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看涼山|產業撐起脫貧支柱


2018年看涼山|產業撐起脫貧支柱


2018年看涼山|產業撐起脫貧支柱


2018年看涼山|產業撐起脫貧支柱

2019年1月19日涼山日報1/2版


“我們結合民族特色打造一個傳統的民俗村落,讓外面的遊客進來住一兩天,體驗我們彝家的風俗。這裡有原始森林、溫泉、溶洞、民俗……一旦開發必將帶動村民脫貧致富,讓關心我們的人不再揪心。”昭覺縣支爾莫鄉黨委書記阿吾木牛對“懸崖村”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藤梯變鋼梯、照明問題解決、4G網絡覆蓋、產業起步、山上客房有地暖……短短兩年時間,曾令習近平總書記揪心的昭覺縣“懸崖村”發生了巨大變化。

昭覺縣“懸崖村”土地肥沃,光熱資源充足,有發展生態種植的良好條件。種下中藥材、核桃、青花椒、臍橙、油橄欖……成立山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全村所有村民均加入合作社,共同發展。50餘名貧困群眾赴西昌、昆明參加戶外導遊、挖掘機操作等勞動技能培訓。

“懸崖村”村民們不再攀爬落差800米的懸崖,從藤梯上下進出了,也不再用繩捆住孩子腰部接送上學了,而是量體裁衣,根據自己實際參加各種產業發展,在大家的幫助下,放手掙錢,改變生活,創造未來。

有技術,能賺錢

有產業,就有未來

涼山脫貧任務艱鉅,依託區域特徵,實施產業扶貧,激發區域脫貧的內生動力,實現脫貧成效的可持續性,涼山進一步深化產業扶貧,推動貧困地區增強內生“造血”功能。

2018年4月10日下午,昭覺縣特口甲谷現代生豬養殖基地竣工投產了。“終於見到小豬仔了!”特口甲谷村的彝族青年漢呷裡博有點迫不及待,經過長達幾個月的專業培訓,他成為村裡的首批豬場飼養員。望著漂亮氣派的現代化養豬場,漢呷終於有大顯身手的機會了。有技術,能賺錢!對於就要開始的新生活,漢呷曾經想都不敢想,只有小學文化已經在家待了兩年的他,有兩個女兒要撫養,因為蓋房子還欠了債。如今,漢呷預感到自己的生活真要大變樣了。


2018年看涼山|產業撐起脫貧支柱

烤煙生產。

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發展產業是脫貧的根本之策,項目建成投產惠及全體貧困群眾,實現持續增收致富,“懸崖村”、特口甲谷的脫貧夢想將很快實現。

金陽屬於偏遠少數民族地區深度國貧縣,是脫貧攻堅的貧中之貧、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在金陽,山上群眾普遍沒有種植蔬菜的習慣。主要是氣候、交通等因素限制,現在隨著環境的改變,人的思想也隨之產生了變化。“春薯秋菜”生產模式,讓金陽貧困群眾嚐到了甜頭。

丙底洛村高寒山區越夏大棚蔬菜基地,自然稟賦和氣候條件都算不好,但當地群眾通過縣農牧局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指導,積極轉變思想觀念,發揚敢闖敢拼、勤勞致富的精神,堅持“綠色生態”理念,種植樹椒、黃瓜、白菜、茄子、西紅柿、豇豆等20餘種蔬菜,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93.9萬元。

尼波洛村夏秋蔬菜示範種植基地,採取“專合組織+基地+農戶”經營方式,在高寒山區創新推廣“春薯秋菜”種植經營模式,建成了500畝夏秋蔬菜基地,按畝產2000公斤測算,預計產值240餘萬元。

種養加採摘電商實體齊上

大家正在用勤勞擺脫貧困

打贏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全力以赴做好扶貧各項工作,進一步做好產業、產品和人的文章,幫助培育更多特色優質產業,增強當地自我“造血”功能,穩定擴大產業增收。

涼山是四川乃至全國扶貧任務最為繁重的重點區域之一。脫貧攻堅,就是涼山州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脫貧攻堅,對這個有50.6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11.9%的深度貧困地區來說,是一場硬仗。

2018年8月21日,雷波縣咪姑鄉咪姑村農民喜滋滋地採摘、交售第一批生態蔬菜茄子。咪姑鄉黨委、鄉政府攜手雷波易田農村電商有限責任公司,在全鄉發展綠色生態蔬菜756畝,包括南瓜、茄子、線椒、大燈籠辣椒等12個品種,一季總產量超過1300噸,可為全鄉種植農戶帶來200萬元的收益。


