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故事说破人性和财富的关系,决定财富多寡的因素你真的知道吗

松下说:我们主营人性,兼营电器。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如果你的生活水平在生存线,谈不上生活的时候,钱,真的是万能的。当我们有财富的保障后,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我们就会发现最后追求的都是无关财富的东西。安静的生活,幸福的安宁,简单的快乐,健康的体魄...但是这些比金钱高的东西都需要更多的财富做根基。

几个故事说破人性和财富的关系,决定财富多寡的因素你真的知道吗

但是财富与人性有什么关系呢?来听个故事先:

在偏远的山村里住着一位贫困的老农,他有两个亲戚,一个亲戚住在城里,做着城里人的生意,富甲一方。一个亲戚住在更偏僻的山村,穷困潦倒。有天穷亲戚上门,老农只愿意把他平时吃的干面包拿出来招待穷亲戚。而富亲戚上门,老农却把他辛苦养的鸡杀掉,精心烹制了一份晚餐。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告诉过我们答案: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几个故事说破人性和财富的关系,决定财富多寡的因素你真的知道吗

这句话最好的解释就是《新约马太福音》中的马太效应:国王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出门,三人回来时第一个人用一锭银子赚了10锭,国王奖给他10座城堡;第二个人用一锭银子赚了5锭,国王奖给他5座城堡;第三个人的那锭银子一直包着未动,国王将他那仅有的一锭银子也夺过来赏给了第一个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多多益善”。

几个故事说破人性和财富的关系,决定财富多寡的因素你真的知道吗

这就解释了当下的社会的普遍现象:能力强者能力越来越强,能力弱者能力越来越弱,最终差距越来越大,底层只能仰视上层。

会赚钱的人就会形成赚钱的惯性,越赚越会赚,越赚越多,相反,不会赚钱的人,时时处处和财富规律对着干,越来越窘迫。

不会赚钱的人,怨天尤人,但是老子已经告诉过我们: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世界是天造成的,是公平的,给予的环境是一样的,社会是人性造成的,是不公平的,是胜者为王的。

几个故事说破人性和财富的关系,决定财富多寡的因素你真的知道吗

木桶原理说:一个由木板扎成的木桶,其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

在人性财富中,“木桶原理”是不适用的。你在社会的竞争中要用到的不是你的“短板”,而是你的“长板”,就比如我们买一本书,只要翻一翻书,读几段,然后就决定购买,可见,吸引他们的不是书的全部内容,而是几句关键的话。同样,我们评价一个企业好与不好,一定是说他的某一点,比如,海尔的优质服务,沃尔玛的低价策略等等,即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也即是说顾客是因为木桶中的“长板”来决定对你的选择。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我们的“长板”做到极致,成为亮点。洞彻人性,屡败屡战,矢志做匹吃肉的狼,忍受世人棍棒打击负重前行,最终驾驭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