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你為什麼不願意回家?

/ /

年關已至,或許你已經備好了年貨,準備好大包小包整裝待發,但是另一方面卻感覺越來越回不去了。

不得不承認,我們心心念唸的故鄉早已變了,你我都明白,從物質匱乏、階層穩定到物質豐厚、階層分化的時代,過年回家已不單純是個情感問題,回家變成了一場階層考試——工資多少、結沒結婚、買沒買房、何時要孩子諸如此類......都是過年必考題。故鄉也如同奔馳的列車不斷變化著,時而親密時而疏離。於我們而言,故鄉與他鄉的界限已經模糊了。嚮往田園牧歌生活的我們,總是羞於談論與我們距離最近的城市,然而我們真正生活的地方才是家園。

無論你正值青年或中年階段,你都早已不是那個寄望過年吃到好物、穿到新衣的你了。你去海南、馬爾代夫、巴厘島、夏威夷......一方面是逃避回家所要面臨的階層考試;一方面又想證明自己混得挺好。但終究,一切不過“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何處是家園?

你的家就在腳下的城市

“回不去的家園…鹿港的小鎮…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羅大佑的一首《鹿港小鎮》,道出了漂泊者的糾結心路。過年要回去的那個“家”,已不是那個充滿古早年味兒,父母慈祥、兄弟友愛、滿懷鄉愁記憶的家園了。所謂的故土、曾經的家園已經在商業文明和科技文明的重塑下,變成一個令年輕人感到陌生的空間。

曾被幾代文青奉為“青年時代先知及代言人”的羅大佑,在人生走到耳順之年時,一反當年憤怒控訴商業文明對家園(農業文明)毀壞的批判姿態,總結出一個人一生中所能擁有的“三個家”觀念:第一個家,是父母給我們的家;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第三個家,則是自己終於成立的家。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我們總說要“逃離北上廣深”,真正回不去的反而是“故鄉”。

對你我而言,“家”不再是那個帶著鄉愁味道卻無法返回的老家,而是在大都市中,你我正在追尋和成立的家。而這個家,已經和商業、科技所帶來的文明高度合拍。整個世界都在大城市化,羅大佑都從“回不去的家鄉”到來了北京不想離開,你還要相信“逃離北上廣深”的號召?

過年不想回家,是因為兒時的家園已經不可能回去。你我的“家”就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從物質層面及精神家園角度考慮都是如此。

我們需要在自身所處的大城市中,尋找和發現我們的歸屬感及文化認同感。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在商業與科技高速發展的變化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穿越到古代大都會

尋找家園歸屬感

我們現在講中國文化傳統,講家的認同感、人的文化歸屬,總是有一種錯覺,彷彿費孝通老先生在《鄉土中國》裡所展現的家園才是我們朝思暮想,希望迴歸的家。其實擱古代也並不如此,古人也一樣像我們一樣努力地走出鄉村,面臨如何在城市中尋找家園的問題。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傳統文人的“鄉愁”是充滿田園牧歌風情的鄉土文明,而今天的我們面對的是科技與商業共榮的城市文明。

今天被我們視為文化瑰寶的《清明上河圖》,其實就是一個城市文明的典型——汴水垂柳,古寺夜鍾,一處處花團錦簇,一處處鮮衣怒馬,彷彿都在勸說著離家的遊子:留下吧,這就是你要尋找的家園。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而這被史學大師陳寅恪稱為“文化發展登峰造極”的北宋盛景,並不單純是詩書詞章、文學藝術的登頂,而是商業、科技的高度融合,造就了文化之盛。單是被國人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宋朝就佔據三席;而東漢發明的造紙術亦在宋代被髮揚光大,北宋的技術創新達到極致。

時間又過去一百多年,一個意大利旅行者來到另一個古中國大都會,寫下他那本名滿天下的《馬可·波羅遊記》,令西方人對中國和東方充滿了嚮往和膜拜。時代繼續更迭,20世紀的意大利文學大師卡爾維諾在其小說《看不見的城市》中,再一次紀念了馬可·波羅對元大都的發現。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馬可·波羅遊記》抄本,該書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的認識及探索。

無論是北宋汴梁抑或元大都,都是中國城市在世界城市史上的高光時刻,彼時的文化發展也是中華文明在全球文明史上的高光時刻。古代大都會的商業、科技高度發達,令中華文化得以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同。讀一讀《東京夢華錄》《馬可·波羅遊記》,你是不是也很想穿越到那個時代的城市,感受作為中國人的幸福感爆棚瞬間。不光是北漂、南漂的你想,漂到國外的人,也想。

