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估仓库运营效率?


如何正确评估仓库运营效率?


怎么评估仓储效率是每位管理者时常需要思考的问题,通常而言都会用到以下几个思考方向:

一个是响应速度,也就是从接收到操作指令到完成操作所需的时间,主要用于考核出库订单的操作速度。

这个指标没什么统计上的困难,不过大多数仓库都不会去统计,因为没什么用。一个出库订单并不是操作完了就算完了,对于客户来说,订单上的货物真正拿到手中才算流程的结束,而制约到达时间的,一般不是仓库的操作速度,而是运输派送的速度,因为运输派送往往是按批次处理的,一个订单操作完成后,还要等待下一个配送批次才能装车发出。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没有应用这个指标呢?有,不过具体的使用方式是:客户设定一个到达时限,仓库需要在时限前送达,也就是说,这个指标不仅考虑仓库操作速度,还包括对运输速度的考核。有些考核是比较严格的,例如说,1小时或2小时内送达,出于在管理上分清责任的考虑,也就会对仓库操作的响应速度进行统计,并提出相应的标准。

一个是仓储成本占货物价值的比重,不过这个数据一般也是综合计算的,不会只考虑仓储,而会考虑整个物流服务的成本占比。

对于客户来说,这个数据还是比较重要的,然而它覆盖了太多的内容,对于仓库现场来说,实际可控部分占比相对比较低,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统计是必要的,只是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

仓库中的操作,主要是货物入库、存储加工、货物出库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中,一般入库的操作量是比较少的,因为绝大多数仓库都是整进零出或整进整出,入库都是大批次的。那么,回到数据统计的两个老问题:一个是统计口径,一个是统计方式。

入库量的统计可以有哪些口径呢?

一个是订单数,不论是系统还是单证操作量,都随订单数的增减而增减;

一个是订单行数,每个订单可能包含的货物品种数不一样,一般来说是每行订单包含一个SKU类别,不同SKU的货物存储方式和库位不一样,品种更多,就意味着操作量更大;

一个是件数,每次入库的货量不一样,件数越多,显然操作压力越大;

一个是重量,同样的件数,重量越重,操作人员的体力消耗就越大;

再一个就是时间,假定同一个人以同等努力程度工作,花费时间越多,说明操作量越大,时间数据虽然不太好统计,但方便和仓库中其它操作动作的工作量进行对比;

用哪种口径更为合理,更能体现入库动作的实际操作量呢?

不同的仓库,不同的岗位,适用的口径显然是不一样的:对于系统和单证操作岗位,按订单数或者订单行数更能反应这个岗位的操作压力;对于实物操作岗位,则用件数或重量会合适一些,其中对于单件货物操作比较麻烦,例如有挑选/包装等附加动作的,用件数进行统计较为合理,而对于单件货物操作比较简单的,一般按重量进行统计。

在实际操作中,也并不一定需要使用单一口径来计算操作量,多个参数的对比分析,往往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

统计口径关心的是我们需要哪些数据,而怎么获取这些数据,就是统计方式的问题。这是个实务性比较强的问题,事实上,有许多仓库在数据统计上的失败都是因为统计方式设计得太麻烦。

出库操作一般是仓库现场关注的主要方面,操作量也是最大的,主要包括订单处理、拣货、复核、打包、装车交接等。统计口径与入库类似:订单数、订单行数、件数、重量、时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