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代英語生的似水年華

閱讀提示:時移世易,不同年代的英語專業生也揹負了不同的使命。學習英語的目的和方法也都不盡相同。

日前,多所大學英語專業將被撤銷的新聞發出後,引來了諸多網友們對於英語熱的懷念和追思。不過,也有不少網友直言,英語,的確很雞肋啊,“有什麼英語的能力、素養是非要到大學英語系、高翻院才能獲得的?沒有,一點也沒有。”

這些對於英語專業的評價,雖然有些過於武斷,卻也部分展現了英語專業的尷尬,部分院校英語系師資力量不強,學生們甚至連英語技能都沒有完全掌握,到了社會自然成了尷尬的存在。但是,如果時光倒回60年代、80年代,英語專業卻是當時最風光和吃香的!

時移世易,不同年代的英語專業生也揹負了不同的使命。學習英語的目的和方法也都不盡相同。為此,《新民週刊》尋訪了多位不同年代的英語專業畢業生,在他們的身上,體會時代的脈搏。

60年代:國家亟缺的人才

上個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可謂是鳳毛麟角,國家對於大學生的待遇也特別優厚,學雜費、伙食費、住宿費等基本費用都由國家支付,家裡出了一個大學生,就意味著為家庭減輕了負擔。土生土長的上海松江人金堅範教授,正是那個年代出來的天之驕子,也是家裡兄弟姐妹11人中唯一的大學生。

1961年,在松江一中完成高中學業的金堅範面臨著大學志願選擇的難題。理科出身的他原本想繼續攻讀理工科專業,但由於眼睛先天色弱,不能報考理工類與醫學類專業,最終,他選擇了上海外國語學院的英語系繼續深造。

“我入校時,上外還沒有對全國開放招生,因此我的同學都是上海人,英語系採取小班教學,每個班不到20個人,一共四個班。”金堅範向記者回憶,“當時的班上有相當一部分的同學,甫一進校英語就已經非常出色,因為有些同學的父母親是解放前的洋行買辦或者翻譯,父母從小就注重他們的英語教學,所以整個班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相差較大。”

談起自己當時的英語學習水平,金堅範坦誠地表示,自己雖然在高中三年裡學習過英語,但基礎還是相當薄弱,“幸好我們一進上外,學校就從語音語調語感等方面教起,幫助我打下了紮實的英語基礎。”金堅範記得,當時英語專業已經有了系統的教材,除了國家編撰的相關教材外,上外自己也出了一些語法/口語教材等。

“雖然是誤打誤撞學了英語專業,但是它為我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戶。”英語專業的學習,要求學生大量閱讀英語原著作品培養語感,也會有老師逐字逐句講解課文裡的語法和含義。金堅範記得,當時他看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裡面有這樣一段:

“P. Antonio has promised to give you a pound of his flesh. But he has not promised to give you any of his blood. If you let one drop of his blood fall, you will lose all your land and money.”(安東尼奧承諾給你一磅肉,但契約上沒有說給你任何一滴血。如果掉下一滴血,那麼,你將喪失全部土地和金錢。)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個場景給了我最初關於西方契約精神的啟蒙。”並且,正是英語專業的學習,讓金堅範能夠接觸到更多國外的不同現象,在思想上始終保持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當時我們每個禮拜還能觀看國外的原版電影,沒有字幕,訓練自己的聽力水平。”金堅範說,因為當時沒有現在的多媒體,這可是當時難得的英語學習大餐了。

金堅範入學時,上海外國語學院還是市屬大學,但隨著國家對英語人才的迫切需要,1963年9月12日,經中央批准,上海外國語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直屬教育部領導。這一時期,學校還新增出國留學預備人員培訓部,並與上海市教育局共建了附屬外國語學校(即上外附中)、附屬外國語小學(即上外附小)等教學部門。

而在上海外國語學院勤奮攻讀四年的金堅範也迎來了人生至關重要的一個關口——擇業。事實上,當時的大學生工作還是組織分配的,由於在學業上的優良表現,金堅範獲得了北上的機會,在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就職。同期畢業的同學中,還有留校任教、去外貿單位工作等去向。

