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的關鍵風險點——信用,考察平臺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阿基米德曰:“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當然,也有很多人質疑,在阿基米德的時代,他怎麼可能知道地球是圓的呢?

不論這句話的真假與否,阿基米德原本所要表述的意思就是槓桿的作用,只要給一個支點,加上一根足夠長的棍子,就算是地球,也能撬動。在網貸行業,甚至是金融行業,也存在一個支點,只要這個支點存在,網貸/金融行業的優勢就可以儘可能的放大,這個支點就是信用。

信用產生了金融 金融的風險就是信用

投資理財的關鍵風險點——信用,考察平臺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金融最大的風險就是道德風險”,這是很多行業內從業者跟互金科普君說過無數遍的道理。

借用一段話來說就是,“信用是銀行的生存之本”,金融信用作為銀行賴以生存的基礎,一方面是銀行必須確保存款人自由取款,另一方面需要貸款人確保按時、如數還本付息,缺一不可。如果貸款人都不對銀行恪守信用,那麼銀行最終也無法對存款人恪守信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信用本質上是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的整合。

其實,從廣義角度而言,信用其實應該是金融行業的生存之本,對於網貸行業來說,如果沒有了信用,那麼信息中介的定位就無法成立了;如果沒有了信用,老賴橫行,欺騙成風;如果沒有了信用,投資者的收益將完全無法保障。

所以說,先有信用後有金融。金融是信用發展的結果。換句話說,在現代金融制度中,貨幣交換是基礎,信用是現代金融的基石。

如果沒有了信用這個“支點”,金融行業可能都將不復存在。

風控與信用

投資理財的關鍵風險點——信用,考察平臺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但信用是個捉摸不透的東西,俗話說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信用首先是種心理上的反應,包括認同社會的價值準則、遵守社會公德等,然後才是在行為上的表現,比如按時還款等。

就像是王家衛的《重慶森林》中的一句話說的好,“其實瞭解一個人並不代表什麼,人是會變的,今天他喜歡鳳梨,明天他可以喜歡別的”。

人總是在變化的,因此這個人的信用也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可能之前他一直按時還款,結果突然出了什麼事情,他改變了主意,變成了老賴。

對於網貸平臺而言,無法苛求別人如何去做,只能不斷做好自己,利用風險控制各種手段,防止信用風險的出現,保障安全。

這當中主要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開發風控系統,對借款者的數據進行多維度評測,同時以人工審核進行輔助,一般是業務遍及全國的公司使用;

第二種是對風控人員進行遴選,選擇對當地社區環境比較瞭解的人,只針對比較熟悉的人和地域展開業務,這一般是區域性開展業務的公司使用。

不過即使這樣做,依然不能保證壞賬完全不發生,有些網貸平臺宣傳自己0壞賬,其實是比較不負責任的說法,首先是銀行表外不良資產都有1.8%,更何況是網貸平臺,而且想要把壞賬或者說不良資產變為0,其實也很簡單,要不新成立一家公司,把壞賬轉移,要不就是拆東牆補西牆,把壞賬隱藏起來,這些其實對於投資者來說,並不是一個好事情,因為企業最真實的情況看不到了,風險被隱藏了,如果問題爆發,會直接影響到資金安全。

所以對於投資者而言,一定要看網貸平臺把錢投向哪裡了,沒有流向的資金最容易出問題,就像善林金融一樣,拼命做廣告,但是資金流向不透明,直接雷掉。

區塊鏈與信用

投資理財的關鍵風險點——信用,考察平臺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不過個人認為,如果區塊鏈技術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在信用安全上,應該可以提升一個等級。

其中,區塊鏈的共識機制能夠讓網貸平臺的風控變得更加的有效率。

借用某百科的說法,所謂“共識機制”,是通過特殊節點的投票,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對交易的驗證和確認;對一筆交易,如果利益不相干的若干個節點能夠達成共識,就可以認為全網對此也能夠達成共識。再通俗一點來講,如果中國一名微博大V、美國一名虛擬幣玩家、一名非洲留學生和一名歐洲旅行者互不相識,但他們都一致認為你是個好人,那麼基本上就可以斷定你這人還不壞。

這有點類似於有些平臺只選擇區域化經營,就是因為其風控人員來源於當地社區,對於當地人以及借款人的社會關係非常的清楚,其他人對於借款人的評價影響到借款人的貸款審批額度以及是否能夠獲得貸款;區塊鏈的“共識機制”與此類似,如果相應節點都能夠達成共識,認為借款人信用OK,那麼借款人就可以迅速的獲得合理的貸款額度。

在相關電子存證方面區塊鏈的應用也會很廣泛,因為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 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佈式賬本。

由於其不可篡改何不可偽造的特性,就避免了假電子合同、假存證出現的可能。

信用建設任重而道遠

常常有其他行業的朋友問互金科普君,中國真的有那麼多需要借款的人麼,這麼多平臺就真的有生存空間麼?

互金科普君的回答是,還真有!

2016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有5億多人沒有徵信;2017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徵信系統共收錄法人2102萬戶,其中有貸款卡的企業和其他組織1041萬戶;收錄自然人數8.7億人,其中有信貸記錄的自然人數3.7億人。

沒有徵信意味著在信用卡審批、銀行貸款等方面都會遇到阻礙;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沒有徵信意味著這些人可以多頭借貸,老賴更容易滋生。

面對巨大的空白,網貸應運而生,通過多樣化的手段,滿足各類人群的金融需求,成為了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

前途是光面的,現實是黑暗的。在發展機遇的面前,也有著巨大的挑戰,我國信用建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需要個人自律,也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推動,而在2018年2月,國內首張個人徵信牌照落地,在徵信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建設信用中國需要每個社會主體的努力,相信這段路,痛並快樂著!

(關於圖片版權聲明:所有圖片出自於pixabay等免費商用圖片網站,大家喜歡的話,可以到這些網站上面搜圖,並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