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項目將落地:2019年秋季學期走進西安等地中小學課堂

人工智能教育項目將落地:2019年秋季學期走進西安等地中小學課堂

第四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上,前來參展的老師體驗AR技術。(丁洪剛/攝)

一群小鳥從起點出發,遇見了第一個關卡——兩根管道中間的空隙,有的小鳥從空隙間鑽了過去,另外幾隻則一頭撞上管道,淘汰出局,連續幾關過後,剩下的小鳥越來越聰明,總能穿過空隙。近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項目成果發佈會現場,許多參會者饒有興味地掃描二維碼,玩起這個看起來像手機遊戲的小程序。

這是八年級《人工智能》學生用書裡的一個程序設計,"聰明的笨鳥"。孩子們需要明白笨鳥變聰明的原因,然後藉助人工智能的方法,通過編程,讓小鳥規避障礙,順利過關。

這套涵蓋了三到八年級的《人工智能》學生用書,是由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牽頭,聯合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廣州市教育研究院、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同發起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項目"研發的成果之一。發佈會上,中小學人工智能裝備、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裝備配備方案、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南等3項成果同時發佈。

這些年,技術的發展、政府的重視,讓人工智能迅速成為社會熱點。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2018年,教育部進一步明確,要"構建人工智能多層次教育體系,在中小學階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去年9月,"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項目"應運而生,在走訪調研部分中小學、高校科研院所、相關企業之後,項目組聚集起包括院士、人工智能專家、教育專家、一線教師、技術人員等在內的力量,開始了人工智能教育項目的頂層設計和具體研發。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出書,而在於培養什麼樣的能力,我們想讓孩子看得懂、感興趣、不落伍,入門普及之後,將來還有可能投身相關領域的研究。"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曹志祥表示。

人工智能教育項目將落地:2019年秋季學期走進西安等地中小學課堂

渭南市北塘實驗小學學生在拼裝機器人。(丁洪剛/攝)

人工智能4個字說起來簡單,但如何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原理,並且有興趣探究?"要將人工智能原理這個黑匣子打開到什麼程度,怎樣呈現知識,我們琢磨了很久。"項目工作組組長、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處長劉俊波說,最終,項目組決定將學與用相結合,形成通識、技術體驗、編程和智能機器人4個模塊,並根據目前中小學的教室面積、學生人數等實際情況,提供裝備配備方案。

聽起來高大上的人工智能,在這裡成為孩子們觸手可及的體驗:自己動手搭建一個"快遞小哥"機器人,自主識別貨物並且能把貨物運到指定地點,自動卸貨;設計控制電燈、窗簾等的"智能家居小管家"程序……"讓學生通過實踐明白科技原理,應用到生活中,人工智能就不再遙遠,而是可觀、可感、可觸了。"劉俊波介紹。

目前,不少地方都已經開始探索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展人工智能教育,但各地基礎和條件各不相同,也面臨缺少智能裝備支撐、缺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教研部門共同參與的頂層設計等難點和問題,通過這次"政產學研用"的合力嘗試,有望能推動人工智能教育朝著更加系統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據悉,今年秋季的新學期,這些新成果將陸續走進北京、武漢、廣州、西安、深圳的中小學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