找到對的傳統文化

獲得“家”的認同感

我有位朋友,清華歷史系的博士後,當過教授,上過百家講壇,為了小孩的教育,前兩年移民美國,現在小孩在波士頓讀初中。由於那兒是美國初中教育質量最好的區域,所以重視子女教育的華人頗多。這位朋友最近回國告訴我,出於民族主義的自尊,也為了小孩不至於成為徹底的黃面白心美國人,那兒的華人總是要跟老外、跟子女講講中國有五千年曆史的悠久文明,可畢竟講不出所以然。因此恨不能公選我這位精通曆史的朋友做中學校長。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倫敦“中國城”準備過春節的華人。越是久居在商業高度繁榮的海外城市,遊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渴望卻越強烈。

您也別笑,中華五千年文明,擱您也講不出所以然。為什麼,因為您沒體驗過,光記得年代和事件了。雖說這些年,隨著中國的富裕和科技進步,中國文化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國風”,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文化軟實力的輸出。

不過腦科學告訴我們,諸如文字、繪畫、舞蹈等文化範疇內容,無法直接進入大腦,只有通過人們的感知和體驗,激發一系列的神經活動,才能形成思想、情感和記憶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感知是外界刺激作用於感官時,腦對外界的整體看法;現代科技和認知科學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重新理解傳統文化。

用科技打開人們的直接感知和體驗,才能讓人更好地理解文化、講出所以然、找到我們對於“家”的文化歸屬感,從而真正具備大國公民的文化自信。

將傳統文化體驗浸入到都市生活的日常中,與此相關的實驗在新一線城市的商業地產領域已有範本。只看看國內最講究“腔調”和生活姿態的城市上海,大名鼎鼎的上海南京路商圈曾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身影黯淡,盤活傳統商街談何容易?將“科技”與“文化”元素融入到傳統購物中心的方方面面,使之成為滿足年輕人需要的都市新活文化空間;或許是一條有效路徑。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位於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上海世茂廣場,將“文化”精神內核融入到傳統商街的轉型升級中,是一次商業與城市共生長的成功嘗試。

剛剛到來的新春季,上海世茂廣場舉辦的一場多媒體沉浸式體驗展覽吸引了頗多時髦小青年打卡拍照。看過了近兩年流行的光影藝術,年輕人對沉浸式體驗展覽已不陌生,只是多少有些厭倦了充斥視野中的西方元素。而上海世茂廣場今次帶來的“潮年幻境”展覽,利用高科技數字化形式,呈現給觀眾的是寓意吉祥的中國元素。新科技手法、摩登展陳方式,展覽呈現出的景觀卻圍繞著越發稀有的“年味兒”下功夫。“潮年幻境”,展覽主題名點出意境,隨處可見的傳統中式視覺符號在多媒體光影的映襯下,獨屬於中國人的視覺語言也煥發出新貌。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上海世茂廣場“潮年幻境”沉浸式互動體驗展。身臨其中好似信步“湖面”,泛起陣陣漣漪,花葉散開、魚兒嬉戲;輕觸“畫卷”,蝶舞鳥飛、花朵綻放,觀呆萌小鹿淘氣示好……觀眾沉浸其中,感知中華傳統文化之大美,收穫寓意深遠的新春祝福。

在“回家過年”氣氛高漲的新春節點,踏入魔都人過年扎堆湊熱鬧的南京路,在“潮年幻境”展覽中沉浸片刻,更直觀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大美,收穫寓意深遠的新春祝福;過年可以回的“家”亦有了多元可能性。這既是世茂對傳統文化的致敬,也令“城市、人、生活”相互融匯。

文化+科技+商業

我們時代的文化傳承

我們的新“家”

年輕的九零後和零零後們,是對國潮和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一代人。年輕人開始樂於在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併為此消費。但對他們而言,傳統文化絕非只是《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這本也不過是古代識文斷字的啟蒙文本。

稍微瞭解網友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吐槽聲音,便知道這一代年輕人對文化傳統有自己的獨立判斷。我們時代真正需要的文化傳承,是在不斷融合改造之中,利用科技和商業實現人在現代都市中的生活滿意度、歸屬感及認同感。除了此前提到的北宋汴梁和元大都,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些國際大都市,也都採取了科技+商業的文化模式,融合傳統與現代、兼具美學與功能性的城市體驗設計方式成為趨勢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紐約高線公園,重塑被棄用的紐約中央鐵路西區線上的高架橋綠道,改造而成的帶狀公園成為了曼哈頓城中一景。

例如紐約的高線公園,本是一條被廢棄的高架鐵路。在經歷了長達幾十年的廢棄後,城市規劃者結合歷史遺蹟,將其改造為一個充滿創意和令人歎為觀止的空中花園走廊。不僅提供給紐約市民更多地戶外休閒空間,更創造了就業機會和經濟利益。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日本橫濱國際碼頭,將建築設計成碼頭景觀的繼續和延伸。

