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讀《藍》

清明雨,讀《藍》

《藍》陳蔚文著 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年8月版


01.


今天清明,有雨。我卻無墓可掃,有些慚愧,亦是件快事。

懶懶地起床,還是一位從深圳歸來的同學催起,她明天就走,今天有事從我家樓下經過,特地來見一面,就在樓下聊了幾句,她女兒也大很多了,說是不肯讓她回深圳呢。

陰雨綿綿,不願出門,打開電視,正好看到一點公祭黃帝陵的儀式,感覺盛大莊嚴,不由對清明更多了份敬畏。接下來的時間伴著窗外細雨菲菲,我在屋內把那本《藍》看完了。

書買來有些時間了,去年年底,原在辦公室看了不少,後帶回家沒怎麼看了,在家家務外就看看電視上上網混過了,眼睛不適也是一個原因,年底還從書店捧了一堆書回來也都沒看什麼,只上網倒沒停什麼。

我最喜歡的顏色是綠色,就是此時窗外的那種春天剛來時的新綠色,但藍色也是很喜愛的,藍天的藍,像這本書裡說的“藍是高渺的顏色”,那天在飛機上看到的藍更是純淨得讓人心無雜念。

02.


這本書裡的文字常常讀得讓我驚歎和羨慕不已。寫的都是尋常的事,尋常的感覺,但語言卻讓人看了就難忘,簡短利落而且變化多樣(幾乎都是短句,這尤其讓我羨慕得要死,我的筆下怎麼盡是那又臭又長的句子)一個接一個邊珠炮似的譬喻讓你想都想不到,但你讀後仔細想想卻又是那麼貼切生動——真不知道她是怎麼想出來的,幽默機警的句子更是比比皆是。

這在女性作家中好像很少見——怎麼有這麼聰明的女人(她在一篇創作談中說自己的寫作有投機取巧的成份,這當然是她的謙虛,但我覺得在散文中如此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或者說表現得如此聰明確實很少見),她說起話來肯定也好厲害,我邊讀邊想,可是看她一篇別人寫的印象記,還有她自己卻都說她在外並不多言甚至有些內向,我頗難相信,雖然開始看到這個感覺親切(因為自己在外也偏內向)。

但隱隱地也感覺有些美中不足,感覺她把自己隱藏得太深了,說得都是別人的事,幾次都以為她是說自己了,卻發現還是在說別人(不由想起她一篇創作談中說散文其實更能隱藏自己,當時看了很驚訝,因為我一直覺得散文是最容易出賣自己的),雖然充滿智慧充滿感情。

更喜歡的還是後面兩輯《解意》和《關情》,也是這後面的讀得慢,今天讀完《關情》部分,最喜歡的是那篇《忽然之間》,寫她父親的,一個性格多麼鮮明多麼可愛的父親,雖然兒時曾讓她那麼恐怖,幾次讓我看得大笑,心裡溫情中夾雜著憂傷,不由想起自己的父親,開篇一句 “忽然之間,父親60歲了”,多抓人。

還有《正在經歷冬天》除了安徒生及其童話的文字讓我心有慼慼,作者自己童年經歷的那個冬天更讓我感覺親切和心動,《猜測一本書的來歷》中也有了作者自己,雖然還是那樣超然的神情,把疾病竟然說得那樣輕鬆如玩笑,在《舉著易碎的瓶子》裡則讓我看到一個和我們至少和我一樣脆弱的女性,原來她也並不是刀槍不入呀。

她的語言和內容有很大的跳躍性,我感嘆她語言功夫的修煉,也驚歎她涉獵之廣和記憶之牢,她看那麼多的書那麼多的碟子知道那麼多的事,連對“吃”都知道很多門道,看書中寫吃的文字我都驚歎,她怎麼這麼會吃呀?寫得如此生動,看得人饞涎欲滴。

03.


看完全書,翻到開篇作者自已寫的序言《四季很好,你若在場》(打開書就讀了,感覺這本身就是一篇很棒的散文),再看竟意外發現,她寫的春天竟然就寫到了清明掃墓,而且這標題竟然暗含近來一幫散文高手們提出的一個主義名詞——在場!

書的作者陳蔚文,是省內外著名的青年女作家,但我原來一直不知,還是前兩年聽一位文聯朋友偶然說起才知道,不想後來竟然在網上與她有了些聯繫,她的真誠和熱情讓我感動而親切,到網上看過一些她的文字,發在十月上的小說,散文集中閱讀還是第一次。她在我這本書上親筆簽了名,還寫了一句話給我:文字裡有時光的影像,有回憶的秘密,所以我們愛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