到國務院外事辦報到後,新來的年輕人都被分配到下面一些單位培訓,金堅範去了當時中國唯一的英文新聞週刊《北京週報》,之後,又先後在國務院外國專家局和亞非作家常設局等擔任翻譯。“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學的知識不夠用,好在英語學習也是一種方法論,許多東西都是觸類旁通的。”

作為最初一代的英語畢業生,金堅範始終認為英語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廣泛應用的語言,培養專門的語言研究人才是必要的,“就像中文系一樣,英語並不只是一門工具,也是一種文學和看其他文化的窗口”。

80年代:漸成最風光專業

幾代英語生的似水年華

同為上外畢業生的孫建副教授,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恢復高考的第四屆考生。

“我讀上外的英語系,既有偶然因素,也是必然結果。”孫建告訴《新民週刊》,自己小學就開始學英語,後來考入中學後,學習刻苦,英語發音口齒清楚,因此在報考大學時,老師極力鼓勵她報考英語專業,孫建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

由於“文化大革命”給大學教育人才造成的斷檔,孫建記得當時學校裡的英語老師,相當一部分都是從“培訓班”中畢業的,她向記者解釋道,恢復高考之前,大學生都是從工農兵中選拔。而培訓班的學生是直接從中學畢業生中選拔進入大學學習。為了區別於工農兵大學生,這批學生通常在學校裡被稱為“培訓班”。

當時老師們都住在學校的家屬樓裡,經常吃完飯就出來盯學生上晚自習,糾正學生們的發音、語調,改作業也一定是一對一輔導,老師們一週要上六天班,一刻也不肯放鬆。

而且,當時上外甚至沒有系統的英語教材,所以系裡的老師也是東挑一本,西挑一本,後來的教材還有到現在仍有大名的《新概念英語》。孫建回憶,當時老師負責,學生也非常勤力刻苦。

“上外一直非常重視學生們的基礎夯實,低年級時必須要練習好自己的發音、語調。我們當時有早讀課和晚自修,當時每天都要讀啊背啊,下巴都要掉下來了。”孫建笑著回憶,“當時學生們也都不搗糨糊,老師佈置的作業都拼命練習,晚上熄燈了,你會發現水房還是很熱鬧,都是開夜工的,因為只有那裡亮著燈。”

“當時整個社會都非常尊重大學生,我們上外出來的學生,那也是沒得挑剔的。剛進校時8個班的學生英語水平或有參差,但畢業的時候大家都已經扯平了。”當時還沒有“英語角”的概念,為了鍛鍊自己的英語水平,同學們還流行去外灘找外國人練習口語,“當時剛開放,外國人也不多,但都很親切配合。”

在孫建大三時,學校開了一個新的專業,學生多讀一年,可以獲得英美文學和國際新聞雙學士學位。後來,這個專業為我國新聞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孫建的同學,央視英語頻道主持人楊銳正是由此嶄露頭角。

當時國家對英語畢業生可謂如飢似渴,孫建這一批學生畢業後,很快被各個單位領走並開始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事實上,正是在80年代,外語教育得到迅速發展,高校培養的一大批外語人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這也是大學英語系最風光的一段時光。

而孫建本人,也去了同濟大學外語系工作,從助教做起,一路做到教研室主任。1995年,又在母校的邀請下回到上外。“90年代的時候國家需要大批經貿人才,由於我英語基礎好,所以轉攻產業經濟學。”孫建表示,幸好大學打下的英語基礎,現在上經濟課程時碰到英語教學任務,才不會捉襟見肘。

作為一名始終身處象牙塔的老師,孫建對於英語專業的話題格外關心,在她的觀察下,儘管現在的英語系學生入學時就已經學了多年英語,但有的學生連26個字母發音都不標準,在實操方面實在是很不夠的。孫建的看法恰好契合了此前某機構發佈的一份《2018年英語熟練度指標排名》,數據顯示,中國仍處於英語低熟練度階段。鼓吹全民英語提高論,還為時尚早。

