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祿勸一中的學生在上晚自習。程盟超/攝

這篇報道沒有說混合教育和牆中洞實驗,從專業教育的角度來說是有失公允的。

(這個項目)背後是一個公司在運作。一個直播班收費7萬元,建衛星設備要30萬元。科技是把雙刃劍。解決了一個教育不公平,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教育不公平。

不過我最擔心的並不是網校收費問題,畢竟是商業社會。而是(擔心)在“混合教育”裡最關鍵的,起到監督、指導學生作用的線下老師,並不清楚自己有多重要。

混合教育(Blended learning)是什麼?簡單來說可以參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何克抗教授的解釋:

“所謂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只有將這二者結合起來,使二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如果教室裡沒有老師引導監督,整合學習資源,統計學生數據,調整學習進度的話,再牛的直播課也不會改變多少學生的命運。這個問題在在線教育剛起步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而混合式學習又起源於在線教育。

這篇報道有失偏頗就是過於強調了科技的作用,過分渲染名校名師的光環,卻忽視了課堂裡普通老師重要的監督指導作用。

這些普通老師,才是最瞭解學生的人。學生成績的提高和他們加班加點拼命工作有最直接的關係。但是這樣長期下去,老師一直處於疲態,如果工資待遇沒有相應提高的話,等他們變成“名師”以後一定會大量離校。

一個健康有愛的教育生態圈,應該給每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尊重和生活保障。美國的很多學校都在學習可汗學院(一家教育非營利組織,主旨在於利用網絡免費授課——編者注)的課,比如KIPP(美國的特許學校集團,一般來說,KIPP學校的生源總體基礎很差,但學習成績提高幅度遠遠高於當地學區其他學校——編者注)。但是那些低收入學區之所以升學率高主要是靠家長老師學生沒日沒夜學習和良好的師生關係。名校公開課現在誰沒看過呢?

學生的注意力基本只能集中20分鐘,長時間看直播、視頻肯定會走神。所以我們不能躺著教,要和學生產生互動。看視頻的時候會有問題窗口跳出,回答了才能繼續,不然學生肯定會睡著。還要有一個班的學生在視頻下面一起討論。這個也是以後直播課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是這又增加了線下老師的工作量。

育人可能是這個世界最複雜的工作。不是一塊屏幕就能改變所有人。這方面我們學校每年給學生買App在線資源,給老師報線上線下的斯坦福課程。人手一個屏幕,完全電子化。我們學生是不是應該被改變命運好到上天?其實並沒有。我們每年考到斯坦福、哈佛的人數,和質量好卻沒錢的公立學校也差不多。

混合教育是我們已經在實踐的,也可能是最接近未來的教學方式。但是永遠不能忽視人的作用。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名校直播課可能像經典的牆中洞實驗,給學生播下了一個種子。

這個實驗是教育界的大牛蘇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1999年開始做的一個教育實驗。他在新德里貧民窟的牆上塞了一臺電腦,在沒有人會操作電腦的村莊裡,孩子們自發地學會了上網和使用電腦。

但是真正長期持續穩定的影響學生的還是線下的老師。所以2013年蘇伽特·米特拉辦了一個奶奶雲學校(granny in the cloud)讓老奶奶們鼓勵啟發孩子們去互相學習。讓組織式學習和遠端教學相結合。

科技帶給我們方便,讓師生的凝聚力幸福感更強,讓整個社區更有愛,更懂得奉獻。卻遠沒有上升到改變命運層面。教育的本質還是要回歸到人。不能過分強調科技和名校,忽視線下老師的付出。每年六位數一個直播班的價錢,如果能拿出一部分培養當地老師,留住這些老師,讓他們長期穩定地和學生在一起,才是良性健康的教育生態。畢竟,育人是家庭、學校、同伴、社區和國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我們需要這樣的報道去關注教育、投資教育。更需要在熱點過去以後去監管教育,特別是監管在線教育。這塊基本是空白。(原文首發於知乎)

本文由中國青年報獨立出品,首發在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及頭條號,加入樹木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