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自然合作: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孩子變成小小創意家

前段時間,《奇葩說》第五季第三期指出了一個奇葩辯題:爸爸如果每週陪伴孩子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與大自然合作: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孩子變成小小創意家

由於正方從情感出發,反方雖然都是北大等高校的高材生,結果還是感性戰勝了理性,主張取消爸爸資格的正方獲勝。你怎麼老呢?

但實際情況,孩子們並不同意取消爸爸資格。我認為,重要的不是陪伴孩子的時間,而是陪伴孩子的質量。一個小時的高質量陪伴遠遠好於五個小時的無效陪伴。

這麼可愛的孩子我們是怎麼陪伴他們的呢?

認真陪孩子讀一本書,耐心給孩子講一個故事,陪同他唱一首他喜歡的兒歌,一起逛公園,哪怕是和他一起蹲到地上觀察螞蟻搬家……

所有這些你做過嗎,又做了多久呢?如果你一直持續高質量陪伴孩子,那就是大家學習的榜樣,而有的父母卻不知道怎麼陪伴,也不知道給孩子買什麼書,更不會陪孩子讀書。

經常聽家長說:“我們家孩子班都報滿了,每天都有課,比大人還忙”。但孩子是否快樂呢?

“別的小朋友都會寫9了,你為什麼還不會寫4?”這也是我經常給孩子說話的方式。

“快去寫作業,寫不完不許吃飯睡覺……”很多上小學的家長這樣對孩子說。

我們真的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呢?
與大自然合作: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孩子變成小小創意家​​​

前些天收到朋友送來的《自然中來》這本書,她告訴我這本書教會了她很多與孩子的相處之道,她帶孩子走進大自然,一起觀察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一起和孩子做手工,孩子也從一個淘氣包變成了一個有創意的藝術家。我很好奇《自然中來》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
與大自然合作: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孩子變成小小創意家

我收到《自然中來》這本書的時候,兒子迫不及待的自己拆包裝,拆完後我們一下子被美麗誘人的美圖深深吸引了,她上二年級的姐姐搶先看了這本書,寫作業時都會看動畫片的她拿到這本書後,整整認真看了兩個小時。

然而,這本書不只是拿來增強視覺體驗效果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這本書中學到很多陪伴孩子的技巧和方法,既能解決父母陪伴孩子的困惑,又能增強孩子的行動力、想象力、動手能力和專注力,讓孩子更有創意,也能影響孩子做事的思維和方式。

《自然中來》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哪些方法和技巧,現在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書中的方法技巧分享給大家。

一、帶孩子到大自然採摘素材

大自然是最富有的,它就是一個魔法袋,無論春夏秋冬,我們都可以從他身上索取天然的免費素材,但書中提醒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與大自然合作: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孩子變成小小創意家

我們也要教孩子不要隨便採摘,要經過主人允許再動手,不需要的不要亂摘,以免浪費。

為了避免孩子過敏或者受傷,可以帶雙手套,不要亂碰不認識的植物,避免孩子過敏或者中毒。

前些天帶孩子到公園採摘花瓣和樹葉,孩子的手上就突然起了個包,所以這些一定要注意。

自然素材有保鮮期,要採摘後要及時用它們做手工,做完可以用白色膠帶貼上或者塑封起來,這樣可以保存很久。前兩年和小侄女一起做的手工現在還在牆上貼著呢,雖然顏色變成了黃色,但依然好看。

將採摘的樹葉放到書中或者報紙中放幾天,壓幹後可以更方便地貼出美麗的畫了。

二、準備工具和材料

為了加工或裝飾花朵,樹葉還需要一些工具和材料。將下圖的工具準備好放到一個盒子裡面。這些材料和工具放在手邊,隨時可用。以方便我們隨時處理那些不能保存的素材。
與大自然合作: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孩子變成小小創意家

在處理南瓜板栗等複雜素材時,需要用到木鑽子刀子或者鑑定的金屬絲,這時候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在旁邊輔助,避免孩子受傷。

三、現在就開始行動,帶孩子走近大自然,開啟你們的創意之旅吧。

現在已經到了秋天,落葉紛飛,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到公園裡邊採摘自然素材。

這本書中提到了近百種手工的做法,我們可以按照書中的素材來,也可以任意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動手做出更多不一樣的創意。我們不求多,一週陪認真陪孩子做一次手工,你想會是什麼樣呢?

你的孩子會更愛你,會更感激你,更享受與你想出的時光。
與大自然合作: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孩子變成小小創意家

奇葩說奇葩辯手顏如晶是個缺乏父愛的孩子,她再奇葩辯論時說:“孩子子的人生也是一部電視劇,從一集到二十集。你不看,你問我,現在演到哪裡了?我怎麼告訴你?誰能告訴你?連續劇你不看我們可以補,但我們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你不看,就永遠看不了了。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我不會錯過你的後半生,也請你,不要錯過我的前半生。”

李嘉誠說: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無法彌補教育子女失敗帶來的缺憾。

教育孩子的前提時有高質量的陪伴,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與大自然合作: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孩子變成小小創意家

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吧,讓他動起手來,你會看到一個非常專注、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小小創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