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你经常说“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是“我讲清楚了吗”?

课堂上,你经常说“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是“我讲清楚了吗”?

陈文(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

走进教室听课的时候,我经常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的语言很随意,不加思考就脱口而出。有一次到一所小学听四年级的语文课,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后抛出了一个问题,要求他们小组讨论。三分钟后,这位教师叫起一位学生:"××同学,请你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猛地听到"汇报"一词时,我以为自己听错了,直到学生站起来说"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时,我才确信他们都使用了"汇报"这个词。

师生在课堂上使用"汇报"一词错了吗?乍一听好像没有错,但笔者仔细分析后觉得此语有失偏颇。"汇报"一词多用于行政部门下级就相关工作向上级报告,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大家都是平等的课堂参与者,在这种平等关系下,大家互相交流时用"汇报"就不妥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小题大做,不就是随口一个词吗,不值得这么"口诛笔伐"。古人云:言为心声。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彰显其价值取向,教师的"汇报"在前,学生的"汇报"紧随其后,这是长期以来"官本位"意识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结果——如果不纠正,很多人在中小学课堂上就受到这种意识的灌输和渗透,"代代相传"何时了!

多年前,我读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习:内在的财富》(《德洛尔报告》,1996年),其一再强调:所有有组织的学习都应该给予"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同等的重视。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强调将来的新人再也不能只有独占意识而要有分享意识——这分享不仅是指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此后一段时间,"四个学会"的声音在我国中小学校园里此起彼伏。20多年过去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经有十多年了,可"四个学会"仍悬在空中,没有很好地在校园落地。回到上述课堂中,教师组织小组学习,让每组派代表出来展示学习成果时,倘若能说"请××同学作为代表分享他们组讨论交流的成果",对学生将是另外一种影响。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你把你的思想说给我听,我把我的思想说给你听,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这正是分享的作用。

还有一种现象经常出现在课堂上。某一段落或某个章节的教学结束后,教师用食指指着讲台下面的学生问:"你们听明白了吗?"学生们怯怯地回答:"听明白了。"初次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感觉不出有什么问题,这是进行教学反馈;仔细想想,教师居高临下地发问,反映出了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主体而不是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思想。面对同样的教学场景,我听到有个别教师这样问学生:"我讲清楚了吗?"短短6个字体现了这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反思精神!他没有去追问学生是否听明白,而是把自己当作和学生互动的一方,让学生反馈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问话,脸上洋溢着欢喜,心中充满着敬佩。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学生交流,不是一件小事,它能直接体现出教师的价值取向、教育态度和反思精神,也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主体,他的课堂语言就如春风、似甘露,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课堂上,你经常说“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是“我讲清楚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