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第三次下野:“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本黨中的某一派系”

1948年12月31日傍晚,位於南京黃埔路上的總統官邸火樹銀花,照耀奪目,完全一片節日祥和氣氛。然而,通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座的人們大都表情嚴肅,憂心忡忡。

蔣介石最後憤憤說道:“並不是我要離開,是你們黨員要我退職;我之願下野,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因為本黨中的某一派系!”

蔣介石的第三次下野:“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本黨中的某一派系”

1948年4月21日,剛當選副總統的李宗仁隨總統蔣介石前往中山陵謁陵。身為桂系頭目之一的李宗仁不顧蔣介石反對強行當選副總統,深深刺激了蔣介石,將其視為桂系欲取自己而代之的陰謀深為忌恨。

內外交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南京的初冬,雨水斷斷續續,壞消息接二連三,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滅,黃維、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兵團陷入重圍……1948年12月8日,蔣介石致電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情勢日緊,兵力更見不足,務令第二軍用最快方法先調南京,以濟燃眉之急,萬勿延滯,顧全大局為盼。”之前,圍繞第3兵團的調動,蔣介石、白崇禧針鋒相對,鬧得不可開交,站在華中“剿總”立場,武漢同樣是關係大局的戰略要點,徐蚌戰局如此糟糕,多投入一個兵團就多送一個兵團。蔣介石強調“徐州失利,勢必整個瓦解,武漢得失不要你負責”。白崇禧態度強硬:“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眾所周知,蔣桂矛盾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說貫穿整個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期,不過大敵當前之際,白崇禧不惜撕破臉面,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蔣介石的第三次下野:“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本黨中的某一派系”

1948年12月,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署長保羅·G·霍夫曼、蔣介石、李宗仁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從左至右)在南京某次政府招待晚宴上,於同一張沙發上談笑風生。但當戰局對蔣介石不利時,美國便開始嘗試“棄蔣扶李”,司徒雷登曾私下暗示:“如蔣總統下野,對於和平必有裨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馬歇爾提醒司徒雷登,“美國不能自居於勸告蔣委員長退休的地位,或推薦任何中國人作中國政府的元首。如果提供了這類意見,就要對由此而產生的新局面擔負責任,自然而然地將使美國政府不顧美國的切身利益如何,必須支持這個繼承的政權”。但在私底下,華盛頓的決策者們並不諱言蔣介石應該下臺的話題,“他們不反對委員長本人,而是反對他的親屬和周圍的人”。此時,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常會已經通過孫科為行政院長,即將組建新的內閣,司徒雷登根據國務院指示精神,通過私人秘書傅涇波轉告孫科:“如蔣總統下野,對於和平必有裨益”。

桂系逼宮,“無論和戰,必須迅速決定”

美國發出“棄蔣扶李”政策信號,手握重兵的白崇禧備受鼓舞,聯絡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河南省政府主席張軫等人,組織五省聯盟,利用“民意”發起和平運動。與此同時,白崇禧的代表鄧漢翔到達南京,試圖通過張群、吳忠信規勸蔣介石早日下野。12月22日,蔣介石聽取張、吳簡要報告後,表示下野並無不可,提出三個條件:“必須先有安國保民,不受奸匪欺詐之辦法。繼任者,必須有切實準備,並須正式交替。對前方被圍之部隊,必須救援出險。”據吳忠信日記,蔣介石有意試探白崇禧,所以特別交代“需稱此三項原則乃是(張、吳)兩人揣測蔣之意思答之,絕不可以說明此事已經告知”。


蔣介石的第三次下野:“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本黨中的某一派系”

1948年,白崇禧(左)和李宗仁(右)在南京。隨著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在戰爭中被大部殲滅,還保有相當實力的桂系開始向其地位發起挑戰,白崇禧暗中聯絡各方勢力,試圖逼蔣下野,讓李宗仁出面收拾殘局。

