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起弒親案反思:教育上的缺失,有時候用生命都彌補不了

2起弒親案反思:教育上的缺失,有時候用生命都彌補不了

01.

人最悲哀的,莫過於親手培養殺害自己的兇手。

2起弒親案發生時間前後不到一個月。

2018年最後一天,湖南省衡南縣一個小村落,氣溫在零度以下。一個叫羅平的13歲少年的心和氣溫一樣冰冷絕情。他涉嫌用錘子先後重傷母親和父親,並逃逸現場。導致兩人傷重不治。羅平最終在雲南大理落網歸案。

就在這個月的月初,湖南沅江,12歲的吳林將自己的媽媽活活砍死。聽到慘叫的鄰居來敲門,吳林卻騙她說是兩歲的弟弟在哭鬧。直到第二天吳林姥爺跳窗進來才在二樓發現已經死掉的吳林媽媽。

人間慘劇,難以想象。是衝動?是冷血?是殘忍?是怎樣的魔障,讓少年揮起利器非得致自己的親人於死地?

2起弒親案反思:教育上的缺失,有時候用生命都彌補不了

02.

恩將仇報寒吾心,現實版的“農夫與蛇”。

就在弒親案發生的這個月裡,俄羅斯媒體報道了一起現代版的“農夫與蛇”的新聞。

一名俄羅斯獵人在四年前救下了一隻年幼的棕熊,並將它安置在家中的花園飼養。獵人非常寵愛棕熊,不時親自餵食,又和它大玩相撲。儘管曾多次遭到棕熊襲擊,獵人的親戚們也感覺到危險勸他不要養了,但他堅決不聽。

後來親戚發現他失蹤了,報了警,警察去了他家,看到了這隻棕熊,以及這名獵人的遺骸。這隻棕熊還試圖襲擊警察,最終被射殺。

現實版的“農夫與蛇”,獵人如同弒親案中被孩子殺害的父母一樣可憐。

這是最悲哀的事情,親手生養這個孩子,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眼看著他長大了,卻一下變成了索命的魔鬼。

2起弒親案反思:教育上的缺失,有時候用生命都彌補不了

03.

法律的盲點,千萬不要是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開始。

多米諾骨牌效應,是從第一塊骨牌開始倒的。

一些小姑娘在邊境上採茶,這些姑娘分別來自吳國和楚國。她們休息時做了一會兒遊戲,吳國的姑娘不小心踩傷了楚國的姑娘。楚國人帶著受傷的姑娘去責備吳國人,吳國人出言不恭,楚國人十分惱火,殺死了吳國人。於是矛盾開始升級,吳國和楚國因此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

吳國的姑娘踩傷楚國的姑娘,就是倒下的第一塊骨牌。

我國《刑法》規定: 14週歲以下不擔刑責。也就是說哪怕是犯了殺害父母這樣慘絕人倫的罪行,這兩個孩子也是不用承擔刑事責任的。

這對很多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是有暗示作用的,不要小瞧了這些小孩的心思。

十二三歲的少年按法律不用承擔刑事責任,不代表這樣的兇手沒有危害性。很多人恐懼,法律對未成人犯罪行為的管理盲區,會是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開始嗎?

當然,這是國家大事,不要、也不許我們瞎操心。

2起弒親案反思:教育上的缺失,有時候用生命都彌補不了

04.

教育上的缺失,付出生命的代價都彌補不了。

法律的事情,我們管不了,好好思考一下我們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吧。

才12歲的孩子,一刀刀親手砍向自己的母親,竟然沒有一點情緒上的起伏,沒有一絲絲後悔。

當警察帶著吳林指認現場時,問他怕不怕?他居然看著警察笑了;當他的叔叔問他錯了沒有?他回答: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自己的媽媽。

一般的孩子,可能去殺只雞殺只鴨都會手發抖。是怎樣的教育,讓這兩個孩子變得如此心硬如鐵?父母應該有推卸不了的責任吧。

生活是現實且殘酷的。“抱起磚頭就沒法抱起你,放下磚頭就無法養活你。”這幾乎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父母面臨的兩難境地。如何抉擇,看看這兩個案例吧。

在《愛的藝術》中有句這樣的話: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

親情的疏離對孩子的傷害,恐怕沒有人在意。總有人認為,孩子還小,他們不懂的。

巴爾扎克說: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而教育上的缺失,有時候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都彌補不了。

2起弒親案反思:教育上的缺失,有時候用生命都彌補不了

05.

羅拉走後怎麼辦?

挪威有一部著名的戲劇《玩偶之家》,裡面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羅拉走後怎麼辦?我想效仿一下,把3個問題放到這篇文章的最後,歡迎大家交流探討。

這兩個孩子今後人生怎麼走?

我們的法律應該怎麼走?

我們的教育應該怎麼走?


原創不易,請予支持。可以點擊 進去關注,也可以直接搜索“月生侃侃”關注,歡迎一起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