不過,孫建也指出,英語專業的確有些氾濫,好多學校的師資力量根本教不出合格的學生,不應該開英語專業。“但對於英語來說,語言學、師範類的教學研究等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英語專業有其存在的價值。”

在本文即將成稿之時,孫建老師又親自撰寫了一段話發給記者以作補充,言辭懇切、擲地有聲。她說:“教育是著眼於未來的,尤其是高等教育,而未來有許多是不可預測的。當年我們選擇讀英語專業時,從未曾想到英語會成為熱門專業。所以,高校專業設置,尤其是基礎專業,不能輕言取消或增加,而是要著眼於辦強辦優辦精。否則,總會有所謂的緊缺人才,然後就是匆匆培養,以適應社會之需。這樣匆忙培訓導致證書氾濫,但真正的人才依舊難覓,因為專業培訓和系統的專業教育完全不同。英語專業下可以設不同方向,辦出各校的特色。總之,辦高等教育千萬要擯棄‘小農思維’,不能以就業論英雄。”

00年代:英語不再是就業途徑

2010年進入復旦的Angel,是班裡為數不多考入英語系的學生。新生第一課時,每個同學都需要做一段英語的自我介紹,Angel才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英語有多破。此前,在Angel來的那個小城,她從小學就開始了英語學習,一路英語成績名列前茅,是別人羨慕的對象。

Angel向記者回憶,當時班裡有許多來自各地外國語中學的保送生,英語基礎非常紮實,他們幾乎毫不費力就能拿到高分,也能和學校的外教談笑風生,至於外教佈置的各種泛讀精讀作業,他們更是手到擒來。“沒辦法,在他們已經能夠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時,我只能繼續夯實我的英語基礎。”

也有人不堪重負。據Angel回憶,當時同屆還有一位來自中部地區的考生,非常喜歡英語學習也非常自信,但是到了大學後,才知道自己的口音和語調都有很大的問題,受到了很大打擊,最終退學了。“聽說她復讀一年後,又考上了北京大學,真的很Cool!”

其實Angel也想過別的選擇,但她認為大學不僅是專業的學習,還要考慮大學本身的實力和所在城市,復旦英語系是她當時最為穩妥的選擇。為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畢業後Angel又攻讀了一個跨專業的研究生,現在進入一家外企工作,這也是她大部分同學的路徑——“英語+其他專業”,做一個複合型人才,“大部分同學都念了經濟系。對於我自己,四年的學習也使我在找工作時,在需要用到英語的場合裡,都佔到了優勢。”

2008年上大學的Lynn,則是南外附中保送進入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也是Angel眼中不需要再學英語的英語專業生。事實上,在大學的前兩年裡,Lynn也的確沒有在本專業上太過費心。“大一大二的課程主要是聽說讀寫的基礎課,對於我來說有些無聊,所以我開始探索自己的其他興趣。一開始在外面做一些藝術展覽的翻譯工作,後來就喜歡上了策展。”

“我們班很多人都是保送讀的大學,但是保送也會有一些限制,比如如果去復旦英語系,保送生就不能轉專業。但當時的北外沒有這樣的規定。”原本想在大學時換專業的Lynn,遺憾於語言類學校並沒有她喜歡的方向,畢業後選擇了英國繼續攻讀當代設計策展。

“其實英語專業本身挺有意思的,而且專業要求你多看書,接觸國外的各種內容,也會有很多社科類、哲學類的閱讀,對於拓展學生的視野都是很有幫助的。”除了這些,Lynn還對大學時開設的辯論課記憶猶新,“這些課程都訓練了我的思維模式,很多思考方式我現在都會用。”

在Angel和Lynn看來,對於任何的專業學習來說,如果好好學習,都是能夠有所收穫的。“因為上大學不只是知識性的學習,也是思想性的學習,是幫助開拓視野的方式。這樣不論你今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能夠舉一反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