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临汾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市的文物中心库,代表临汾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在博物馆保护、存放、展示,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水陆画、木版年画为特色。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陈展以历史传承为脉络,以专题文化为特色,内容分四个板块:一是“远古足迹”专题,展示“丁村文化”和“柿子滩文化”,延续至“枣园文化”为代表的临汾新石器时代文化。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二是“最早中国”专题,展示以“陶寺遗址”为主的尧都平阳最早中国的史实。三是“晋霸春秋”专题,展示晋与三晋波澜壮阔的文化风貌。四是“千秋平阳”专题,勾勒自秦汉至清代文明进程之大线索,展示平阳冶铁的滥觞、兴盛、发展的辉煌,演绎平阳戏曲之乡的历史传承,彰显平阳金元木板雕刻中心的重要地位和明清平阳木板年画的特色文化,全面展示佛教在平阳地区的传承和兴盛。

本期给大家分享的是青铜器专题的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近年来在对于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十四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国时代的边缘和方国时代。

陶寺北墓地2016年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共发掘春秋晚期墓葬5座。其中2座大型墓葬为春秋晚期墓葬,同是大夫一级的贵族夫人墓,出土有鼎、豆、鉴、壶、簠、舟、鬲、盉、盘、甗等青铜容器35件,以及乐器铜镈8件、铜纽钟9件、石磬4套20件和玉饰件等随葬品,为研究煌煌800年的晋国史提供了宝贵材料,发掘中发现了东南门址和东南拐角处的侧门。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铜爵

时代:商/青铜

出土地址:永和县郑家垣出土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铜爵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铜戈

时代:商/青铜

长27.00厘米、宽7.00厘米、厚0.40厘米、质量0.339公斤

出土地址:永和县郑家塬墓地出土


青铜、直刃、直胡、窄阑、曲内、内中部有单穿,内部正反饰对称变形凤纹,凤纹做高冠、翘喙、短足、卷尾状。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铜戈

商 通长22.50厘米,宽7.20厘米,厚 0.50 厘米,质量0.314公斤。

永和县郑家塬村出土。

兵器,尖圆锋,直内,窄欗。内部饰兽首形族徽,欗内饰蕉叶形饕餮纹。整个器物纹饰精美,造型端庄、古朴,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铜刀 商


通长16.80厘米,宽3.90厘米,厚 0.40 厘米,质量0.060公斤。尧都区庞杜墓地出土。日常用品,尖峰,窄欗,细柄。整器微曲,长条形。柄兽镂空作龙首形,欗至尖部饰以云雷纹。整个器物纹饰精美,造型端庄,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铜鸟形盉 西周


通长37.00厘米 腹身最宽17.00厘米 通高35.2厘米质量4.960公斤。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水器,整器为一昂首挺立的凤鸟形,胸腹部向前斜伸出管状长流,鸟背开椭方口,设椭方盖,尾下腹部有象首足。颈部、胸腹及背部施大小不同的鳞纹,交错排列,以阳线云雷纹为地。双翼主体纹饰为阴线卷云纹,以细阳线云雷纹为地。双翼后端内侧施阴线波折纹。流体前端施阴线重环纹三组,后端施卷云纹三组。鸟尾和鸟腿施阴线云纹,足两侧施椭方涡纹。象首凸杏目,斜眉,头上有双角,叶形耳,角面和耳面施阴线云纹,额部施阴线菱纹,鼻两侧施阴线重环纹。 盖内有铭文8行51字,自名为盉,为商周时期青铜器增加了一种新的器形,是山西地区出土器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铜人顶盘 西周


盘耳间距7.00厘米,口径6.40厘米,铜人肩宽5.00厘米,通高13.00厘米,质量0.470公斤。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酒器,铜人圆脸,杏眼,弯月眉饰阴线纹眉毛,鼻梁长凸,平肩,呈跽(ji)坐状,双手置于大腿,上身未见衣饰,腰系横带,下垂斧形蔽膝。头顶圆盘,直口,折沿,双附耳,平底。盘与头顶间有圆形垫。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铜盖舟 春秋


通高9.50厘米、口径16.70厘米,质量0.860公斤。隰县文物旅游局藏。盛器、双环耳、盖顶五环钮、平底,素面。此器端庄、古朴、艺术价值较高。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铜车軎辖 春秋


宽4.20厘米、口径5.20厘米,底径7.50厘米、质量2.360公斤。隰县文物旅游局藏。车马器,兽首辖、一兽耳穿环,軎前端饰绹索纹、后饰蟠螭纹。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铜鉴 时代:春秋

高38.50厘米、口径75.50厘米、底径35.00厘米、质量38.480公斤

出土地址: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

水器、两件,侈口、折沿、四铺首衔环、颈部一侧设龙首行溢水口、平底,颈部饰蟠虺纹和几何纹,肩及腹部饰蟠虺纹。此器端庄、古朴、艺术价值较高。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铜刀鞘 东周


长21.30厘米、宽4.90厘米,质量0.130公斤。乡宁县文管所藏。弧形、边铸双环、镂空、云龙纹。器型独特、当时少见器物。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汉代 铜镇


长9.50厘米宽6.000厘米高5.00厘米质量0.42公斤。尧都区坂下村出土。

为铸造虎形。四肢蜷卧,呈圆形,虎目圆睁,虎呈盘卧状,虎首后蜷在后腿上,闭口宽鼻,双耳贴在后面,眯目养神,虎身红斑绿锈,席镇内灌铅。与常见的猛虎相比,形态稚拙可爱。其造型雄浑饱满,细部划画入微。魏晋以前古人席地而坐,即坐在铺在地面的草席之上。王室贵胄之家,备有低矮的床榻,上面也要铺席,四角常用镇来压住。除了实用功能以外还带有辟邪祛恶的作用。春秋战国时就有实物遗存。席镇的造型除少量人物外,其余大都为肖生动物。常见的有虎、狮、豹、龟、鹿、羊等。汉代人视它们为除邪恶、吉祥纳福的动物。这些动物的姿态通常作蜷屈,蟠伏状、底部平坦,自身保持一定重量,质地以金属玉石制作为多,便于压物,这是席镇的主要特点。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纽扣分享:临汾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图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