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創造212.22億效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被新華社連續刊文“表揚”

20年來,西農人如何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40年來,西農人如何用一粒種子改變中國農業?最近,新華社客戶端接連刊發了2篇報道,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多年來在農業發展和推廣領域做出的不懈奮鬥點贊!這兩篇都寫了些什麼?一起來回顧下吧!

一年創造212.22億效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被新華社連續刊文“表揚”

把創新文章寫在群眾身邊——解碼中國"農科城"的別樣創新密碼

12月20日,新華社刊發《把創新文章寫在群眾身邊——解碼中國"農科城"的別樣創新密碼》一文,文章以"創新"為突破口,著重描繪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研工作者20餘年來在楊凌這片土地上的農業科研成就,他們"把農業技術推廣課堂搬到農田裡,把論文寫在土地上,打造了一條極具中國特色的旱區農業創新推廣體系,使我國旱區農業取得突破性發展。" 早在1929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備創建時,學校就"未建系組,先辦場站,未開課程,先抓科研",初步形成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相結合的雛形。楊淩示範區成立後不久,西農大與寶雞市合作,選派了學校28位農業專家,在寶雞12個縣區建起了32個各具特色的農業專家大院。僅1999至2003四年間,專家大院就直接轉化科技成果65項,引進和培育農業新品種101個,示範推廣新技術55項,帶動70萬農戶累計增收6億多元。

從2004年開始,西農大進一步創新了原有的農業科技推廣方法,中央財政每年2000萬預算投入,學校開始在相關產業的主產區內佈局示範場站。

一年創造212.22億效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被新華社連續刊文“表揚”

科技創新不能只停留於實驗室,還要落到實處,農業創新更是如此。劉佔德教授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試驗站首席科學家,從當年"坐機關"的海歸,到如今每天與田野為伴,他沒有絲毫怨言。"咱是搞農業出身,要把論文寫到群眾身邊,這樣才有意義。創新歸根結底是要讓農民得實惠。" 9年間,劉佔德陸續收集了27個獼猴桃品種或變種、2000餘份種子材料,研發出一套優質壯苗快速繁育體系,果園從建園到達產的時間縮短2年。團隊培育的臍紅、農大金獼等4個新品種,因果型漂亮、抗病豐產,累計推廣近10萬畝,帶動了一大批專業大戶發家致富。

像劉佔德一樣,楊凌還有很多"當代后稷"將創新的大文章寫在土地裡。數據顯示,西農大近年來在全國20多個省區市先後建立了包括小麥、玉米、蔬菜、蘋果、獼猴桃等在內的26個實驗示範站和45個示範基地。2017年,楊凌的旱作農業技術在全國示範推廣面積達7186.98萬畝,示範推廣效益212.22億元。

春華秋實四十載:種子的鉅變

12月22日,新華社推送了一篇《春華秋實四十載:種子的鉅變》視頻新聞,講述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紮根楊凌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育種專家們"深練內功",通過數十年的科研攻關,讓一顆顆曾經"難結碩果"的種子,變得"春華"盛茂,"秋實"斐然。

一年創造212.22億效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被新華社連續刊文“表揚”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專家王輝和吉萬全、玉米育種專家薛吉全、 蔬菜育種專家李建明等,深情講述了農業科研工作的艱辛和在育種領域取得的喜人成績,這不僅成為學校的一筆寶貴財富,更是我國農業發展史冊中的一頁炫麗篇章。

面對楊凌和西農大的未來創新,西農大黨委書記李興旺說道,西農將向突出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特色、創建世界一流農業大學戰略目標不懈奮鬥,一方面向農業生產的上下游領域延展,探索涉農院校深度參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方式;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推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歡迎各位學子選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造,更多相關資訊關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招"頭條號

注:部分圖文素材來源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