2018年看涼山|產業撐起脫貧支柱

蠶桑產業,是寧南中坪村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冷文浩攝

木裡縣緊緊圍繞農牧民持續增收這條主線,始終堅持用看得見、能見效的原則開闢群眾增收路,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向縱深發展。大力發展農特產業,推進珍稀特色食用菌人工栽培,發展羊肚菌1500畝,平均畝產量鮮品達400公斤以上,年產值達1700萬元,2018年全縣25個鄉鎮落實發展面積達到3380畝,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黑木耳年產值達140萬元,5851畝皺皮柑產值200萬元,存欄藏香豬800頭養殖場2個,種植黨參、重樓、金鐵鎖等地道中藥材4455畝,產值達414萬元……在產業發展脫貧攻堅路上,木裡一步一步做細做實做大。

“在駐村工作組的動員下,我開始發展養殖業,現在養了30頭牛、40只羊,總產值達25萬元,收入增加,生活越來越好。現在,大家都想跟我一起搞發展。”2018年11月29日上午,在西昌市馬鞍山鄉甘伍村2018年扶貧勵志攜手奔康大比拼活動表彰現場會上,來自馬鞍山鄉甘伍村毛金華等15名勵志群眾代表,以“現身說教”的方式向參會的貧困戶述說著自己在致富奔小康征途上的故事。

41歲的貧困戶阿爾保生是馬鞍山鄉甘伍村的村民,家裡有7口人,一家人的生計幾乎全靠他一人,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聯鄉單位的幫助下,阿爾保生利用當地天然的環境優勢養起了鴨,並漸漸擴大養殖規模。他養的鴨每斤可以賣到9元錢以上,這大大激發了他養鴨的熱情。

看著阿爾保生靠著養鴨改善著一家老小的生活,同村的村民也漸漸行動起來,養鴨的、養豬的、種植羊肚菌的……大家正在用勤勞擺脫貧困。

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緊緊抓住、用好產業脫貧這個機遇,不僅有利於貧困地區現階段脫貧任務的完成,更為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創造了物質條件,涼山正在努力。

抓實產業發展

抓住脫貧攻堅關鍵著力點


2018年看涼山|產業撐起脫貧支柱

西昌市大箐鄉白廟村演繹中心彝韻表演,給遊客帶來彝族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盛宴。冷文浩攝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是脫貧的重要依託。抓好了產業發展,就抓住了脫貧攻堅的關鍵著力點。

美姑縣採紅鄉洛久村1組貧困戶阿地爾也,家裡共有6口人,家境苦困,作為一箇中專畢業生,思想相對開放。早先他到廣東佛山的養雞場裡務工學習了兩年,回鄉註冊了巖鷹雞養殖場,2018年底出售了10000只巖鷹雞苗,實現純收入35萬元。

共產黨員齊日爾友,作為昭覺縣農業產業扶貧帶頭人,不僅自身利用新品種、新技術發展種、養業和經濟作物,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還在家鄉齒可布西鄉開展青花椒產業,並帶動周邊500餘戶農戶發展花椒種植,截至目前,青花椒種植面積已發展到3300餘畝,其中1800畝青花椒已進入採摘期,畝產值達到5000元左右,帶動農戶增加產值900餘萬元。

齊日爾友組建的家庭農牧場,養殖西門塔爾牛30頭、涼山半細毛羊60頭、烏金豬67頭。他帶領城北鄉牛博村、瓦爾村20戶農戶發展西門塔爾肉牛養殖,每戶養殖2頭母牛進行繁殖並提供配種服務,僅此一項,養殖戶年增收15000元以上。其農牧場帶動周邊農戶30戶125餘人發展蔬菜生產,通過引進新品種,實施新技術等方式,年種植甘藍180畝,畝產量達到2400公斤,畝產值達到4800元以上;年種植辣椒60畝,畝產量達到1800公斤,畝產值達到7200元以上;年種植西蘭花60畝,畝產量達到100公斤,畝產值達到5600元以上。

2018年,涼山依靠農業產業發展脫貧8.6萬人。以產業打下發展基礎,一些經濟發展長期滯後的貧困群眾正擺脫低收入深貧困惡性循環,形成新的生產動能,涼山正在把脫貧攻堅的歷史機遇轉變為沉甸甸的勝利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