境裡龜容易腐皮,這是因為,水比熱容大,溫度本來變化比氣溫慢,而過濾系統把水抽到濾材中,與空氣充分接觸,水溫就迅速和空氣溫度趨於接近。在白天,空氣溫度升溫快,經過過濾的水溫迅速升高;而在夜間,空氣溫度下降很快,經過過濾的水因為與空氣接觸面很大,也會迅速降溫,這晝夜的升降,就是人為的加劇了溫差。而無過濾的水,相對靜止,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小,蓄熱慢、失熱也慢,這樣水體裡其實就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而泥水,比靜水的穩定性更強,且不說泥土裡含有什麼素什麼菌,我們僅僅把它看成一個顆粒懸浮物好了,在陽光照射下,渾濁的泥水顯然比清澈的水升溫更慢,因為透明度太低,會將相當部分的陽光反射折射出去。而在夜間,泥底的蓄熱功能又能較大程度上的穩定水體溫度。

另外一點,由於常見的泥水養龜大法的設置上,不能使用過濾系統,換水不便,反而在水質水溫上都更穩定。通常用塑料容器做泥水養龜的,都會做一個溢流口,定期傾斜容器讓老水流走一部分再加入新水。這樣做實際上等於保留了大量的老水在泥土裡,就像發饅頭用的老麵疙瘩一樣,作為菌種,迅速把加入的新水改造成小生態圈裡的一員。水質和水溫的穩定,才是泥水養龜少腐皮的根本原因。

03用土要有講究?

泥水養龜,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網上泥水養龜的資料有的說要取樹木根部的泥土,說是自帶細菌群落,不用再培養。還有細分到用樟樹下的泥土,說樟樹葉殺菌,這個好像和前面說的自帶細菌群落有衝突。有的說山泥、黃泥好,還有的說直接用塘泥、田泥。我覺得有必要搞清楚泥土的主要成分到底是什麼。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鬆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無論是樹根上的土,還是黃泥,塘泥,無非都是泥土的不同區域的不同表現。備受推崇的黃泥紅泥,與岩石的親緣最近,看過打水井的朋友可能有經驗,從井內壁可以看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土的分層情況,在我們江南丘陵地帶,最上層是腐殖土,向下是黃土、紅土,再往下是紅土夾雜白色的風化土,再向下就是岩石層。所謂的樹根部的土,其實就是腐殖土,組織鬆散,纖維粗,肥力高;而塘泥田泥,這是長期水浸深度腐熟的泥土,樹根土、紅土、黃土長期泡水處於低氧環境下,最終都變成塘泥田泥。比如全是山上黃土紅土的地區,山塘裡的泥一樣是深褐色的,挖開底層,也一樣是黑色的,帶有腐熟的氣味。

至於說什麼泥土自帶菌群,話沒錯,可是自帶什麼菌群,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土泡在水底,這些菌群還能不能活,活著會發生什麼變化,起到什麼作用,如果不是相關專家,都無從考察,更沒法說對龜有沒有好處。如果真的要找泥土,無化學汙染、容易獲得,才是最重要的標準。

04生物淨化分解?

泥水養龜,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我們很喜歡在龜的飼養環境裡放養各種水生植物,尤其是泥水環境裡,最常見的比如菖蒲、水葫蘆、水芙蓉、浮萍等等。不可否認這些植物可以吸收水裡的氮磷和重金屬成分,有一定的淨化水質作用。但是質量守恆定,吸收掉的成分轉化為植物的有機體,植物的生長必定有代謝,比如老化的植物根鬚 脫落,植物的死亡軀體,在水裡腐爛,就會成新的汙染源。

同理,我們喜歡放養一些小魚小蝦進去混養,希望它能吃掉一些食物殘渣甚至吃掉龜的糞便,來達到淨化水質的作用,可是我們別忘了,魚蝦吃進去食物也要拉出來糞便,同樣是新的汙染源。在自然界,有數不清的生物鏈條,互相制約、互相提攜,但是在有限的人工環境裡,越複雜的循環鏈條,越不容易把控,有可能你精心佈局的生態循環系統,卻不如簡單換水來的高效可靠。

05出水秀仿野生?

泥水養龜,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泥水養龜容易出水鏽,這是公認的事實吧。甚至有人為了水鏽而泥水養龜。我對水鏽的態度是,自然產生,適當有一些,有獨特的美感;刻意為之,則如同假古董做舊一樣令人不舒服。野生的龜未必有水鏽,有水鏽的未必有野性美,說的好聽點是水鏽,其實就是水垢。紅色水鏽和白色的水垢本質上都是一樣,都是水裡的礦物質黏附在物體上的結果。

事實上但凡水質優良的地區的野生龜,基本是沒有什麼水鏽的,自然界的水即便是相對流動性差的湖泊池塘,也有自然降水或地下水的自然補充和更新,水質相對較好,龜的活動區域也相對較大,體表總能保持清爽,水體裡即便富含鐵元素,也沒有太多的條件吸附到龜殼上;只有死水靜水、水質不好,水裡懸浮物過多,水質感黏稠,龜沒有更多的棲身地的選擇,長時間的呆在一個侷限環境裡,才會讓甲殼附生上水鏽。

人工飼養條件下尤其是泥池飼養這種換水頻率最低的方式,產生的水鏽概率最高。我使用水泥池養龜,沒有鋪底泥,但是不斷有從產卵池帶下來的泥沙積累,即使是這麼少的淤泥,在換水頻率低的季節,尤其是經過不換水的五個月冬眠季後,依然會在部分龜的甲殼尤其是腹甲(與底泥接觸較多)形成少許水鏽。我完全不認為這點水鏽是代表我養的龜仿野生了,事實上我最清楚這是因為我的池子水質老化,疏於換水造成的。這屬於飼養方式的粗糙,完全不值得炫耀,就像不小心把自己臉刮破了留個疤,不等於我就是社會人、狠角色。


06沒有其他辦法?

泥水養龜,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以上說了那麼多,我只是對泥水養龜大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不反對泥水養龜,我反對的是盲目照搬模式;我推崇的是凡事有自己的思考,對於泥水養龜的好處方面,要多問一個為什麼;對於弊端,要多想辦法如何平衡和改進。我們真的沒有其他比泥水養龜更好的辦法去解決腐皮問題了嗎?

很多清水養龜的朋友,單位面積裡可以飼養更多的龜,更有觀賞性,龜同樣也不腐皮,那麼這種方式是不是明顯優於泥水養龜法這種只能低密度,觀賞性差的方式呢?

其實瞭解了泥水養龜的背後原理,我們完全可以採取更好的、更有觀賞性的方法去養龜。泥水養龜提供了一個思路,在這個思路基礎上,要有啟發和改進才可以說得到精髓。泥水養龜防腐皮有效,倘若只求解決現有問題,固步於泥水養龜防腐皮的層次裡,容忍觀賞性差這個最大的缺點,只能說這是一種飼養技術的倒退和固執,或者就是泥水圈自嘲的“懶”!

我們都知道泥水養龜模仿自然,我們日常的很多的東西都從模仿自然而來,但是從模仿裡發掘原理,才能不斷進步。

END:其實現在看到很多龜友都在接觸泥水.個別人的鼓吹更是加劇了這種跟‘泥’風。愛折騰其實是在養龜路上必過的一種狀態。我不反對泥水,與之相反我倒是非常喜歡這種狀態,但是我們回頭想想這種可以說一股熱沒想後果和原理的泥水風帶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顯然最後最差的結果害的只能是自己的愛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