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剛剛過去的1月16日,是不能再尋常的一天。

太陽照常升起,城市車水馬龍不息,但是它是值得每一個國人深刻銘記的日子。因為一個93歲的老人,翻了翻日曆,覺得是時候該出發了,他靜悄悄地走了......

老人名叫于敏,是中國的“氫彈之父”,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被形容為是除了“兩彈元勳”鄧稼先,和錢學森並列,讓美國最聞風喪膽,怕了半個世紀的中國人。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傾半生之力,製造出保護14億國人免受囹圄的核武器;

直到生命定格在93歲,一生的榮譽和成就才被國人知曉。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我們都不擅長告別,很抱歉,於老,直到今天才有幸好好認識您。

01

美國軍界驚呼——

“這傢伙可抵10個集團軍”


1926年,于敏出生在天津,整個童年曆經北伐混戰和抗日戰爭。

12歲的時候他在大街上玩耍,差點被一輛橫衝直撞的日本軍車碾壓,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國家被欺凌的屈辱,從那時,立志報國就是他一生宏願。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于敏和兒時玩伴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2年後轉入理學院,攻讀物理,後來考取研究生,即使在高手如林的最高學府,他的名字也常年霸佔成績榜第一。

他的老師,著名的物理學家,劍橋博士張宗遂,忍不住大讚:從沒見過物理學得這麼好的人。

畢業後,于敏的科研之路越走越順,僅用了10年,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到了1961年,他就已經是中國原子核領域頂級專家,前途不可估量。

然而這個時候,一個新的任務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要他放棄原子核,轉而搞氫彈的研究。

局外人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不同,但是其實原子彈和氫彈,一個是重核裂變,一個是輕核聚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極端,這之間的跨度,相當於一切從零開始。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中國第一顆氫彈與原子彈模型

接受任務,就意味著要放棄他10多年的研究,放棄他摯愛的領域,放棄大好的學術前途,還因為核武器研究的機密性,必須要隱名埋姓,生活奔波流離。

但是于敏想也沒想就答應了,原因再簡單不過——“愛國主義壓過興趣”。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正是腹背受敵的艱難時刻,和美國關係緊張,和蘇聯關係惡化,幾個手中握有核武器的大國都威脅要核武器來打擊中國。

有自己的核武器刻不容緩。

于敏說,“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

為了研製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他廢寢忘食地衝刺,也就是從那時,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家人都不能告訴。

他帶領著團隊,每天在浩瀚如煙的數據中演練,推算,不停嘗試,晝伏夜出,工作12小時是尋常事。

他們的目標是史詩級的民族重任,這一眼望不到邊的星辰大海,留給他們的時間太少太少了。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沉重的精神壓力和超負荷的工作日漸搞垮了他的身體。胃病纏身,身體虛弱,幾次休克在試驗現場。于敏甚至三度與死神擦肩而過。

最嚴重的一次,他在深夜氣喘不停,喊醒了身旁的妻子後,就突然休克過去,及時送醫搶救,才轉危為安,如果再晚一點,也許就沒有以後了。

靠著命都不要的生死時速,于敏終於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隨著一聲驚天巨響,一朵蘑菇雲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

全世界都震驚了!

不可能!!!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要知道,第一款原子彈到氫彈所花費的時間,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和英國用了4年3個月,法國甚至用了8年6個月。

當時條件最艱苦,一無所有的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更重要的是,法國、英國、蘇聯的氫彈,全部是跟美國學的,沿用已經試驗成功的T-U氫彈構型,而於敏和背後的兩彈科學家們,是自行設計了新的氫彈構型。

不但更易存儲,還更適合實戰,威力遠超設計當量。

掌握了全世界核心技術的美國,這個處在軍事力量頂端的超級大國,多少個科學家加起來,也沒有于敏一個人厲害。

美國軍界驚呼——“這傢伙可抵10個集團軍”。

這套構型,從此因這位了不起的中國科學家貫之以名。

于敏構型也讓中國成為世界唯一能夠長期保存氫彈的國家,沒有之一。

正是這套普通人不得而知的嘔心瀝血的科研,至今仍然在護佑著我們每一個歲月靜好的今天,未來。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02

我這一生最虧欠她

氫彈爆破成功,榮譽紛至沓來,很多人尊重他是“氫彈之父”,于敏卻愧不敢當:

“核武器的研製是集科學、技術、工程於一體的大科學系統,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

就像近30年沉默不語的研發一樣,成就這種東西,他看得很淡很淡,比起名垂史冊,他更喜歡做“無名英雄”,“氫彈之父”這個尊稱太重了,如果時光能倒流,他更想當一個好父親。

一生的青春與愛全部獻給了國家,他說最虧欠的就是家人。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于敏與夫人孫玉芹

妻子陪伴了他55載,生下一兒一女,他日夜奔波,是她獨手撐起這個家。

知道他工作機密,幾十年都不多問,直到試驗成功,才感嘆一聲: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缺席了兩個孩子的童年是于敏如何也彌補不回的遺憾。

兒子小時候對父親的記憶,只是一個不停忙碌的背影。女兒甚至沒有對父親的印象,因為父女倆從來沒有過親密時光。

他的人生從來不屬於家人。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2012年,妻子突發心臟病,先他而去,從那以後,他再也沒能站起來。

他一遍遍翻看著老照片,懷念和妻子過去的日子,吃飯也總是加一副碗筷,想象著妻子還在自己身邊。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當他年邁體弱,國家不再需要他,他終於可以把時光只和她共度。

他說,“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我只有睜著雙眼,整夜把你思念,才能報答你生前曾經為我做出的犧牲,和經歷過的憂患苦難。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03

國士無雙,永遠致敬

國家並沒有忘記他。

2015年,坐著輪椅的於老,顫巍巍地接過了“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的榮譽。

那一刻,人民大會堂掌聲雷動。

網友們都說,于敏獲獎,是這個獎項的榮幸。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我們欠他的又何止掌聲與星光。

少有人知道,在20世紀80年代,原子彈、氫彈等技術相繼突破後,絕大部分一線科學家都離開了崗位,但是於老想了想說,我不能走。

因為新武器的性能還需要提高,國家必須發展第二代核武器,需要有人去繼續日夜兼程地走下去,所以他留下來了。

半生隱姓埋名為國,一生不辱使命為夢。時年60多歲的於老,率領團隊,讓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又邁上了新臺階。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於老去世後,“兩彈一星”元勳們只剩下三人。

也許不遠的未來,我們就會再用熱搜的方式記住他們的名字: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但我卻自私地希望這一天永遠別到來。

相識就是永別,我最不想以這種方式去認識一個偉大的人。

卻至死才被知道: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您

也或許,他們有比被記住,更看重千百倍的事情。

於老生前說: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來時滿目瘡痍,走時錦繡山河。

他會帶著和他的構型一起做民族的盔甲,銅牆鐵壁一般,護佑著他的國,他愛的世世代代,永不低頭地走下去。

國士無雙,永遠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