再看日本的橫濱國際碼頭,則是最早採用數字設計技術的項目之一。通過對不規則形態的重塑,挑戰了傳統碼頭的流程化設計,兼顧了建築與自然的融合及本身的實用性。讓碼頭成為了城市地面的延伸。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巴黎拉維萊特公園,它並不是一個只擁有綠地的公園,同時也是城市的文化藝術中心。

再看巴黎拉維萊特公園,它的文化理念更加超前和後現代。整座公園模擬了都市中的迷失感,場地的標識感不強,同時道路也並不規則,令人們身在其中產生迷失的感受。

這些新興的城市空間表達與文化構建方式,被稱作“景觀都市主義”。此概念的創造者,哈佛大學景觀系前系主任查爾斯·瓦爾德海姆說道,“景觀既是表現城市的透鏡,又是建設城市的載體,景觀取代建築成為當今城市的基本要素。”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經過全新改造的上海世茂廣場,作為上海又一處地標式景觀,其設計體現著“景觀都市主義”理念。

再看歷時一年半升級改造的上海世茂廣場,正體現著“景觀都市主義”理念。它也成為上海又一處地標式景觀——

“魔都潮流樞紐”。如果說以前的上海世茂廣場還僅僅只是一座老舊的商業大樓,現今它一改封閉的原貌,採用通透簡約的玻璃幕牆,重構購物中心在城市中輕盈時尚的新形象。精心設計的紅色飛天梯,讓消費者可以極具儀式感地進入商場,與商場內的“劇院舞臺”、“劇院觀眾席”、“劇院走道”、“後臺”等不同屬性空間的整合與劃分相呼應,使踏入商場的年輕人自然融入到兼具時尚與文化力的氛圍中。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步入上海世茂廣場東區L1中庭,放眼望去一派傳統與時尚交融景象,古韻與潮流激盪,更有魔都首個故宮博物院官方授權文創快閃店值得一去。

“文化”之於世茂,並非商業的附庸,而是商業的主導與本質。傳統文化、地脈文化、IP文化、潮流文化,多元文化……通通吸引和滿足著都市人不同的文化品位,商業體亦成為綜合性文化場所。就像《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中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的集市,吃貨滿足、玩家開心、商家有所收益,皆大歡喜的都市景觀背後,所呈現的正是登峰造極的“文化”

曾被比爾蓋茨、扎克伯格推崇備至的“21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認知科學大師史蒂芬·平克曾斷言:“文化衰落是一種認知錯覺。”科技的進步和商業的發達,讓我們更容易與文化親密接觸。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如果沒有工程師布魯內萊斯基用技術創新解決的線性透視法;沒有威尼斯商人在金融、服裝、飲食領域耕耘出的商業繁榮,根本就不可能有意大利的文藝復興。

文化本身是自然生長的,它就生長在被科技和商業不斷改變和不斷重塑的城市(空間)、人、生活(時間)之中。

我們時代的文化傳承,也一定與影響我們生活的科技、商業息息相關。

讓每一寸土地都生長出最恰如其分的生活,發掘每片土地上形色各異的地脈文化,並將其融入到商業空間中。泉城濟南有條名叫“寬厚所街”的歷史老巷,厚重的文化傳承使得這裡的市井民俗風情獨具底蘊。世茂尋根溯源,在臨水岸黑虎泉西路的一側規劃出歷史街區式商業——世茂寬厚裡。

將歷史榮光注入現代商業的繁華景象中,世茂寬厚裡的案例並非個例。去年春節期間,上海世茂廣場曾與故宮博物院跨界合作,將長達158米的《故宮文化下江南》畫卷帶到南京路步行街,掀起一股“時尚&傳統”新潮流。2018年至今,故宮博物院與世茂再度跨界合作,將時髦的文創快閃店分別帶到廈門、濟南、石獅、上海四座城市,近距離地向城市年輕群體傳播以故宮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今年春節,世茂聯手故宮博物院,為魔都上海帶來首個故宮文創快閃店。

年就要到了,不用糾結於已經回不去的“家”;在這個新春季的上海世茂廣場,找到你的新“家”吧。我們總是抱怨現而今的“年味兒”越來越淡,其實打開傳統之美的視野很簡單;日常接觸的商業購物中心已開始成為都市裡的新活文化空間。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上海世茂廣場攜手故宮打造魔都“最潮中國年”,通過創意文創產品和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為新春季注入更多潮玩活力。

在某種程度上,上海世茂廣場帶來的故宮文創快閃店補足了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的想象,在被硃紅、明黃、石青等風雅顏色填滿的皇家氣派中,感受文化+商業的高度融合。希望有朝一日,當你回顧今年的春節時,對於“年”的記憶裡能多一份對文化+商業體的傳承記憶。

(部分圖片來自Unsplash、上海世茂廣場)

策劃:三聯.CREATIVE

監製:路瑞海

設計排版:青豆

过年,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