張群、吳忠信、張治中為了確保蔣介石下野“軟著陸”,政權交接順利,協商李宗仁,最終達成部分諒解,“繼承大統”四字改為“代行總統職權”,具體方案亦作較大幅度修正,比如“組織舉國一致之內閣,其人選另行研究”“主動爭取過去不滿政府主張和平之政治團體及人士”等,至少從字面上看溫和很多。

蔣介石的第三次下野:“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本黨中的某一派系”

1948年12月13日,面對日益逼近江北的解放軍,南京國民黨守軍加強了巡邏。

“起飛時間未定,你們不必送行”

1949年元旦,蔣介石不顧部分中常委反對,公開發表“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承認自己“領導無方,措施失當,有負國民託付之重”,聲明“只要共黨一有和平的誠意,能作確切的表示,政府必開城相見,願與商討停止戰事恢復和平的具體方法”,只要國體能夠確保,法統能夠賡續,“憲法”能夠得到尊重,“個人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

此一時,彼一時,中共當然不會接受南京開出的和談條件,新華社連續刊發“評戰犯求和”“四分五裂的反動派為什麼還要空喊全面和平”等社論,斥責“蔣介石希望從白崇禧手裡奪回和平攻勢的發言權,並在新的商標下繼續其舊的統治”。1月14日,毛澤東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作為和平談判基礎之八項主張:“懲治戰犯;廢除憲法;廢除中華民國法統;依民主原則改編政府軍隊;沒收官僚資本;改革土地制度;廢除賣國條約;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政府及其所屬政府的一切權力。”


蔣介石的第三次下野:“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本黨中的某一派系”

1948年年底,大量國民黨軍士兵正沿著鐵路由南京向上海開拔。

面對中共強硬措辭,蔣介石的抗拒可想而知:“只有行我預定計劃,盡其職責也。”所謂預定計劃,實則就是引退準備。首先,繼續督促中央銀行庫存黃金轉移臺北、廣州、廈門三地。其次,調整人事,安插親信。陳誠兼任臺灣省政府主席,湯恩伯調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張群、餘漢謀、朱紹良分任重慶、廣州、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此舉目地再明白不過,為將來再起預留政治空間和經濟基礎。事實亦如蔣之所料,李宗仁對中共的八項條件並不感到驚奇,私下表示“不妨與之談談”。白崇禧仗著華中尚有幾十萬人馬,動作更大,聯絡李濟深等民主人士,想要利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旗幟,與中共體面議和,搞一個“南北朝”局面。

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討論中共八項條件,決議“派代表飛赴北方與中共談判和平”。很多中常委當場失聲痛哭,高喊:“總裁不應退休,應繼續領導,和共產黨作戰到底。”蔣介石語調低沉:“事實已不能,我已作此決定了,今天就離開南京。”李宗仁問:“總統今天什麼時候動身,我們到機場送行。”蔣介石說:“我下午還有事要處理,起飛時間未定,你們不必送行!”


蔣介石的第三次下野:“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本黨中的某一派系”

1949年元旦前後,剛宣佈下野的蔣介石被新聞媒體圍住採訪。

終於,桂系如願以償,雖說蔣仍以國民黨總裁身份“隱居”溪口左右政局,但李宗仁畢竟成為名義上的“最高領袖”,實現了問鼎中央的夢想。躊躇滿志之餘,南京政府極力營造和平空氣,採取了一系列有助於和談的積極舉措:取消全國戒嚴令;將各地“剿匪”總部改名為“軍政長官公署”;釋放政治犯;停止特務活動。李宗仁、白崇禧心存幻想,“最好共產黨軍隊不要渡江,以長江為界,他們在江北,我們在江南,劃區而治,事情就好辦了。”然而,肩負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共產黨人不會答應,“要我們不過江,這是辦不到的”。

4月20日,國民黨主戰派拒絕在北平和平協議上簽字,中共中央軍委立即命令發起渡江戰役。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毛澤東興奮地揮筆寫下《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豪邁詩篇:“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