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甘当“无名英雄”,让广州更温暖?

在广州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征途上

留下了志愿者们的辛劳与汗水

广州市文明办、团市委负责人

在“冬至”团圆夜走进繁忙市区

用并肩体验的方式,慰问这群

长年累月在默默践行、普及“创文”理念的无名英雄

追随继往开来的目光

广州在总结、在展望

如何走好“志愿之城”的下一站

是谁,甘当“无名英雄”,让广州更温暖?

志愿者在繁忙路口帮助疏导交通。

12月23日傍晚6时,康王中路的行人步履匆匆,赶着回家吃“冬至”团圆饭。繁忙而顺畅的交通背景下,是十字路口上一个个身着绿色马甲的年轻面孔。他们胸前佩戴“广州志愿者”绶带,手持“大拇指”,每人驻守斑马线一端,维持秩序、扶助老幼过马路、向陈家祠游客提供引导服务。“有点累,可很有意义。”就读于侨光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高一级的林媛媛说,这是她首次参加交通志愿服务。站在林媛媛对面的是高二师姐王安妮,一位有着一年多过百小时服务经验的资深志愿者。

承载着广州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使命,手持“大拇指”的绿马甲志愿者们如今遍布于东风路、环市路、广州大道、黄埔大道等主要交通路口,以及主干道沿线的298个公交车站,为市民和游客开展公益服务。每个站点安排两位志愿者,每天早晚高峰上岗服务,引导乘客有序乘车、提供路线换乘等咨询,累计提供服务达22600人次,绘就出一道绿色志愿景观。

深耕社区服务 实现“志愿惠民”

与城市发展同行,志愿服务才能从中汲取源源动能。广州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依托覆盖全市11个区的188个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站)、146个居家养老服务部、1460个星光老年之家、1113个农村老年人活动站点、24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170个日间托老服务站点等社区服务站点,建构起连通基层、覆盖全面的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与社会经济民生发展紧密相连的关系,让志愿服务推动着广州的经济民生实务。

响应“垃圾不落地 广州更美丽”行动,目前已有近百支义工队伍、逾6000人次义工深入广州188个社区开展服务,服务居民5万人次。在活动中,有的人深入背街内巷清除杂草、打扫落叶、去除牛皮癣、清理卫生死角,有的人深入到群众中开展环境卫生宣传……

为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广州市还在市内各公共文化设施、窗口部门等基层单位建起164个行业志愿服务站点,覆盖各区城市规划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少年宫、政务大厅、医院、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景区景点等。这些站点均按照有统一标识、有办公场所、有志愿者队伍、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账、有服务项目和服务活动的“六有”要求进行建设,接受公众督导。

是谁,甘当“无名英雄”,让广州更温暖?

人人可做志愿者

志愿服务要做到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离不开组织化、专业化、社区化、项目化、信息化的机制保障。朝着“志愿之城”的目标,广州近年探索创设“社工+志愿者(义工)”模式,成为全国、全省先进经验。市内29个单位(个人、组织、项目)荣获全国、全省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荣誉称号。

目前,团市委的“志愿时”系统拥有注册志愿者超过239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数为10674个,累计年均服务时间超过5000万小时,每年参与的志愿者达400余万人次,营造了人人可做志愿者的氛围。

“志愿之城”憧憬在眼前

根据《广州市深化“文明广州”建设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指出,至2020年,广州志愿者人数将接近250万。“志愿之城”的憧憬就在眼前。

总结经验、展望远大未来,团市委归纳出未来仍需不懈坚持的志愿服务“五化”思路: 队伍专业化、项目多元化、阵地规范化、经验体系化、水平国际化。

在实践中,要通过完善志愿服务政策和标准体系,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政策,鼓励志愿服务纳入其中,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政策导向;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社区化和本土化,使志愿服务与社区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发挥志愿服务项目成本低、效率高,灵活度高、创新性强的特点,解决社区和本地遇到的问题,激发当地居民与志愿者的热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