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你“聪明”和“优秀”,真的是在夸你吗?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听到用“聪明”和“优秀”来形容出彩的同事,但有些人并不喜欢被贴上这种标签。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标签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每一个同事。被人用这些字眼来形容,说明你还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而真正有用的标签,应该要有差异化。

说你“聪明”和“优秀”,真的是在夸你吗?

建立个性化标签的必要性

“贴标签”实际上是一种省时省事儿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看,它符合“经济人”的价值取向,可以帮我们极大地压缩认知成本。

说你“聪明”和“优秀”,真的是在夸你吗?

在这个资源爆炸而时间有限的时代里,面对繁冗复杂的人脉网络,我们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兴致、耐心和能力都逐渐在退化。

贴标签

“贴标签”也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通过给予他人一种简化、抽象的评价,可以建立自己的印象管理秩序和体系。同时,引导他人与自己的预期一致,便于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掌控。

虽然由此引起的刻板印象可能会犯错,但这种错误率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对个人而言,在职场中建立差异化个人标签的最大好处,是用最少成本让别人了解并信任自己,从而获得有利于自我成长的机会。

个人标签建立=个人形象塑造

在职场中,我们该如何差异化个人标签?或者说,如何让你的标签被人记住呢?

营销领域里有一套有名的框架——“AIDA”

,这是顾客接触一个品牌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购买整个赛程。

(A为Attention,即引起注意;I为Interest,即诱发兴趣;D为Desire,即刺激欲望;最后一个字母A为Action,即促成购买。)

说你“聪明”和“优秀”,真的是在夸你吗?

随着品牌在消费者眼前的出现频率不断加强,它们在消费者心中则会不断往右靠。

这与在职场中被老板同事信任是一样的。

说你“聪明”和“优秀”,真的是在夸你吗?

在职场中,个人标签的建立本质上就是个人形象的塑造,可以从意识、兴趣、信任三个阶段各个击破,做到“三个极致”。

01

频率的极致

要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就要做到频率的极致。

就要像大品牌砸广告那样,不断地让别人看到你的标签,猛刷你的存在感。

但也不要像恒源祥那样,循环十二生肖广告轰炸,结果只会让你的老板同事给你贴上“聒噪”的标签。

其实,刷存在感不仅限于语言沟通上,还有视觉、嗅觉等等。比如乔布期的黑毛衣牛仔裤,比如小扎的T恤。

02

反差的极致

要让别人对你产生兴趣,就要做到反差的极致。

简单的说,找到一个与自身标签反差最大的一个,它可能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而且会有很多人愿意帮你去传播。

当别人觉得你“很有趣”,本质上是一种愉悦的意外,而强烈的反差恰好能制造这种意外。比如当过妇产科医生的作家、诗人冯唐老师。

当然,这种反差不能强求,也

不能随意找个一知半解的标签强行加在自己身上。

03

程度的极致

想要取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做到程度的极致。

在某个领域里不断探索,可以体现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或是某项技能的熟练程度。

“聪明”或许不是对能力的肯定,但“最聪明”毋庸置疑。

比如米其林三星寿司大厨小野二郎,他的标签是“寿司之神”,如今他已年过九旬,穷尽一生都在追求创造完美寿司。

要达到程度的极致,不断学习不断练习是最短的捷径。

说你“聪明”和“优秀”,真的是在夸你吗?

当然,程度的极致是相对而言的。

站在商业的角度考量,当出现新的技术或商业模式时,市场对人才往往是供不应求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风口”或“红利期”,这时候大家的起点都是0,谁先抓住机会谁就有先发优势。

不过,上述的几种“极致”都是环环相扣的。

如果,你做不到工作专业方面“程度的极致”,只做到了前面两种,最后只可能在开始搏人眼球,很快就是陨落。

反过来,你做到了“程度的极致”,如果没有前面两种的辅助,酒香也怕巷子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