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蟲比蚜蟲還厲害,一年繁殖幾十代

棕櫚薊馬,別名瓜薊馬、棕黃薊馬,屬纓翅目薊馬科,分佈在浙江、臺灣、福建、廣東、海南、貴州、四川等地,主要為害節瓜、黃瓜、苦瓜、冬瓜、西瓜、白瓜、茄子、豆科、十字花科蔬菜等。

【為害症狀】

棕櫚薊馬主要以成蟲和若蟲銼吸瓜類嫩梢、嫩葉、花和幼瓜的汁液,被害嫩葉、嫩梢變硬縮小,茸毛呈灰褐黑褐色,植株生長緩慢,節間縮短。幼瓜受害亦硬化,表面產生黃褐色褐色斑紋或鏽皮,毛茸變黑,甚至畸形或造成落瓜。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同時傳播斑萎病毒病(TSWV),造成病毒病流行性發生嚴重。

這個蟲比蚜蟲還厲害,一年繁殖幾十代

苗被害症狀

這個蟲比蚜蟲還厲害,一年繁殖幾十代

這個蟲比蚜蟲還厲害,一年繁殖幾十代

【形態特徵】

成蟲:雌成蟲體長1.0-1.1毫米,雄蟲0.8-0.9毫米,黃色。觸角7節,第1、2節橙黃色,第3節及第4節基部黃色,第4節的端部及後面幾節灰黑色。單眼間鬃位於單眼連線的外緣。前胸後緣有緣鬃6根,中央兩根較長。後胸盾片網狀紋中有一明顯的鐘形感覺器。前翅上脈鬃10根,其中端鬃3根,下脈鬃11根。第2腹節側緣鬃各3根;第8腹節後緣櫛毛完整。

這個蟲比蚜蟲還厲害,一年繁殖幾十代

成蟲形態

卵:長約0.2毫米,長橢圓形,淡黃色,產卵於幼嫩組織內。

這個蟲比蚜蟲還厲害,一年繁殖幾十代

卵形態

若蟲:1、2齡若蟲淡黃色,無單眼及翅芽;3齡若蟲淡黃白色,無單眼,翅芽達3、4腹節;4齡淡黃白色,單眼3個,翅芽伸達腹部的3/5。

這個蟲比蚜蟲還厲害,一年繁殖幾十代

若蟲形態

【發生規律】

長江中下游地區年發生10~12代,在廣西一年發生17~18代,廣東一年發生20多代。世代重疊嚴重。多以成蟲在茄科、豆科、雜草或在土縫下、枯枝落葉中越冬,少數以若蟲越冬。3~10月危害瓜類和茄子,冬季取食馬鈴薯、水茄等植物。在廣東,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9月為發生高峰期,以秋季嚴重。在廣西,早造毛節瓜上4月中旬、5月中旬及6月中下旬有3次蟲口高峰期,以6月中下旬最烈。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常年越冬代成蟲在5月上中旬始見,6~7月數量上升,8~9月危害高峰期,在夏秋高溫季節發生嚴重。

棕櫚薊馬成蟲具有較強的趨黃性、趨嫩性和遷飛性,爬行敏捷、善跳、怕光,平均每頭雌蟲可產卵50粒,卵產於生長點及幼瓜的茸毛內。可營兩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初孵若蟲群集危害,1~2齡多在植株幼嫩部位取食和活動,老熟若蟲自落地入土發育為成蟲。棕櫚薊馬若蟲最適宜發育溫度25~30℃,土壤相對溼度20%左右。卵歷期5~6天,若蟲期9~12天。

【防治方法】

(1)減少蟲源:早春清除田間雜草和枯枝殘葉,集中燒燬或深埋,消滅越冬成蟲和若蟲。

(2)加強管理:及時整枝打杈,勤澆水,勤除草,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及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3)覆蓋地膜(特別是黑地膜),一方面可以提高地溫,促進苗期生長,另一方面可以阻止薊馬入地化蛹,降低成蟲羽化率。

(4)藍板誘殺:利用薊馬趨藍色的習性,在田間設置藍色粘板,誘殺成蟲,粘板高度與作物持平。

(5)灌根處理:在齊苗後和定植前1~2天,分別對幼苗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或7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對苗床進行灌根處理,可控制苗期薊馬的危害,有效期可達100天以上,防治效果顯著。

(6)噴霧防治:由於薊馬晝伏夜出的危害特性,施藥應在早上8:00之前和下午5:00之後進行。發病初期,及時用藥治療,可用0.5%藜蘆鹼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10%烯啶蟲胺水劑稀釋2000~3000倍均勻噴霧,或20%啶蟲脒可溶液劑1000倍液,或60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3000倍液,或22.4%螺蟲乙酯懸浮劑2000倍液+有機硅3000倍液,重點噴灑花、幼果、頂尖及嫩梢部位,做到細緻均勻,否則在溫室環境下,薊馬生長髮育快,很快會捲土重來。

(7)燻煙防治:保護地栽培時,當薊馬數量較大時,陰雨天氣或棚內澆水後,可選用敵敵畏煙劑250克/平方米,或20%異丙威煙劑250克/平方米,在傍晚收工時將大棚密閉,把煙劑分成幾份點燃燻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