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源—可以薦嘉客 茶在山水草木間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茶經》開源茶之源,記載茶為嘉木,在巴山,峽川一帶出現。


茶之源—可以薦嘉客 茶在山水草木間


《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神農氏,是後人所說的“炎帝”,是華夏文明的始祖,也是農業、植物相關文明的發源者。我國有歷史以來,即是一個農業大國,《神農本草經》又稱《本經》,約起源於神農氏,經代代口耳相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

茶,最先是作為藥用,隨著茶的發展,進而改為食用、然後為現在的飲用。相傳“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成為第一個發現茶的始祖。第二個始祖為“茶樹之祖”,即四川第一個種植茶樹的吳理真(甘露禪師),茶從此由一種喬木成為灌木,開始大面積栽種。


茶之源—可以薦嘉客 茶在山水草木間


茶,“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五曰荈。”自神農氏發現茶後,經後人發現,飲茶有修養生息,養五腑六髒之說。茶的養生之用,比如白茶,即有“壽眉”之稱,也有俗稱“老白茶”,即是一種3年左右的茶。

茶之為用,味至寒

《神農食經》:“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周公《爾雅》:“檟,苦荼。”茗茶,品茗,香茗,“檟”字,少有看見。

《晉書》:“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飲,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茶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在花語茶香的慧予樓,閣樓梯間,有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逢知己一杯醉。”知己如故人,茶,最能喚醒人的感觀感受。

“蕩昏寐,飲之以茶。”,茶不只聞香識色,茶更有茶之源,茶之味,還有茶之九難。


茶之源—可以薦嘉客 茶在山水草木間


“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借獵淺易。……凡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茶有九難:即茶之造、茶之本、茶之器、茶之火、茶之水、茶之烘焙、茶之末、茶之煮,最後茶之飲。

其中“夏興冬廢,非飲也。”秋冬飲茶,是寫入《茶經》的一種生活方式。


茶之源—可以薦嘉客 茶在山水草木間


可以薦嘉客

自上古神農氏的茶起源,逐漸有了茶禮、茶藝、茶境、茶修、茶道等茶學發展,光是茶的六大分類:即綠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紅茶,光其人文地理、與歷史文化就可以追溯到上下幾千年。

清時張岱,文采斐然,詩集、文集、雜劇、傳奇無不有著作傳世。 其書中有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失飪不食”、“不時不食”,而他在《自為墓誌銘》裡自稱“茶淫橘虐,書蠹詩魔。”


茶之源—可以薦嘉客 茶在山水草木間


讀書品茶,聽琴賞花,茶,備受主人嘉客的推崇。張九齡《感遇》:“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而茶,不僅在草木間,在山水間,同時也在人們跌宕起伏的追求中。

花語茶香茶小葉與您分享,持續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